艺推: 开通会员 艺查网 美术百科
当前位置:美术网 > 美术网艺术头条 > 艺评网 > 摄影评论

林初寅:没有实际利益,很难真正维持下去

 ●思考:



      瑞安的木活字印刷,被称为是我国目前唯一已知被保存下来并仍在使用的木活字技艺。在历史上,由于存在巨大的市场需求,乡间谱师一年四季都在各地忙碌修谱。但令人遗憾的是,他们现在大多都不再采用传统的木活字印刷术。在快捷的现代照排技术面前,古老的木活字印刷术确实显得工序繁琐、效率低下。



      浙江瑞安的木活字印刷,男性经过训练完成汉字的刻划,经过刻字、捡字、排字等程序后进行印刷,不仅要求技术熟练,而且需要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传统历法、辈分礼仪、古汉语语法等复杂内容。这一整套记忆完全通过家传口授的方式传承下来的。



      然而,木活字印刷所需要的精深训练、产生收入之低、当代计算机打印技术的普及,使得掌握这门技术的工匠人数迅速减少。目前,掌握了全套技术的五十岁以上的师傅仅有十一名。若再不受到保护,这项传统行业技艺不久将会消失。



      在瑞安采访期间,我们欣喜地看到,当地政府对木活字印刷的保护力度正在不断加大。但是值得思考的是,现在仅仅通过建立展览馆,和要求传承人带学生外,是否还有其他更好的保护途径?



      瑞安木活字印刷的珍贵之处,便在于它的草根性。而在瑞安,目前仍然有巨大的宗谱市场。政府的保护工作,是否可以从补贴木活字修谱市场出发,让木活字印刷能真正发挥其作用?这样保护起来,可能更为有效。

      木活字印刷术是我国传统活字印刷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早期雕版印刷和胶泥活字印刷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相对于前两者,木板活字印刷具有排版灵活、纠错方便、结实耐用等特点,在我国古代十分盛行。元初农学家王祯于大德二年(1298)创制木活字3万多个,并印制自己纂修的《大德旌德县志》,是中国第一部木活字本方志。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留至今的木活字印刷术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一方面,它是研究我国活字印刷术发展历史的活化石,是活字印刷术源于中国的最好证据,具有重要的史证作用;另一方面,它是现代印刷技艺发展的基础,也是印刷术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基因。正因为如此,2010年11月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议通过,以木活字印刷术为主体的“中国活字印刷术”,成功列入世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宋俊华(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教授)



      师承:木活字印刷林家已做了五代



      在封建时代,这些手艺都讲究传内不传外,当时传的都是自己家族里的人。



     记者:你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从事木活字印刷的?



      林初寅:木活字印刷是我祖传的手艺。我祖上最早是从福建迁到浙江的,从我祖公林淑懋开始,一直在曹村(瑞安市曹村镇)修家谱,到我现在已经是第五代了。



      我们家在以前属于书香门第,祖公林淑懋是清朝咸丰年的举人,太爷爷林崇修是庠生出身,爷爷林上德身授乡耆,我父亲林育卿也是儒生出身。在封建时代,这些手艺都讲究传内不传外,当时传的都是自己家族里的人。我们家和东源王氏的木活字同出一脉,他们也是从福建迁过来的。两家在古代便是亲戚联姻,做的木活字也没有区别,都是同一个祖宗传下来的。我们整个五代的木活字都留存下来了,我现在总共有四万多个字。



      记者:你这里的木活字印刷具体有什么特别之处?



      林初寅:我们做木活字印刷主要是用来做族谱,也叫做“梓辑”,从我祖公开始就是这样。印刷的第一步就是要刻木活字,我们的木活字都是用上好的棠梨木制作而成的。为什么用棠梨木呢?过去我们这边的山里都是这种梨树,这种木头够细,雕刻起来方便,而且不出水,能保存很长时间。这些棠梨木经过日晒雨淋自然干燥之后,就能用来做字模了。先是锯成一条条的,然后做成小的字模,大的是五厘米,小的是三厘米。然后就可以在上面写字雕刻了。字模上写的都是“反字”,这样你印刷出来才是正字。



      学着写“反字”和雕刻,是整个工序里面最难的地方。我们刻的字都是老宋体字,从《康熙字典》上找出来的。学徒刚开始学的时候,光是写反字和刻字就要学上一年。刻字都是用我们专门的雕刀,要用一个盒子一块块夹紧,然后才开始雕。



      我们做家谱,是从宋朝开始的。家谱的版式分为欧式和苏式。欧式就是欧阳修创立的样式,我们(这一行)的始祖就是欧阳修。苏式是由苏东坡创立的(编者按:又有说是苏洵)。欧式谱是横着的(编者按:欧式谱仿照史记年表,先列世系图,然后再列每个人的传记);苏氏谱则是竖着来的(编者按:苏式谱把世代直行排列,世代之间都是竖着连起来,人和人的传承关系就非常清楚),经常是五代人一提。



      然后就是检字,要在字盘里找出我们要用的字,我们有一首专门的检字秘诀:



      “君王立殿堂,朝铺尽纯良。庶民如律礼,平大净封张。折梅逢驿使,寄予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数支春。疾风吹劲草,世乱识忠诚。士穷节见义,国破列坚贞。台史登金阙,将帅拜丹墀。日光先户牖,月光响屏巾。山叠猿声啸,云飞鸟影斜。林丛威虎豹,旗炽走龙鱼。卷食虽多厚,翼韵韬略精。井尔甸周豫,特事参军兵。饮酌罗暨畅,瓦缺及丰承。玄黄赤白目,毛齿古革角。发老身手足,叔孙孝父母。”



      这150个字,基本上就囊括了大部分的汉字部首,活字都严格按照这首诗来排列,哪个放哪里都明确规定了。这样,对于每个字具体放在什么地方,我心里都有数。检字完之后,就是排版和印刷。排版关键是要卡紧,这样字才不会动。我们用的都是徽州产的墨和宣纸。如果整个过程熟练的话,印刷这块还是非常快的。最麻烦的还是刻字和捡字。



从业:木活字印刷主要用来做族谱



      第一年的时候,大多是在一边看,有时候也学着写写反字、雕些字。到第二年就开始学排版了,有时候也正式做一些修谱的工作。不过,一般都要三年才能出师。



      记者: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学着做家谱的?



      林初寅:我是1934年出生的,到十六岁我就开始学着做了。那个时候,我是中学毕业。毕业之后,我母亲到姑姑,都是在做家谱。我就跟着他们学怎么做。那时候,修谱的一般都是初中毕业。它还是要求有一定的文化程度,要是连汉字结构都不了解,也没办法做。



      那个时候做家谱,都是要修谱的宗族找上门来,找我们家修谱。要是哪个宗族要订做家谱的话,首先就要订一个合同,讲明什么时候过去做。我们就会选一个好日子,用箱子把我们的活字还有做家谱的工具都运过去。那个时候都是直接运到对方的祠堂里,我们就直接在宗祠里做。我刚开始就是跟着我父亲出去做。加上我父亲的学生,一个祠堂起码有七八个人。当时光东源就有两百多位谱师,那时候人是非常多的。



      我们做学徒的,一般就是在祠堂里做饭、洗衣服,有空的时候就在一边看谱师们修谱。第一年的时候,大多是在一边看,有时候也学着写写反字、雕些字。到第二年就开始学排版了,有时候也正式做一些修谱的工作。不过,一般都要三年才能出师。现在的学生就不需要三年了,县里面的印刷协会规定两年就可以出师了。现在人要聪明一些,脑袋也比以前的人转得快,学起来自然也快些。



      记者:做学徒时,哪些地方是最难学的?



      林初寅:最难的就是写反字。那时候,我们还有一本专门的反字书,是自己专门拿着正字反着影印出来的,就照着这本书来学着写。雕刻也是很难的,因为汉字中有些字,像包含“日”字的,因为中间的笔画非常细,内容也很琐碎,尽量少雕错和雕坏。过去,我们都是自己雕字。缺了什么字,就赶紧雕出来补上,不过现在年轻人会雕“反字”的也是越来越少了。



      记者:你们家的生意,那时候做了多大?



      林初寅:当时我们家的生意做得非常大,基本上都知道。那个时候,有搬到外省去的,像江苏、江西、广东、广西,甚至台湾都有。不过,主要的生意还是在浙江省和福建省。像平阳、台州、乐清、玉环、永强这些地方都做过去了。



      记者:当时的收入怎么样?



      林初寅:我们修谱都是按照丁户来算钱的,当时一般的宗族都有两千多、三千多丁,最多的有一万多丁,一般一个丁是四毛五。那个时候生活困难啊,我们做农民,种田非常辛苦,一天最多能挣到几分钱。所以,在当时修谱还是一份不错的工作的。



      记者: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单独出去做的?



      林初寅:我十八九岁就开始自己出来做了,大概是在1954年前后。到1961年的时候,当时提倡破“四旧”。宗谱这些东西都被定义为迷信。当时把修宗谱的谱师说成是拉宗派,说是在搞“宗派主义”。这个罪名一出来,宗谱就不让做了。很多人家的宗谱都被人红卫兵抄家抄出来扫掉了,也有很多人偷偷把宗谱藏在家里,最后也保留了下来。



      虽然不允许做宗谱,但还是有很多人偷偷请我们去做。毕竟,如果你不做新的族谱的话,很多关系就断掉了。因此当时很多人就偷偷请谱师回家做,也不能再公开地在祠堂里做了,一般都是把谱师藏在家里。不过,1961年以后,我就没有出去做了,我哥哥他出去得比较多。虽然不允许了,但当时来请的人还是非常多。



      记者:你们的制谱工具在这一时期有被破坏吗?



      林初寅:当时平阳县、前岐镇放了两代的木活字在那边,都被毁掉了。我们家当时也被红卫兵抄了,烧掉了不少宗谱。很多古书,像《康熙字典》也都被抄走了。但是木活字倒是被我保存了下来,我当时在墙壁上开了一个洞,把这些木活字都藏在墙壁里面。这些木活字在墙壁里一藏就是15、16年。



      红卫兵在我家没抄出这些工具,就给我贴大字报,要我把木活字都交出去。因为谁都知道我家几代都是做宗谱的,肯定是存了木活字的。当时村里人对我还可以。后来,镇里又有人过来给我们递条子,要我们多多少少交出些东西。我们家在解放前,也有一些雕版,也是用来做宗谱的。当时迫于压力,我们就把这些雕版马马虎虎地送到了镇里,最后都被烧掉了。现在想起来,都觉得非常可惜。不过,这之后,镇里面就再没有找过我们麻烦了。



      记者:不能修谱了,你当时干什么呢?



      林初寅:当时我没事干了,他们先是安排我去教书。教了几年之后,最后又安排我去了农机所工作。所以我现在还是农机所的退休职工。



      记者:这期间一直没有再修过谱?



      林初寅:没有了。一直到1978年,邓小平上台,改革开放之后,我才又开始修谱的。那个时候,国家开放了,各个地方的宗族又都跑过来请我们去做家谱。地方上的干部,公安部门也不管这个事情了。宗族观念在浙江、福建还是非常受重视的。每个姓都有自己的辈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辈分,这个行辈是非常重要的。



      风头松一些以后,我1978年就开始出来修谱。我当时进农机所以后,下面好几个厂都倒闭了,开始清退一些职工。我本身就是做家谱的,在当时来说,做家谱比在农机所上班要自由很多,而收入也要高一些。而且,自己做家谱,你要是做得快一点,晚上多做点,也能多挣些钱。



      那时开始拉了几个原来修谱的伙计,大多是些年纪大的,五十多岁。也有一些年轻人,不过都是家里面的小孩,自己带在身边跟着学。刚开始的时候,也是偷偷摸摸,主要还是在对方家里做。不过后来发现政府已经不理睬修家谱这个事情了,也就放开了。1993年以后,就完全放开了。不过到那个时候,年轻人都不做了,都是些六十多岁的老头子在做。



      记者:看来“文化大革命”对这个行当的影响确实还是很大?



      林初寅:脉少了,但还是传了下来。不过种类确实是减少了。像我们家,之前也是做雕版的,但“文革”以后就没有了,都是做活版了。



 传承:国家要把木板刻字传下去



      现在这个木活字(印刷)是国家要求我们传承,但在下面其实是并不太想传承的。因为根本挣不到钱了,没有实际利益,很难真正维持下去。



      记者:你的孩子学习活字印刷是个什么情况?



      林初寅:我有三个孩子,他们都会活字印刷。像我的大儿子,50多岁,高中毕业以后就跟着我学,不过学了三年就不愿意再学了。现在他们虽然都会,但没有一个人在做的,一个去了北京,一个去了广东,一个去了西藏,都在外面打工。



      记者:你现在还带了多少徒弟?



      林初寅:还有二十多个学生,在平阳和瑞安都有。不过都是上了年纪的,年轻的一个也没有。现在的年轻人不喜欢干这个活,他们随便在外面找个工作就有几千块钱。



      我们现在修宗谱,按照我们县印刷协会的统一规定,一个丁现在是十块到十五块,一个宗谱如果是一千多丁,一般是三到五个人,要做两到三个月,最后也就一万多块。我们还要负担修谱用的纸和磨。这样算下来,最后的工资非常低,而且经常搞得身上墨黑墨黑,自然也就没有年轻人愿意学了。



      记者:你现在一般一年会接几单活呢?



      林初寅:我现在基本不接活了,也不想多印。一来是因为年纪大了;二来是搞起来很脏,每个人身上都弄得很黑,也就不想搞了。



    不过现在带着学生也会接一些活,一年会做三四个,大约能挣四万多块钱。不过也不是用活字印刷了。从三四年前开始,我有些学生也开始用电脑来修宗谱了,我主要就帮忙理稿、清稿和校对的工作。现在也没有几个人用木活字来修谱了,即使是用活字,大多也都改成铅活字。木活字实在是太麻烦了,会雕的人也不多,铅活字就能完全用机器打出来。



      记者:也就是说木活字印刷已经算是濒危了?



      林初寅:现在搞木活字的没几个人了,大多数人都不想搞了,木头也越来越少了,效率也不是很高,一天最多搞五版到六版,一天辛辛苦苦做下来,一百块钱都不到。



      现在木活字基本上是发展不下去了,不过国家一定要我们把木板刻字这些技艺传下去。国家是鼓励我带学生,我们印刷协会规定木活字印刷出师要学两年。国家就一个学生给我一万八千块,不过学习用的木头和材料都要我承担。但是最后还是一个人都没有。最后没办法,我只好带我的曾孙,他现在十六岁,还在上中学。我们就在晚上教他写反字,搞雕刻。



     记者:那他真的想学吗?



     林初寅:我们逼他学的,现在不逼着,小孩子一学就跑了。国家现在又一定要我们带。



     记者:除了教学生一年给你一万八,你现在作为国家级传承人还有什么补助?



    林初寅:还有我家的这个展览馆(编者按:林初寅在自家一楼设立了一个简单的木活字印刷展览馆),省里、县里每年都会给我几千块,去年就给了我一万两千块,算是展览馆的保管费。



      记者:那你觉得这个行业还能传下去吗?



      林初寅:修谱的话还是很有生机的,特别是很多宗族族谱都要求必须用活字印刷,不能用电脑打印出来;另外还有一些古书的出版,像古诗、词曲也都是要用活字印刷来做的。但是并不一定用的是木活字,可能更多的是铅活字。但这个技术最终还是保存下来了。



      现在这个木活字(印刷术)是国家要求我们传承,但在下面其实是并不太想传承的。因为根本挣不到钱了,没有实际利益,很难真正维持下去。即使是木活字印刷比较兴盛的东源村,现在也主要是把木活字当做一个旅游项目在做,真正用木活字印刷来修谱的也是少之又少。



      记者:除了要求你们教学生外,政府还有没有其他的抢救措施?



      林初寅:有的,我们县印刷协会准备在今年,搞一个像图书馆一样的大馆,成立一个公司,专门来印古书。不过现在土地还没定下来,不过已经是打算拨款了。我上次去开会,还提到这件事,这两年应该就要搞起来。



●流程:



      描字和刻字:刻写老宋体字,要用上好的棠梨木。其要点是:反手、先横、次直、后撇。先将要刻的字,用毛笔反写在平整光滑的字模上。老宋体字的特点是横细竖粗,笔划对比大,字形方正。书写完后,用刻刀逐步将横笔画、直笔画、撇笔画刻好,最后将空白角挖去。



      检字:检字是木活字印刷术最重要的步骤,它的快慢和正确度,直接影响了木活字印刷术的效率和印刷质量。这里需要依据检字口诀:君王立殿堂……



      排版:边检字边排版,排好一版,仔细校对一遍,勘误补漏,然后用一柄约一厘米宽的薄钢片插进去,一行行挤紧,便可以印刷了。



      印刷:1,研墨;2,下刷。刷墨时,现在木板上均匀涂抹。然后刷在木板上。3,铺纸,去宣纸,四角覆盖;4,上刷。吃准手力,在宣纸上来回刷动,然后,揭起宣纸。



    ●源流:



      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它开始于隋代的雕版印刷术,到北宋仁宗庆历年代,平民毕昇更是率先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可以说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



      根据沈括《梦溪笔谈》对毕昇活字印刷术的记载,毕昇用胶泥制字,一个字为一个印,用火烧硬,使之成为陶质。排版时,先预备一块铁板,在铁板上放上松香、蜡、纸灰等混合物,铁板四周围上一个铁框,在框内排好要印的字印。排满版之后,用火烘烤,使混合物融化,从而固定字模,随后便可进行印刷。为了提高印刷效率,往往会设置两块铁板,一块印刷,一块排字。



      但是毕昇的发明并没有得到重视。他去世后,活字印刷术并没有得到推广,不过《梦溪笔谈》的记载却起到了宣传和推广作用,后来不断有人根据毕昇的遗法来印书。宋以后,活字印刷术有了极大的发展。根据制作材料的不同,出现过胶泥版、泥活字板、泥聚珍版、澄泥版、磁版、木活字版、聚珍木板、木刻活字版、铜活字版、活字铜版、铜摆版或简写作同版等。铜板因字体大小,又分为大铜版、小铜板。又有锡活字版、铅活字版等种类。五花八门,因地制宜。



      据沈氏《梦溪笔谈》记载,毕昇在试验活字印刷术时,也曾尝试过使用木刻活字。但他认为木的纹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同时和粘连混合物相黏,最终弃而不用。木活字印刷,真正印刷成书,则是到元代的王桢。



      在王桢的《农书》一书中,详细记载了木活字印刷术的内容。它的方法是先用纸写好大小字样,糊于木板上刻字,刻好字之后,用小细锯,把字一一锯开,再用小刀修成一样大小。再一行行排字,用竹片隔开来,排满一板框,再用小竹片垫平,木楔塞紧,使字牢固不动,然后涂墨铺纸,用棕刷印刷。王帧进而又将木活字印刷详细分为:写韵刻字法、锼字修字法、作盔嵌字法、造轮法、取字法、作盔安字刷印法。这几个步骤基本上成为后来活字印刷的定法。到明清两代,木活字印刷术已经相当普遍,且出现了《武英殿聚珍版丛书》这样大规模的木活字印刷工程。



      本期非遗传人,我们采访了我国木活字印刷术传承人之一的林初寅。他所传承的温州瑞安的木活字印刷术,被认为是我国目前已知被保存下来并仍在使用的木活字技艺。瑞安的木活字印刷术,完整地保留了王帧在《农书》中提及的所有步骤,被认为是木活字印刷术的“活化石”。



      浙江瑞安的木活字印刷术之所以能留存至今,与当地极盛的宗族观念有很大的关系。我国古代注重门阀,所以谱牒之学非常兴盛,特别是在元明时期,家谱兴起,到清朝时,更是大盛行。这些宗谱,大多用木活字印刷而成。



      家谱同方志一样都是一种连续性出版物,有所谓“十五年一小修、三十年一大修”的说法。在古人的观念中,三十年为一世,所以一般家谱大多规定三十年必须要重修,不然就是不孝。巨大的家谱需求,无疑给木活字印刷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因而专门出现了制作家谱的谱师。这些谱师,每当秋收后,就挑着字担,到周边乡镇做谱。他们字担上的木字一般只有两万多字,分大、小两号,均为梨木雕成的宋体字,遇到缺字则临时补刻,字盘用杉木制成,用竹片垫平。



    在清朝时,木活字制作家谱几乎流行于整个南方,其中尤其以江浙两省为盛。新中国成立之后,木活字印刷受到很大的冲击。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电脑排版印刷的普及,木活字印刷又面临着新的发展难题。2010年,在内罗毕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更是将中国活字印刷术列为“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注:本站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或投稿者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请浏览者自行判断取舍,若有观点错误或侵权等信息请联系管理员删除,谢谢配合!转发请标注:美术网(meishu.com) ,多谢支持!本文网址:https://www.meishu.com/news/1/3/2019-09-17/43884.html

美术网相关文章 摄影评论最新 艺评网最新

陈了了
李小可
马海方
孙温
王元友
侯一民
徐悲鸿
廖静文
齐白石
吴冠中
历史上唐朝时的社会到底有多开放?
人民日报刊文:性教育不是洪水猛兽 应坦然面对
为了画“春宫图”,刘海粟敢跟孙传芳打擂台
这样浪漫的吻只需一次,人间爱情油画
画春宫图的高手,唐伯虎一生足够传奇!
一代帝王-宋太宗让画师现场画秘戏图
如何学术性地欣赏春宫画?
揭秘唐伯虎为什么画这么多“春宫图”?
你以为浮世绘里只有秘戏图?
因“春宫图”一炮而红,朱新建画的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