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这种实用与艺术完美结合的艺术品,给了人们各种各样喜爱它的理由近几年来,玩赏、收藏紫砂壶的群体日益庞大,紫砂壶的产量也逐年递增。紫砂壶价格的与日俱增,制壶者“身价”的水涨船高,用“盛世”一词来形容应不为过。不过要说“盛世”,不得不提“盛市”。拍场上紫砂壶价格的变化是最直接、最表象的记录。在今年艺术品市场上,紫砂壶就有着不俗的表现。
身价逐年攀升
早在上世纪80年代,紫砂壶收藏率先在台湾兴起,随后蔓延至祖国大陆,一把大师作品少则几万元,多则十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虽然当时市场的主力主要在海外,但相比于改革开放之初大部分人每月几百元的收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疯狂。
这次疯狂的紫砂热潮在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冷却,紫砂市场回归理性。直到今天,经过10年左右的调整,紫砂壶才又开始“爬楼梯”了。2004年北京华辰秋季拍卖会上,李仲芳款紫砂觚壶以5.5万元成交;2005年香港苏富比秋拍,清代紫砂刻梅纹茶壶的成交价格在22万左右;转过年的春天,2006年中国嘉德拍卖会上,清末民初代代封猴图紫砂壶跨上了30万元的台阶;到了2007年,一件陈曼生铭紫砂石铫式提梁壶在北京保利秋拍上,以80万元的价格易手。
而最令紫砂壶市场为之一振的,无疑是2008年中国嘉德秋拍“至味涵硕·紫玉金砂名品”专场上的骄人成绩了。上拍的近40件拍品成交率高达92%,其中蒋蓉的五头束柴三友壶以50.4万元成交,何道洪的梅花周盘壶成交价在44.8万元,朱可心的梅报春壶也拍得40.3万元,而备受关注的韩美林与顾景舟合力打造的雨露天星壶以156.8万元摘得该场桂冠。不仅如此,仅仅过了两周时间,一把唐云生前收藏的顾景舟制、吴湖帆绘的大石瓢壶在上海工美秋拍上以315万元成交,这是迄今有成交记录的最贵的一把紫砂壶。
而于不久前结束的春拍中,北京翰海的“虚中有容 当代紫砂壶”专场中,30余件当代紫砂精品,受到买家热切关注。最终,孤品何道鸿的曲劲壶以19.6万元的价格成交,紫砂大师顾景舟的乳鼎壶更以44.8万元创下当场的最高成交价。
后市前景看好
紫砂壶的实用性无需赘言,只要喝过茶的人都会点头称道。在这背后,人们收藏、赏玩、投资紫砂壶的原因与两个字分不开——文化。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富足,吃穿不愁,有车有房,科技更是日新月异,如果真的有古人能够来到今天,他们也许会抱怨早生了千百年。可是,古人也许想不到,今人也很羡慕他们的文化情趣呢。从紫砂壶上便可窥知一二。
紫砂壶最初的出现就是一个饮水器具,随着文人的参与和把玩,紫砂壶被赋予了大量的文化元素和文化品位。特别是明清时期,由于迎合了当时士人浅尝低吟、自斟自饮的茶风,紫砂壶逐渐被精于茶理的文人所关注和喜爱,众多文人雅士参与设计制作,赋予紫砂壶以文人艺术品的特质。可以说,真正意义上的紫砂壶产生尽管只有数百年,却融合了数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
紫砂壶不同于一般的民间艺术,它质朴淳厚、不务媚妍,有着清雅的本质和意韵,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思维最为吻合。历代文人玩壶,均被视为风雅之举,这也成了今人效仿的榜样,曾经被视为达官显贵和文人雅士身份象征的紫砂壶,现在也走进了寻常百姓之家。把玩与收藏紫砂壶,既是一种对紫砂艺术的传承和珍爱,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似乎找到了超越古人生活情趣的快感。
物质生活的尽善尽美下,人们具备了享受各种爱好的条件,对文化和艺术的追求热情从小小的紫砂壶上得到了放大与满足。无论是使用需求、收藏需求还是投资需求,人们对紫砂壶的认同都无形中成为了市场的催化剂。而在这样一个有需求、有市场的时代里,紫砂文化的发展可以说又逢“盛世”。紫砂壶的后市价格相信也将会有巨大的上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