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推: 开通会员 艺查网 美术百科
当前位置:美术网 > 美术网艺术头条 > 艺评网 > 摄影评论

紫砂第一壶――供春壶

 “脱手则光能照面,出冶则资比凝铜,彼新奇兮万变,师造化兮元功,信陶壶之鼻祖,亦天下之良工”。 ――(清)吴梅鼎
  一把小小的紫砂壶,因为有了艺术的滋养,才有了千变万化的壶中乾坤和独步千秋的无穷魅力。而让紫砂壶完成从简单的喝水器皿到艺术珍品这一质的飞跃的,便是被人们奉为紫砂壶开山鼻祖的供春。
  所有熟悉紫砂的人都公认:供春,是把紫砂壶从日用陶的范畴带进艺术殿堂的第一人。可就是这个开山鼻祖,留给后人的却只有一些朦胧的文字记载和一把谜一样的“供春壶”。
  供春是谁?
  供春壶是如何诞生的?
  有人说:供春,姓供,名春;也有人说:供春不姓供,而是姓龚,名春。有说他是明代宜兴显宦吴颐山随身的书僮;有说他是吴颐山的婢女。
  最早有文字记载供春的人,是明代天启、崇祯年间的江阴人周高起。他酷爱宜兴紫砂,著作了第一部论述紫砂壶的专著《阳羡茗壶系》,盛赞紫砂壶的珍贵。当时的紫砂壶:“一壶不数两,每价一二十金”。该书的创始篇记叙了供春其人,说:学使吴颐山早年为求读书清净,带着一青衣(童子),来到了宜兴湖氵父山区的金沙寺中就读,这童子就是供春。供春在服侍吴颐山生活的空闲之时,看到寺中的老和尚学习陶工之法,“搏其细土,捏筑为胎,制成茶壶”,就偷偷地学习老僧的技艺。可他并没有去生搬硬套,而是敢于创新,看到寺后山上一棵千年银杏古树,树身结着许多树瘿,像一个个团起来的圆瘤,奇特可人,他就模仿着用手捏了一个壶形。因没有工具,便用茶匙挖空壶身,然后接上与树瘿纹路相似的壶咀、壶把,用手指按平壶的表面,并留下了许多指印,烧成后果然与众不同,自然朴雅,透出一股灵秀之气。连老僧与吴颐山看了都赞不绝口,这就是被人尊为壶中之首的供春壶,也由于吴颐山的看重以及他在文人墨客中的影响,供春从此就出了名。
  这段记叙,也使供春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留有姓名的紫砂艺人,尽管这个名字,后世多有猜疑,但并不妨碍供春(或龚春)在紫砂艺术史上开山鼻祖的地位。是他,把生活中常见的物态现象,浓缩、提炼到紫砂壶的造型设计之中,首开了紫砂壶集日用功能和艺术欣赏价值于一体的先河。
  供春,无意有意间的这一石破天惊的创造,从此把紫砂茶具带进了艺术的殿堂。
  供春壶的魅力
  究竟在哪里?
  作为第一件带有自然派艺术色彩的紫砂壶,供春壶自诞生以来一直被人们推崇备至。
  古人对供春壶的赞美,最早见诸文字的,还是《阳羡茗壶系》,该书表述供春壶“栗色阁阁,如古金铁,敦庞周正,允称神明垂则矣”。这段文字按照今天的说法,就是供春壶色泽如深秋采摘的板栗,紫中带有红褐色,深沉醇和,壶体胎薄身轻,可看起来却像古代的金属器皿那样厚重,造型端庄雅致,构思新颖精巧,显露着超凡脱俗的神韵和气质。
  清代文人吴梅鼎也是一位紫砂壶的痴迷者,著有一篇脍炙人口的《阳羡茗壶赋》,其中赞美供春壶的一节是这样写的:“脱手则光能照面,出冶则资比凝铜,彼新奇兮万变,师造化兮元功,信陶壶之鼻祖,亦天下之良工”。还有一位清代诗人周澍,诗赞供春壶:“寒梧垂荫日初晴,自泻供春蟹眼生。疑是闭门风雨候,竹稍露垂瓦沟鸣。”他实际上把供春壶变成了宜兴紫砂壶的代名词。
  民国年间,海南李景康与广东顺德张虹合编了一部《阳羡砂壶图考》。李、张二人引用徐喈凤重修宜兴县志里的一段话:“供春制壶,款式不一,虽属瓷器,海内珍之,用以盛茶,不失原味,故名公巨卿,高人墨士,恒不惜重价购之。”这部专著还引用了明末项子京赞美供春壶的一段话,更为神乎其神,大致意思是:供春,本朝名工,他制作的茗壶不但款式好,而且还会像“窑变”一样变色,壶在泡茶以后由原来的褐色变为碧色,如果酌出一分,壶变一分,全部斟完,则壶又恢复到原来的褐色,这难道是造物的神仙把奇妙的秘密泄露给了人间?所以,供春壶确是世间之宝耶。这段话,虽然有神化供春壶的味道,因为在明代科技尚没有发达到可以在紫砂壶上加进“热敏”材料来变化壶色,但从这段文字里,我们可看出,古人对供春壶的喜爱和赞美,已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这把被世人如此追捧、神奇又魅力四射的供春壶,是否留传于世,如今又在何方?这更是关心供春壶的人们又一个迫切想了解的问题。
  供春壶,你在哪里?
  周高起是稍晚于供春时期的人,他对供春的了解应比后人清楚,可他在《阳羡茗壶系》里,就没有说亲眼见到过供春壶。可以说,关于供春壶的留传问题,从一开始就留下了谜团。
  清代乾隆年间的吴骞著了一本《阳羡名陶录》。这本书中,虽然收罗入选的紫砂壶甚广,可偏偏没有供春壶,吴氏也因未曾亲见供春壶而引为终身憾事。
  明末有一个张叔未,也是一个紫砂壶鉴赏家,自诩见过的紫砂茗壶不知其数,可他自叹福薄,没有机缘见那神奇又迷人的供春壶,他甚至感慨万分地说:“这个瑰宝,世间可能不复存在了。”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六十多年前,宜兴乡贤、名士储南强先生,写了一首诗:
  “供春壶已世无闻,前辈皆尝如是云。神物忽来寄兴发,‘春归’二字剧芳芬。”
  在这首28个字的七言绝句里,储先生告诉了人们一个惊喜;供春壶已重现江湖,回归宜兴。
  1928年的一天,储南强先生踯躅于苏州街头,看到街头一个地摊上摆了一些古旧物品,在这杂乱之中,有一把无盖的紫砂壶,形状奇特,虽沾满了灰土但造型古朴、典雅,好像在与他打招呼。储先生禁不住好奇,蹲下身子,拿起茶壶一看,壶把之下的款识,铁钱小篆,赫然“供春”二字,储先生惊喜之中,压住心头狂跳,不露声色地向摊主问价,摊主看着这把多少天无人问津、而且缺盖的旧茶壶,就说:“半只大洋吧。”摊主当时自以为已是开了天价,还等储先生还价呢,可储先生听了,满心欢喜地付了一只大洋,就把这件世间珍宝抱回了家。
  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储先生为求证这件供春壶的“身世”,曾历访多人,先后寻访了摊主人及此前收藏过该壶的傅氏、黄氏与另一收藏家沈钧和等人,经过费尽周折的追踪、访查,并经众多专家的品赏、鉴证,证明这件供春壶是真迹无疑,储先生为此还写下了数万字的考证。
  这把供春壶收来时便缺壶盖,据说原来有个盖,是清末民国初期的宜兴制壶高手黄玉麟所配,是一个像瓜蒂柄形状的,储先生在得壶以后,曾请著名美术教育家、国画大师黄宾虹先生看过,黄宾虹从美术家的角度分析认为,黄玉麟配盖有误,供春不可能做一个与树瘿壶身不相匹配的瓜蒂形盖,于是储先生就请制壶名手、人称鸣远第二的裴石民重新配了一个与壶身相似的壶盖,并在壶盖的“里子口”外沿镌刻:作壶者供春,误为瓜者黄玉麟,五百年后黄宾虹识为瘿……重为制盖者石民,题记者稚君。稚君即宜兴籍著名书法、金石家潘稚亮先生。
  据储先生说:这件供春壶发现后,英国商人曾出两万美金想买回,被储先生婉言相拒。日本侵略中国,宜兴沦陷,日本人也几次找到储先生,说出8000元买走供春壶,可储先生心里想,供春壶是中华国宝,岂容小日本掠去,坚持不卖。为防万一,他携壶远离宜兴。从这两起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储先生的铮铮铁骨。
  新中国成立后,曾经出巨资、以一己之力重修宜兴善卷洞的储先生,把一生中的集藏悉数献给了国家。从此,这件备受世人关注的供春壶,先藏在苏南文物管理委员会,后移交至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
  供春壶,
  到底是真是假?
  关于供春壶的故事,本来就可以到此画上一个句号了,但关于这件壶的真假,又起风波。近年来,又有不少人提出许多疑问,如韩其楼先生所著的《紫砂壶全书》以及徐秀棠先生所著的《中国紫砂》等专著中,都对供春壶提出质疑,且不无理由。
  笔者认为:如果以科学的态度,从考古的角度去考证,今天存世的供春壶(包括上海施镇昌先生所藏的一把),确实尚有许多难以说得清的疑点,因为从明代后期直至1928年,所有关于紫砂壶专著的著作人,都未曾亲眼见到供春壶,直到储南强先生在苏州得到后,人们才识得庐山真面目。再说黄玉麟为供春壶配盖一事,可据宜兴县志所载,黄玉麟于1914年就已去世,他怎么可能为1928年才得以让世人见到真容的供春壶配盖呢?个中缘由,尚待我们去了解和考证。也许真的供春壶早已在人世间湮没,也许储南强发现的这把供春壶确是真迹无疑。虽然目前存世的供春壶仍然为重重疑团所笼罩,但如果我们从人文的角度看储南强先生的供春壶,我认为,供春的创新精神与供春壶的艺术魅力,已永远留存于人们的心中,并昭示着后辈紫砂艺人去不断创新,不断探求艺术的真谛。同时储南强先生对于供春壶的情结,以及他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精神,必将伴随着供春壶的美丽传说,流芳百世。
  (作者系原宜兴陶瓷博物馆馆长)

注:本站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或投稿者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请浏览者自行判断取舍,若有观点错误或侵权等信息请联系管理员删除,谢谢配合!转发请标注:美术网(meishu.com) ,多谢支持!本文网址:https://www.meishu.com/news/1/3/2019-09-17/43689.html

美术网相关文章 摄影评论最新 艺评网最新

陈了了
李小可
马海方
孙温
王元友
侯一民
徐悲鸿
廖静文
齐白石
吴冠中
历史上唐朝时的社会到底有多开放?
人民日报刊文:性教育不是洪水猛兽 应坦然面对
为了画“春宫图”,刘海粟敢跟孙传芳打擂台
这样浪漫的吻只需一次,人间爱情油画
画春宫图的高手,唐伯虎一生足够传奇!
一代帝王-宋太宗让画师现场画秘戏图
如何学术性地欣赏春宫画?
揭秘唐伯虎为什么画这么多“春宫图”?
你以为浮世绘里只有秘戏图?
因“春宫图”一炮而红,朱新建画的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