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灯初上的时候,我喜欢去上海淮海西路的红坊艺术区走走。这个艺术区曾经是上海十钢的厂房。夕阳西下的时候,三五成群的孩子在这里嬉戏,老人们在巨大的公共雕塑间散步。不久前,一座由国内银行出资建立的中国现代美术馆也出现在了这个艺术园区里。这间面积达4000平米的“民生现代美术馆”营业到晚上九点。这对很多艺术爱好者来说,是个好消息。因为大部分美术馆的营业时间和都市白领的工作时间“同步”,造成了人们去看美术馆的时间极为有限。
我常常被人问到一个问题:艺术如何改变人们的生活?
现在想想,就可以以这间新开的艺术馆为例来回答。
银行资本参与艺术投资,在国内外都不算新鲜事。但金融机构开设公共艺术馆,这在中国却是第一次。对于艺术界来说,这是一种新的资本引入,也是一个典型的跨界事件,受益者是广大的民众。
美术馆环境在国内是一个新的话题。中国的美术馆数量繁多,依照行政系统自上而下组织,从国家级到省级、市级,甚至是县级。而眼下的事实是,这样的美术馆体系已严重地不适应新的社会体系,急需变革。现在国家鼓动民间力量来尝试变革,这是一条出路。其实早在1980年代初期,民间美术馆就开始出现了,但是,因为美术馆承担的是社会服务的公共使命而不是以经济效益为目的,所以,由此带来的供养问题也造成了民营美术馆的朝生暮死。这些矛盾在一个发展成熟的国家里,是用制度来解决的,比如在税收方面给予一些政策导向,人们共同捐助公共事业,组成民营美术馆的基金。在这样的供养关系下,美术馆建设的个性、独立、多元和自由也有基础。但是在中国,这些政策还相对滞后。
当许多民营美术馆得不到长期稳定的资金供给,就会徘徊在倒闭边缘。现在,有了银行作为强大的资金后盾,该银行每年将总盈利的近1%投入公益事业,而民生现代美术馆每年能从中获得逾千万资金作为养护费用。同时,银行还为美术馆公开发售两年期的艺术基金,到目前为止年化收益率能够达到百分之十几,因这项理财业务产生的获利也能够为美术馆的运营提供资金养分支持。如此,这间新型的美术馆像是打开了一扇窗户,对民间美术馆探寻可持续发展模式有很大意义。作为中国大陆第一家以金融机构为背景的公益性艺术机构,它可以在有稳定资金支持的情况下自由地面向社会公众展开目前中国所极度缺乏的当代艺术美学普及活动。
未来都市,人们需要多元化的艺术生活。新时代的艺术展不一定必须与主流的政治意识形态完全契合,因为它展示的是艺术,是人们追求心灵自由的途径。这样的民生需求,需要拥有更加“自由独立、包容开放的学术理念”的美术馆来完成。在国外,我们常常能看到人们周末举家前往美术馆。而在中国,这样的生活才刚刚起步。看到这家美术馆,我希望“艺术改变生活”能真正从此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