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南方都市报》载,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郁钧剑、宋祖英、黄宏、关牧村等21位文艺界的政协委员联名递交了一份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建议在小学开始设置繁体字教育,将中国文化的根传承下去。
不可否认,简化字的全面普及确实造成了当前这种大多数国民不认识繁体字的局面,但这却不足以对中国文化的传承造成危害,因为与废除繁体字的初始阶段不同,大量的重要古代文化典籍已经都有了简化字的版本,对普通大众而言,接触或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未必一定要借助于繁体字的书籍。而对于那些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者而言,繁体字也并非什么大的障碍,就如笔者,从来没接受过什么“繁体字教育”,但读起竖排本的繁体版古籍来,却很少遇到什么困难。因此,在小学设置繁体字教育,其实完全没必要——这一来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二来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所得只怕有限得很。何况,学生们长大后未必要个个成为传统文化方面的专家。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重视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其实并没有错,但是,却不能不说,中国当前流行的这种复古思潮是非理性的,且与科学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就语文教育而言,这种非理性与不科学则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一是对传统文化的盲目崇拜或缺乏辨别力,认为凡与传统沾上边的东西都是好东西;二是不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即不考虑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兴趣爱好、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不管学生是否喜欢或是否能消化得了,只凭一己之好恶将所谓的“精神食粮”一股脑儿硬塞给学生,结果不但牺牲了学生们当下的生活,连他们的未来也被这种自命不凡的“好意”给葬送了。
我们可以看出,繁体字教育不但并非如委员们所说的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兴旺有着莫大的关系,而且这个提案的出现恰恰是当前中国的文化与教育病症的产物——这同样是自命不凡的强加给处于弱势的儿童或青少年的“好意”。在笔者看来,拯救中国传统文化的唯一的药方还是重新扛起“五·四”时代高高飘扬在神州大地的“民主”与“科学”这两面大旗——只有当国人愿意学习或者学会了如何尊重作为独立个体的“人”,尤其是尊重儿童之类的弱势群体,从而使国人的创造力被充分释放出来了,才真正谈得上文化的传承。自然,也就更不用为所谓的文化危机或“文化失语症”而焦虑了。
(摘自2008年3月14日《中国文化报》 李辉 文 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