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宝珍
五四的时候,戏曲的程式化的发展,使他和现实对话的功能减弱,这个时候戏剧要直接对现实、对社会发言,因此我们的前辈们引进了话剧,话剧一开始就是以反抗戏曲的姿态出现的。在30年代的时候中国的话剧是一个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在抗战大背景下话剧可以说是独步天下,取得了非常广泛的民间宣传效应,这个时候也出现了是旧瓶装新酒还是全盘的本土化等等的争论。我们今天在谈美国当代戏剧时候我们已经不再全盘搬用它的生活模具,实际上无论是反叛也好或者是高谈继承也好,传统和创新或者传统和现代艺术进入到了我们民族的一个集体里面去了,不可能完全地抛开。
1978年的时候话剧它要回归的是一种写真世的传统,特别使一些当时的剧目,一方面是批判文革,另一方面在戏剧思想上就是触及当时的社会的现实问题,还有一种戏剧类型就是塑造舞台上的领袖形象。这个时期所谓社会问题剧的兴起,出现了一个问题就要写一个剧来反映它,来解释它,结果导致戏剧新的概念化。
在1980年的时候曹禺先生曾经发文章,剧中人物根据问题而产生,这样的戏剧是有问题的,变成了符号,变成一个空壳了,所以我们回归到斯坦尼的传统也还是一个外国的传统。戏剧在探讨现代化的路的时候时时遇到挫折,后来就出现了戏剧观讨论。
戏剧在80年代的时候本来应当沿着它的人性探索的轨迹发展下去,在一定程度上反而损害了戏剧的张力,让戏剧成了问题的代言体。80年代戏剧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可能还是和反传统有关,一切的外来的艺术思潮都被当成了新鲜的东西,包括意识流、荒诞派,通通的杂柔到了中国当代剧场艺术的观念当中。人们被这样的所谓的心所迷惑,根本没有考虑到如此杂多的理论体系能不能尽早地、尽快的消化道自己的艺术创钩当中去。
当时的探索,理论指向不明晰。话剧可以吸收很多的传统的东西,一方面是大量地吸收西方,另一方面也想回归中国传统的剧场,认为原始的宗教仪式当中的面具歌舞、民间说唱都可以进入到话剧的剧场当中,傀儡影子、模数杂集都可以入戏,这个时候也出现了一批比较好的戏剧。
这个时候有些探索聚在艺术成就上是有一个比较大的提升,而有些所谓的探索就走偏了,比如为新而新,导致自己被一堆所谓新的意象包围,最后走不出困境这样的结局,戏剧这样的教训还是应该提醒大家惊醒。
到了90年代,这个文化流兴化趋势很明显,出现了庸俗化和粗鄙化,赢得票房、逗观众一笑就成了戏剧的一个行为的方式,这样的艺术取向同样值得警惕,这是一种民俗文化传统的回归,还是鲁迅早就批判落后螺旋式再现,这个需要反思。
现在有人总结说民营剧团出现了很多演出,在剧场当中还是比较活跃。他们已经完全是商业化的一种取向了。
30年来演出了上千部的作品,艺术质量还是有限度的。剧作家现在都是自信满满,比如某位东北剧作家号称已经超越了曹禺,还有一个剧作家认为他的艺术水平可以站在世界前列了,比如说顾斌先生讲过,如果问中国的作家,谁可以夺诺贝尔文学家,所以很多作家会拍着胸脯说是我,时间的关系我不能讲得太多,但是我想回归传统,回归我们的吻廉恭俭让还是必需的,蔑视传统,蔑视前辈的人如今还是大有所在,我们不能抛弃传统,真正的大师不可能抛弃传统,戏剧永远是这个精神和民族审美趣味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