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英国女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推理名剧《零时》在上海大剧院上演,媒体宣传的高上座率和满堂彩,再次把阿婆粉丝们的胃口吊了起来。扑朔迷离的剧情、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演员的精湛演技、生动逼真的舞美音效,带领阿迷们过足了破案瘾,为观众呈现了一台高水准的话剧演出。
我不常看话剧,这可能会为我的评论打点小折。但说实话,《零时》并没有我想象中的精彩,这微妙的失落可能是由先前过高的期望所导致。阿加莎的推理小说素来以结局出人意料制胜,相比《捕鼠器》结局带给人的拍案叫绝之快感,《零时》的真相却让人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虽然它再一次不负众望,为我们指出了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凶手——纳韦尔,这个几乎被所有人深信不疑、毫无作案动机的正人君子,略施苦肉计,不但骗过了聪明的老律师,也成功玩弄了所有观众的智商。然而在人物线索的交织铺陈中,我们却不难看出某些细节的牵强附会,比如极其重要的线索,那根被扔在阁楼里的湿草绳,让人觉得它简直就是为了保证结局的意外性而临时空降的;再比如嫌疑人从奥黛丽到纳韦尔的转变跨度太大,推断缺乏说服力,中间的逻辑衔接也不尽合理,以至于在最后律师对纳韦尔进行“回锅式”指控时,有观众仍在暗自思忖:这是否是故意安排,目的为了引出真凶?!我没有看过原著,所以猜测也许是改编造成生硬的缘故。除了结局,冗长的案情铺垫也是阿加莎小说的标志之一,大段的人物对白时而让剧情显得拖沓,致使一些观众竟萌生将其“快进”之念。
阿加莎精心设计的陷阱,把观众引得太远,多线并进的故事结构百密终有一疏。但如果观众不是那么苛刻较真,极具真实感的舞台效果、富于张力的表演和高潮迭起的剧情,仍能给观众带来十足的参与感和强烈的现场体验。这也是为什么阿加莎的作品比柯南道尔更适于搬上话剧舞台,因为她的小说更富戏剧性,而后者虽则严谨渊博,却缺乏喜闻乐见的表现力。
话剧由一个世纪前从西方引进,如今已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重要艺术阵地。回望中国话剧走过的百年历程,涌现出众多杰出的剧作家、导演和戏剧工作者,还涌现出了诸如《雷雨》等大批经典作品。现当代话剧在与时俱进中渐渐融入更多的时尚娱乐元素,但这并非坏事,创新使其在时代变革中经久不衰,适度包装也使年轻人更愿意亲近话剧,而好的剧本永远是一出优秀话剧的生命源泉。近几年,英式和美式推理话剧接踵而来,该题材在国外久演常青,国内却少有人投石探路。早些年似乎出现过一部原创推理话剧《生日谋杀案》,而时至今日却仍是都市情感剧笑傲江湖。悬疑推理话剧这块市场大蛋糕之所以受到冷落,一方面我们缺乏好的推理剧作,另一方面也由于缺乏相应的、成熟规范的文化产业链。
当午夜的钟声敲响,我们知道零时已过,告别了或暗淡或辉煌的昨天,迎来充满希望的崭新一天。《零时》谢幕,而我们期待国内有更多的原创推理好戏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