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表现而精于表现,轻再现而疏于再现……当形式的独立价值得以完善时,才有魅力永存。” —这是郭北平议论艺术形式价值的话。他是一个重视绘画性表现的画家。熟悉郭北平作品的油画界朋友都知道他的作品不是以题材、寓意取胜,而是以独具特色的绘画性处理见长。从他代表性肖像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他善于在平凡的形象中发挥色彩、笔触和光影魅力,把橙红青紫调整出丰富的谐和而又不失整体色调的张力。看似破碎的笔触,不但形成具有独立欣赏价值的形式系统,而且构成整体的统一,一种灵动的统一。我们可以想象,他在作画时是如何在有些地方果断地刻、凿,造成大匠奏刀的意趣;有些地方俨然不经意地放开,留下想象回味的空隙。人物形体的拉伸和构图的险峻,边缘轮廓的强调,亮部形色的微妙……这些手法的成功运用,使那些司空见惯的形象在我们眼前焕然一新,这种“陌生化”效应正是由于“形式的独立价值”之完善。
从整体艺术效果看,郭北平并没有完全“疏于再现”,他的绘画作品的特殊感染力,恰在具体人物形象的塑造与绘画性形式处理的巧妙结合。这种综合处理,使他能够让孤独、衰老显出生命华彩,在青春岁月间融入人情感喟,给平凡、日常的人物以人文厚度,这大概就是他所说的“把搜集到的真理编排起来,以便化成更高一级的惶惑”,我真欣赏他用在这里的“惶惑”二字。现实人物是郭北平作品的主要题材,他描绘那些人物,是以对人物的心灵沟通为开端。从人物的形体特征到他们的个性气质,从他们的生活环境到他们的历史文化氛围,即使未曾谋面的人物(例如弘一法师)想必也是“神交”已久,方能作“志隐而味深”的造像。
伟大的作曲家、指挥家伯恩斯坦说过,他最喜欢的是音乐和人,而且他不知道两者之间他更喜欢哪一个,反正他是为了人而从事音乐,把音乐演奏给他喜欢的人。在郭北平的绘画创作中,我感觉到他对他所描绘的人物的尊崇和爱,与他对他在描绘时采用的绘画手段、绘画形式的挚爱一样深沉—也许,他是为了发挥他所钟情的绘画手段而描绘那些默默无闻以及志行高远的人物。
2009年2月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