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程大利搞了一个学术研讨会,提到了笔墨精神问题,我觉得非常好。咱们现在多元化,特别是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交流,形式是很好的。在这种情况下把笔墨精神提出来,我双手赞成,我觉得应该把这篇文章做好,也是很难得的。我要好好向张立辰学习。
张立辰的艺术不但有热情,而且有激情,非常饱满的激情
杨飞云(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我开始觉得我是唯一一个画西画的,但后来钟先生进来了。钟先生是我的老师,谈了很多历史的事实。我参加研讨会是带着学习的心态,以前和张老师住楼上楼下,张老师和我们经常有小坐,使我们在他身上学习了很多,张老师是我非常敬佩的好画家。所以张老师是很值得我学习的。
今天,我们在谈到张老师的中国画笔墨的时候,都被张老师在绘画里面的那种激情,和那种精神态度所影响,我用八个字形容,就是“理直气壮、语重深情”,这是研讨会在纯粹理性学术之外,深发出来的人性文化,听着一直非常感动。中国近代史上的艺术大师,在当时国家的背景和经济状况下,在战乱年代中,在那个时候我们自身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和民族血脉不但没有受到影响,反而光大了,发扬了。在西方人的绘画面前也是,虽然带着拥抱,带着对抗,但还是有吸收的,有自主文化精神的态度。我们这一代成长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经济逐步发展,到现在,物质生产发展到世界第三位、第四位的情况下,在这么长时间内很少有自身的民族文化精神,或者是正常的人和艺术家自己有灵气,有理性,能够面对绘画,面对理论部分的评判,在大面积的声音里面好多都是这样。张先生一直靠着自己的精神,自己的学习态度,坚持下来,我觉得不光是中国画,可能给中国的美术带来一个比较正面的自主的新的状态,一个新的起点。
我跟张老师的接触当中,看到他身上的一个特点,他有点像一个大孩子,经常保持一种我在艺术里面比较看重的,就是很纯真的眼光、态度,有炽热的胸怀。
这使我想起钱钟书先生的一句话“艺术创作热情的消失,就是艺术才能的消失”。张老师的艺术就见证了这一点,不但是热情,而且是激情,非常饱满的激情。在他的画里面不缺乏什么,这是他的一种态度,他画画的时候很饱满,饱满到可以倾泄出来,而倾泄出来的东西又有度的把握,营造的境界、品质、学养,加上这种表现。中国的笔墨里面有一个东西是绘画里面很根本的东西,其实不管什么绘画,我们手里头一拿起笔来,放到纸上就有一个笔痕,怎么样用笔,怎么产生痕迹。所以中国的笔墨除了那么多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也是绘画的一个本质,所有绘画形式,只要是拿笔在绘画,那笔墨不得不讲,只是讲法不同,或者讲的时候最后落脚点不同。比如西方人把造型放得比较重,用笔一定要放在造型上。中国画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谈意,写意,意一出现以后实际上给自己解放了非常多,但这个解放必然带来两个结果,一个结果是可以随便来,可以糊涂乱抹。但真正的解放以后,是把笔的状态和墨的抽象因素放得很重,在中国画里面,绘画的根本点是写意,不能把中国画的笔墨看成是纯粹的技巧。刚才先生们说得都非常好,在世界绘画理论里面,如果就绘画本身的理论高度和深远程度,中国画是没有能比的,所以我今天重温的就是中国绘画理论的精要,而且看到我们的精神、我们的笔墨、我们的血脉并没有倒,可能有新的孕育和开始。
我和朋友看画展,经常看到一些画家的作品,已经发展到头了,没有味道了。但是看张老师画展的时候,感觉不但是正在进步,而且是刚刚开始。这就说明在绘画里面经常讲的新,可是在国画里面是越老越好,现代绘画理念讲到新和好的关系是很值得探讨的。因为在油画里面很多人觉得四五十岁以后画不动了。
在艺术本质里边,西方的大家到晚年还是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