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西方艺术历史的人,或许在第一次看到《黄河船夫》的时候,都会想到俄罗斯现实主义艺术大师列宾的那件举世闻名的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确,除了作品的表现对象有着明显的相似之处外,《黄河船夫》的画幅也和《伏尔加河上的纤夫》非常的接近。画面中那种毫无遮蔽的现实主义绘画语言的运用,同样都为两件相隔百年的名画赋予了纪念碑性的视觉张力。甚至是尚扬在《黄河船夫》创作中所付出的艰辛,也和一个世纪之前列宾的创作经历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尚扬为了完成《黄河船夫》,两度从湖北奔赴黄土高原中的黄河腹地进行写生,在80年代初的那种严苛的交通和生活条件下,这显然是需要极大勇气的一场艺术的苦旅。列宾也曾为了创作,多次深入伏尔加河地区,近距离的融入到纤夫们的生活中,观察和体味俄罗斯下层人民受到的压迫和生活的艰辛。最终,列宾用他的绘画吹响了俄罗斯1880年代批判现实主义艺术的号角;而1981年黄河岸边的尚扬,其实同样也站在中国艺术风格转换的关键点上,他的《黄河船夫》中已经透露出了与之前那个十年完全不一样的语言风格,预示了一场新艺术思潮的产生和到来。
至此,我们在形式上似乎感觉到,列宾的精神好像在一百年后被注入到了尚扬的躯体中,世界艺术大师的灵魂又在尚扬的体内复活了。当我们凝视经典,渐渐深入到作品所构建的语境中去时,我们突然发现,原来这样的认识竟然只是一种穿越的表象,因为他们前进的目标其实是正相反的。如果说列宾的画是对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现实的揭露和批判的话,那尚扬所要做的,却是一种对跨越历史的文化精神的膜拜和颂扬。尚扬的《黄河船夫》不是刻画一种截然的对立关系,而是强调了形象的整体性,画面中的黄河、黄土、船和船夫完全被艺术家熔铸成了一个坚实的生命整体。《黄河船夫》中传递出的不是尚扬一时一地的即兴发挥和浅层思考,而是反映了他对于整个民族精神超越历史层面的终极关怀。
在完成《黄河船夫》之后很长一段时期,尚扬都在延续着对这一问题的深刻思考。直到今天,尚扬的艺术风格和创作题材虽然几经变化,但我们仍然能够在他的作品中看到那种已经融入其血脉中的人文关怀。(文/丁亚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