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是以传统的水墨表现作为姻缘的文化现象,而中国人物画又是以水墨写人的性格特征和神情的人物表现形式。中国画人物画的发展,从古代的吴道子、梁楷、周昉、黄慎、张择瑞、任伯年、陈老莲到今人的徐悲鸿、蒋兆和、叶浅予、黄胄,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人物画自唐而走向衰势,大都由于封建社会对思想的禁锢,囚禁的思想僵滞固化,带来的是整个民族创造性的萎缩,带来科学技术的因循守旧,社会进程变为原地踏步。画家为寻找自身安全,多遁迹逸兴于山岚水光花气鸟语之间。结果是山水花鸟一头热,人物一头凉,绘画的社会性大大减弱。与人们社会思想关切最紧密的仍是人物画。五四以来,社会思想的活跃,促使人物画翻然崛起,几十年来新人物画的发展,使这条几乎枯竭的河道呈现出一派激流奔涌、波光闪耀的景象。刘文西作为中流搏击奋进的一员,在当今人物画坛所取得的成就并形成了自己独有艺术风格特征,是中国画坛人物画发展的历史必然。
中国画对传统的继承是最重要的是写“神”的法则。人物画中,人物的神则是画中最关键中的“神”。人物的神,包括神态、神气、神情和神思。最难表达的是神思,即人物的内心活动。刘文西为人瞩目且备受推崇的,便是大家所熟知的陕西人民生活和领袖人物画的创作。《毛主席和牧羊人》、《解放区的天》、《东方》、《世纪伟人邓小平与祖国同在》等大型作品,大气磅礴,构图宏伟,人物造型栩栩如生,领袖形象生动传神,表现了领袖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朴实而真诚,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和表现出深厚的艺术功力,给观众的心灵是一种震撼,让人抗奋和充满激情。一位远在千里之遥的海军北海舰队的老战士在报纸上看见了发表的作品《与人民同在》,一刻也不愿停滞,立即写信抒发他对画家的感激以填充自己难以抑制流动,“感谢画家的作品所表达的亿万人民的心愿”,“感谢画家将自己的情感与人民群众的感情连结在一起”。刘文西画领袖人物传神,至今社会上被传为佳话。
刘文西无论是创作领袖人物,还是写普通老百姓,皆是神形兼备。只要翻开他的画册,或观赏他的大作,你会看到“憨厚壮实的后生,虎虎有生气;健硕而腼腆的姑娘,灿烂感人;饱经风霜的老农,皱纹上刻着的忍耐和自信;天真烂漫的儿童,活泼可爱,……”如《同欢共乐》、《祖孙四代》、《知心话》、《山姑娘》、《虎娃》、《陕北人》、《沟里人》、《一束野花》、《房东的女儿》和长卷巨幅《陕北的秋天》等,这些神彩饱满、呼之欲出的精品,无不给人留下优美而隽永的回味,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著名文艺评论家蔡若虹在为《刘文西画集》写的序中写到:《同欢共乐》反映了一个时代,是我国农民用自己的力量解放了自己的社会主义时代,是我国农民翻身作主人的时代;艺术大师蒋兆和在刘文西为他造像的作品上写到:……此深得中国画传神写照之妙法,甚佩!甚佩!艺术大师吴作人也为刘文西的画展题词:半生青山,半生黄土,艺为人民,传神阿堵。
刘文西早年受到国画大师潘天寿的培养和教诲,并在人物画创作实践中,批判的吸取了敦煌壁画、永乐宫壁画中的线描造型,又借了西洋构图和利用明暗法刻画人物的手法,将西洋绘画的写实手法融入中国画,从而形成了他以刻画人物形象、深刻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雅俗共赏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中国画传统精髓在于笔墨,刘文西深得此悟,在讲究笔黑的同时,特别强调骨法用笔。他擅用干笔、中锋和浓墨,工笔勾勒,或钉头鼠尾,或铁线游丝,圆润遒劲,刚健缠绵,细腻处不失于纤弱。笔竟纵横驰骋,谊放泼辣,粗犷处不失于疏野。焦笔干裂秋风,湿笔饱含春雨,飞扬处不油滑,凝重处不滞呆。刘文西批判地继承了骨法用笔的优良传统,绘事多以笔强其骨,微以墨丰其肉,一改过去传统文人画的柔弱和生搬硬套、食古不化的八股风气。在用色上,他一反常规的将颜色与墨色浑然一体,以重色破浓墨,如善用红色,为表现女性儿童少女的衣物,以大红泼彩,色重而不觉艳丽;又如善用红点,在陕北汉子、老汉的头巾布上点以红色,使人看了并不认为是红色,而是更加丰富的画面,经它赋予新的生命力。这种用色的表现手法是前无古人的,是刘文西吸取西画中“亮”起来的原理,在美术用色上的大胆革新。
刘文西,1933年生于浙江省嵊县水竹安村,1950年入上海育才学校,1953年入浙江美术学院。40年来,一直从事教育工作,历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副主席、陕西省文联副主席、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院长、名誉院长、陕西省国画院名誉院长、第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兼职延安市副市长,多次出访香港、日本、新加坡、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等地区和国家。
刘文西不是北方人,可他以陕北为第二故乡,从1958年在浙江美术学院毕业分配到西安美术学院工作以后,就经常在沟壑纵横的陕北山沟里钻进钻出。在充满阳光的窑洞前,在弥漫着烟草气味的土炕上,在石块垒成的墙角下,在种满庄稼的斜坡边缘,这都是他给陕北老乡画画的地方。他的作品,无一不是生活中的启示,无一不是生活原形的艺术再现。刘文西——这位一生追求崇高的事业、在艺术旅途中不畏艰辛、勤奋多产的拼搏者,在陕北高原、浩瀚的黄土地上,生活了40个春秋,跑遍了陕北所有的县。他在这里交了数百个朋友,画了上万个普通的陕北人和2万张以上的速写。40年前从这里开始,沿着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引的路。与人民建立了血肉联系,并在人民中得到充实。他在这里塑造人民的形象,反映人民的心声,讴歌人民在改革开放中奔向富裕的明天。
刘文西是个多产的画家。几十年中仅他速写就积累了近二百本,有近万张素材。他喜创作大场面、多人物、画幅大的作品,二米、八米、十五米都有。他以画画作为自己毕生的精神支柱,他常说,画画的人不去画画,就不可能画出好的作品。几十年来,含辛茹苦,勤奋不笃,在风雨中迈着艰实的步伐走自己的路,在艺术上取得了大家公认的成就,并把我国传统水墨人物画的表现技巧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我国社会主义艺术殿堂的人物画廊增添了新的光彩,赢得了国内外艺术界的崇高评价。
他从不满足获得的艺术成就,总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探索新的路子。他从不重复别人已有的方式,从不模仿古人和洋人,潜心于有法之中求无法,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更新、创造,使得他的艺术生命之树常青,并不断升华,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艺术风格既是自己的又是民族的,他的中国人物画艺术,无论放在任何国度和国际性的艺术场合也毫不逊色。
刘文西生活简朴,数十年如一日;衣冠草草,带有一身土气;这正是一个不肯随波逐流的人民艺术固有的品格和风貌。他虽然在中国人物画坛上早已名扬九洲,蜚声海内外,享有崇高的荣誉,但他平易近人,与群众打成一片,常常与普通人同欢共乐。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事业,这又是他作为人民艺术家的高度责任感。
他不仅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悟性,而且在政治上有较强的敏锐力。他把自己与时代联系起来,正确理解艺术家的主体意识和客观现实之间的关系,艺术作品与广大欣赏者之间的关系,作家创作自由与社会责任感之间的关系,这是基于一个真正艺术家的良知,深深理解艺术不能脱离人民,艺术不能不为人类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崇高信念,这也是刘文西的艺术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
作为颇具影响的艺术巨匠、教育家刘文西,他始终把发展中国的美术事业作为己任,数十年的教育生涯,不仅桃李满天下,而且以他准确地把握塑造人物形象的典型性、运用西画造型手法与传统国画笔墨融合的画风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他逐渐形成的美学思想正在启迪和影响着一批人。这是一支带有黄土气息的艺术生力军,也是中国西部以刘文西为代表的画家群体组成的黄土画派的人才具备。它的发生、发展和活跃,将给陕西、西北地区、乃至全国的人物画艺术的发展带来繁荣和生机。黄土画派将成为中国画坛的一支艺术奇葩。
在当今中国画坛上,刘文西作为西部黄土画派的创始人、现任的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以他卓越的艺术成就和高尚的艺德,为现代中国人物画的创新、发展树立了新的风范。如果说,徐悲鸿、蒋兆和在继承中国人物画传统的基础上实现了中西结合,为中国人物画的新创开辟了一条道路,那么,刘文西就是在坚持改革中国传统人物画中,吸收了西洋画的合理因素,以他写实的画法、厚重的艺术效果,将为现代中国美术史增添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