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推: 开通会员 艺查网 美术百科
当前位置:美术网 > 美术网艺术头条 > 艺评网 > 书法评论

在大化山水中彰显文化精神

当下山水画创作的状况可以用“横看成岭侧成峰”来形容,林林总总的不同探索与风格,众多的参与者与较高的社会关注度,这一切都使山水画成为当今中国画坛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这种状况使我们可能更多地是看到纷繁与热闹,但却不愿说是繁荣,其实道理非常简单,那就是太多地去关注形式,关注摹写,而很少去关注内心的感悟与认识的提升,形式与表现技法上的翻新,并不能掩盖精神与文化内容上的苍白。所以说,当下中国山水画坛,缺少的不是形式,而是承载的精神;缺少的不是不断翻新的技术,而是其应该体现出的认识;缺乏的不是不断地探索及花样的变化,而是一种理性的、站在哲学高度上的一种判断与选择。我们之所以在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十字路口上,去关注与研究许钦松,就是基于这样一个基本的认识背景。



  可以这样说,许钦松的山水画探索,不仅仅是一种图式的出新与语言风格的变化,他行走的是基于文化精神维度上的具有艺术哲学高度的一次探索之旅,其核心是沿着“大化”山水的艺术理念,以中国画当代性探索为基本内容,以自己的体悟与向内心的索求的审美态度,不断构建独具特色的、富有自身特性的审美经验,从而在岭南画派新时期的发展中,在传承与出新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学术定位与审美体验,在当今中国画坛日显昌隆,卓然而立。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及山水画探索进程的不断深化,其应有的艺术感召力与标志性的作用会不断地显现出来。



  一、在“化”中探索文化精神,提升认识



  中国画生态是丰富的,多元化、多极化、多层次化是大势所趋,我们要把它们的发展放在大的文化背景下,认知它的存在,才能够清楚其不同的形态应该怎么走,才不会困惑。在这其中,“化”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化”是一种在见识与陶养支撑下的学习、理解与提升的过程,而“大化”则是一种理解与通达的高度。许钦松学习阅历、人生经历及文化体验的历程,使他有可能站在一个交汇点上,那就是关于时代精神、文化自觉、审美的当代取向,以及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的不断融合,在这一过程中,才有了一种机遇,一种站在文化精神的高点上,沿着文化的向度,利用审美文化变迁所提供的契机,使他在大山水精神的体悟中,在大山水气魄的蒙养中,在大自然纵横格局的感染下,在视觉语言及大水墨的探索中,培养自己的认知能力,提升认识水平,从而在时代与文化复兴的际会中,他找到了一条“大化”之路径去探寻文化精神,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与绘画的精神特质。一个艺术家的成长与成功可能需要的因素很多,但才情与机遇是极为重要的,许钦松幸运地在文化复兴与美学转型的过程中,把握住了这两点,使他的探索不仅有了学术高度,而且更具精神价值。



  二、在中国画当代性的探索中出新



  在当下中国画坛的众多探索之中,可以说更多地游离于形式上的翻新和利用符号化的语言来彰显自己的风格,探索的内容不断远离文化及其精神,而成为一种技术上的“裸奔”,一眼望去,可谓是聊有生气。自然与人生的体悟,在文化自觉的担当中,许钦松深刻地理解与认识当代性的取向与内涵,并自觉地将自己的创作,纳入到对中国画当代性的探索中,这不仅表现出一种眼光,更是对中国绘画战略性的高度把握,这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尤其显得难能可贵。



  通过对许钦松绘画实践的探索研究,我们可以理出以下这么几点体会:第一,要将艺术放在文化精神和艺术生态这个大背景下去研究,不能只就某一门类的艺术视角去看具体的艺术现象。具体来说,中国画创作,一定要把它放在中国艺术这个大的生态背景下,去比较中国画与其他门类、派别之间的生态关系,而不能只就中国画而论中国画,那样就容易陈陈相因,使中国画失去发展的活力。第二,要把它放在一定的文化大背景下去研究,在中国文化、世界文化的大背景下去认识中国画的发展和它面临的问题、挑战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因为随着世界一体化的发展,包括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的一体化,使得各种资源,特别是信息资源共享的速度提升,从而使各学科之间进一步拉近了距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所面临的文化艺术生态环境、文化艺术发展的具体态势,实际在发生着非常大的变化,对这种变化我们必须正视。



  在很多时候许钦松关注的是中国绘画艺术的转型问题。为什么要转型?如何转型?中国艺术的转型,从学术层面上来讲,其分水岭就是当代性的建构问题。正确地认识当代性,正确地培育与发展当代性,正确地践行当代性,才会使一个艺术家在艺术转型的过程中不会在学术上走偏。关于中国画的当代性,如前所述,要把中国画放在中国艺术这个大的生态背景下研究。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画的当代性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是空间的言说。无论是古代、近代还是现代,中国绘画实际上一直在解决一个问题,即如何在方寸之间言说无限的空间,也就是在有限的空间内去追求空间的无限性。在当代人们的审美取向下,我们如何在有限的感悟、有限的空间、有限的经验的基础上去给观者传递一种无限空间。第二是当代性信息量的问题。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给观者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及其含量,因为现在信息的传递方式和人们自我意识的觉醒,不可能像过去那样,看一张画只有一个理念、一种理解、一种解读,现在一千个人在不同的时间看一张画可能会有两千种体验、两千种看法、两千种感觉。甚至每个人可能都会有好多种看法,今天看的和明天看的可能都不一样。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我们在绘画的创作、探索中,如何从语言,从技术,从绘画整体风貌、风韵以及文化的传达等各个层面给观者制造更多的信息,增加审美感悟的信息量,是当代绘画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现在我们说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不能够满足中国绘画整体发展的需求。“85新潮”后西方思潮的进入,它们不仅仅是一种思潮,实际上是人们对审美的一种需求与反思。而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当时的艺术生态很活跃,推出了很多尝试性的东西,比如实验水墨、学院探索和新水墨,除了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和对人性的关注之外,他们在绘画中努力做到一种追求——即想办法在绘画中给人以更大的想象空间和更多的信息量,无论当代艺术还是中国画当代艺术,他们一直是在沿着这条路子走。虽然现在还没有很多人关注,但我认为许钦松实践是沿着当代人审美趋向的路子走来,这一点很重要。对一个没有水墨体验的人来说,比如一个老农民画一笔和齐白石画的一笔,在一般的观众看来可能是没有很大区别的。只有对于那些对水墨有深刻体验的人来说,才能体验得到,齐白石的一笔饱含了非常多的信息。在当下社会中对水墨有体验的人越来越少的情况下,如何增加绘画中的言说信息量,就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因为现在都市化的本身就是一种时尚快速消费文化及以“薄、快、散”为特点的信息传达,再加上对笔墨独立的体验越来越缺失的情况下,传统中国画的发展的确出现了一个言说困境。所以在大的背景下,我们就要探索如何复兴中国画的问题,从这点上说,核心就是如何增加中国画中的言说信息量。第三是绘画的视觉与环境结合的问题。一幅作品不是说一画出来就完成了,它的审美信息的传递是由三方面——作品、观者、环境来组成的,也就是说,一幅完整的绘画,其艺术效果是由这三方面来组成的。视觉的传递、观者、环境这三者的关系与互动,是中国画当代性的另一个问题。因此,它就要求我们在绘画的时候,不仅仅要考虑语言、构图的问题,还要把展示的环境,把观者当成一个整体来统一考虑,也就是说,绘画是一个系统工程,这是当代性的一种要求。第四是文化自觉与文化精神的发现。越来越多的人们发现,绘画的技巧是一种技能与训练,绘画的本质是一种文化活动与文化诉求,绘画是一种文化。绘画的本身与题材虽然重要,但它最重要的价值是绘画所体现出的文化精神。离开文化精神的向度,绘画探索就会迷失方向,或是误入歧途。在讲了中国画当代性的四个方面后,我们还要谈一个基础问题,那就是当代美学转型中对人性、人本,以及本我、本原、本质的发现与弘扬,这是中国绘画艺术当代性生发的基础。在都市化与时尚文化的冲击中,功利主义的泛滥,这种发现与溯源就是艺术当代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许钦松身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东省画院院长,在日复一日繁忙的社会事务中,还能够心无旁骛地创作出一幅幅学术水平高、文化含量厚实的大型创作,并且在中国画当代性的探索方面,已经有了更多认识与自觉意识,走在了前面。也就是说许钦松的转型是成功的。因为中国画艺术当代性所涵盖的三个方面他都照顾到了。中国绘画,包括所有的艺术形式,实际上最终是要关注人性,关注本我、本原。如何关注人性,关注本我、本原的东西是中国画当代性建设的基础,这需要艺术家有文化的当下体验。美术对世界的观察使用领悟的方式,它与科学不一样,科学是关于客观世界各个领域事物现象的本质、特征及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是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得出的感性或理性的认识,比如对一个杯子进行观察,是看它的直径是多少,高度是多少,它能装多少水等等。而在艺术方面,对这个杯子的认识则是这个杯子的造型与视觉美不美等,是通过领悟而得到的一种认识。所以说,艺术最终是在文化的大氛围下才有这种领悟,在绘画背后体现的是一种文化精神。



 三、在完美人生境界与审美经验的形式中提升创作的品格



  绘画的审美是在大众性中体现出艺术的个性,没有个性便没有艺术,但大众性恰恰又是艺术赖以生存的土壤与活力的源泉,所以对艺术家来讲,如何培育与形成自己基于文化大背景下的审美体验,如何在功利化与世俗化社会大背景下去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这对绘画的个性风格与品格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当今审美文化在商业的促动下不断走向以“薄、快、散”为特点的消费文化的过程中,一个艺术家的系统的审美经验与人生境界,决定了其艺术的风格与格调,这是艺术作品品格形成的基础。许钦松的探索,可以说是沿着“人生感悟——艺术哲学——艺术创作”这样一条道路在不断前行,并在特定的时空中,找到了表达时代与个性中本我、本原的窗口,在时代的大屏幕上,闪烁着创造的光华。时代从来都是关乎人的时代,艺术也从来都是时代的创造,而创造从来就是一种品质与品格的消替,许钦松恰恰找到了这种契合点。



  许钦松的作品体现的是一种中国比较纯粹的笔墨精神以及传递出的文化精神。中国文化精神的品格是什么?是雄浑。中国绘画一直是追求这种雄和浑。其体格是什么呢?是正气、大气、光明之气。许钦松的绘画里面展示的就是一种正气。中国人常说“人品如画品”,其实就是讲究一种修为,讲究你的认识和你的行动是否统一,知行统一。正如前面所说中国绘画当代性的一个基础和三个路径,许钦松的艺术转型从版画到具象国画到意象山水,是一个“化”的过程,这个“化”不仅仅使之转化与消化,更为重要的是认识与境界的转化与提升。所以,这些画其实是认识提升的结果。中国画到最后就是一种认识、一种修养,因为技术层面的东西很快就可以掌握、就可以很熟悉,但很多人提升不上去,几十年一贯制,就是因为认识没提升,知识没有改变,认识没有转变,这就是知识结构的问题。究其原因,在于很多画家不善于学习、不喜欢看书、不愿意思考,不去努力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



  四、在面向社会文化直面生活中体验探寻



  谈到绘画的最高境界,当然画家可能会更多地关注关于技术、视觉、绘画的整体感觉,实际上绘画一旦完成,进入社会之后,它更多的是承担一种文化精神的责任。我们要从艺术哲学的层面去看传统。不要老是来来回回地走那些老路子,一定要转化一种新的体验方式,一定要转化为一种新的研究视角,这样才会对中国当代艺术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人的知识结构在变,审美经验在变,感悟领悟的方式在变,我们所面对的环境也在变,我们能有不变的理由吗?古人如果要想看一幅原作,就需要跋山涉水到收藏那幅原作的人那里去看,一年都看不了几张作品。而我们现在看原作太容易了,现在信息共享、图像极度丰富等,对信息接收的方便程度是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比拟的。这也是我们艺术进行转型很重要的一个支撑条件。艺术的创造与出新,只有生长在社会文化生态之中,才能不断汲取生长与发展的力量,同样,艺术的创造与出新,只有直面生活的体验才能保持其新鲜而又生动的时代风貌,脱离社会文化生态与生活,艺术的鲜活的生命力就会丢失。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讲究传承的同时,要积极推新,而推新的基础就是社会文化生态及生活的滋养。许钦松似乎找到一种独特的方式,在社会文化及生活的穿行中,总能找到一种独特而又新鲜的体验,并且,把这种难得的体验与感悟,很好地“化”入自己的创作中,从而使其作品既有艺术上承递,对传统的挖掘,又同时闪现当下生活的内在张力与活力,在出世与入世中张扬自己的艺术理念。这时,创作就成为了一种思考,成为了一种思想的过程,应该说,这些就是许钦松能够走到今天的独门秘籍。



  五、在传承与出新中为新岭南画派提供一种新的学术标示



  每一个画派都存在“如何看待传统”的问题。岭南画派“二高一陈”当时的艺术革命精神、理念,对今天来说就是一种传统。但传统必定是一个鲜活的、不断生长的传统,而不是一个死气沉沉的传统。我们如何体现这种岭南文化,彰显岭南画派这种精神,即如何用岭南文化精神去整合这些资源,如何以当代性为核心,形成一个创作的生态,如何传承精神而不是传承一成不变的所谓“传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果丢失了精神,而只继承了传统与样式,那画派对今天的发展就变成了一种阻碍。对艺术家来讲,一个人走得再远,也不可能远离其文化的源头。一个人走得越远,就越能感受到特有文化对他的感召力。许钦松的实践,恰恰是从这一点上印证了岭南文化对他的深刻影响,同时,也印证了在创新的过程中,岭南文化所特有的生态与价值对他的感召与呼唤。但对许钦松来讲,最为可贵的是岭南文化及其绘画传统没有成为他的一个包袱。他虽然并不排斥各种绘画形式及语言在阐释文化精神中的作用,但他更多地是将岭南文化及其绘画传统看作是一种精神,他是在探索与实践中,背负着这一精神前行,而不是用一种形式捆绑自己。这使得我们有机会看到,许钦松在岭南文化精神及绘画传统精神的指导下,不断突破已有的僵化的概念及形式化的语言,使岭南画派在一个新的基点上不断生发出一种活力。这种趋势虽然才刚刚开始,但许钦松已经走在这条大路上,我们不应该怀疑,他会不断前行,并最终成为新岭南画派的一种学术与精神上的标示。



  在行文即将结束的时候,我们不能不强调研究艺术家创作的一个新的情况,那就是随着文化环境的不断复杂与干扰的增加,我们不得不去从文化生态的角度去认识与分析艺术家所处的地位及状态,并由此来分析判断其艺术探索的状态,这对一个艺术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强调这一点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在研究许钦松的过程之中发现,许钦松的艺术之路并不是人们想象的“学院之路”,这或许是其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他从一个学生→艺术工作者→艺术家→艺术界的行政领袖,正在向社会文化领袖进行转型,这种转型不仅仅是反映在其个人的行政身份上,更多地会反映在其绘画的创作实践与理念的过程中。艺术虽然是源于内心的脉动,但艺术恰恰又不是私人的脉搏,它只有在社会与文化的大背景之下,才能显示出其个性所独有之光彩。许钦松的艺术之路,正在放射出这种独具时代风采的光芒。我们注视着新岭南画派的又一次勃然的生发。对此,我们充满期待。



                                       2010年11月15日初稿

注:本站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或投稿者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请浏览者自行判断取舍,若有观点错误或侵权等信息请联系管理员删除,谢谢配合!转发请标注:美术网(meishu.com) ,多谢支持!本文网址:https://www.meishu.com/news/1/2/2019-09-17/49096.html

美术网相关文章 书法评论最新 艺评网最新

陈了了
李小可
马海方
孙温
王元友
侯一民
徐悲鸿
廖静文
齐白石
吴冠中
历史上唐朝时的社会到底有多开放?
人民日报刊文:性教育不是洪水猛兽 应坦然面对
为了画“春宫图”,刘海粟敢跟孙传芳打擂台
这样浪漫的吻只需一次,人间爱情油画
画春宫图的高手,唐伯虎一生足够传奇!
一代帝王-宋太宗让画师现场画秘戏图
如何学术性地欣赏春宫画?
揭秘唐伯虎为什么画这么多“春宫图”?
你以为浮世绘里只有秘戏图?
因“春宫图”一炮而红,朱新建画的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