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来谁作韵华主,总领群芳是牡丹”牡丹五彩缤纷的颜色,富于变化的花型,沁人心脾的香气,硕大花朵上丝绢般的花瓣所表现出的风韵,给人以特有的自然美感,一直被中国人视为富贵、吉祥、幸福、繁荣的象征。牡丹是历代艺术家描绘的重要题材之一。在绘画上,最早的记载是南北朝时杨子华画牡丹,此后,唐代边鸾画牡丹“妙得生意, 不失润泽”;五代徐熙画《牡丹图》堪称当时花鸟画中的一绝,他创造了叠色渍染法,落墨较重,薄施丹粉,用笔清秀,意趣生动;明代徐渭用泼墨法画牡丹,他所作水墨写意,泼辣豪放,笔墨简练,一扫前人呆板造作之气,使其所画牡丹更具强烈的表现力;清代恽寿平画的牡丹润秀清雅,自成一体,素有“恽派”之称;到了近代,王雪涛曾画了大量的牡丹画,幅幅神态各异,生机勃勃。绘画大师齐白石画的牡丹画,用笔简练,常是聊聊数笔,却生机盎然。梅振荣对前辈大家的画法是“师其心而不陷迹,”是“古为今用”,而不是为古为凭,她对大家分析、研究、舍弃、融会贯通,综诸家之长,形成了鲜明生动、清新向上、雅俗共赏的个人风格,她画牡丹既重形又重神,神形交融,求艳丽而避妖艳,追“富贵”也求淡雅。俏而不俗,艳而不媚。花,艳而秀丽,层次分明;蕊,动而逼真,鲜活丰满;枝,拔而茁壮,曲直遒劲;叶,淡而相间,意趣万千;生机勃勃,真气逼人,牡丹在她的笔下仿佛幻化一般,一株株、一朵朵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美肤腻体,万状皆绝,赤如日,白如雪,暗香浮动,生机盎然,倾白花之光英,夺珠树之鲜辉,气质不同凡卉,其雍容华贵之态,俨然花君子之相,令观赏者为之咋舌叹服。
梅振荣的作品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自然,出生于南阳,就职于洛阳的她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洛阳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名甲天下的洛阳牡丹为她提供了画不尽的实物题材。为了画好牡丹,她经常在牡丹盛开的季节奔波于洛阳和山东荷泽的牡丹园,为了观看月光中牡丹那娇美的身姿,她常常凌晨四点到洛阳的牡丹园,在月光下细细地观察,用心去揣摩牡丹在夜深人静时的姿态,近距离的去感受牡丹在月光下的娇容。她既不张扬,也不媚于人,踏踏实实、专心致志的关注周围的生活,敏锐的抓住了现实的感受,把自己的情感、追求、理想,通过奇妙的画笔倾注在她一幅幅牡丹图中。几十年艺术生涯下来,梅振荣的牡丹图已有千余张,然而在一千余张牡丹图中却是千姿百态,无一雷同,以千变万化的逼真感跃然纸上,在隽永中透出高雅,在艳丽洒脱中蕴涵端庄,雍容华贵、风姿绰约、气韵生动,她的画无论折枝小品、四尺长卷,经其老道的用笔、巧妙的构思和自然的渲染都闪烁着一种特有的成熟韵致,让人由衷地感受到画面传达出来的情趣恣肆的气度、生生不息的精神和世间最美好的祥和与欢愉。如墨牡丹是以墨来表现牡丹,虽然在自然界中没有纯黑的牡丹,但由于墨牡丹的独特的气质,独有的文化品位,深受文人的喜爱。《晴窗图》一幅,全凭墨色的浓淡干湿的变化和用笔的锋芒意趣来表现。“墨分五色”用墨色的浓淡亦能表现出牡丹的五彩缤纷,这是国画所独有的。此画用淡墨点花,有温玉的质感,浓墨画叶有厚重质感,整幅画面清新淡雅,似有墨香溢出纸外。《铁骨铮铮》一图细细品味到的是牡丹的那种傲骨气节,几朵牡丹花叶齐集一画,锦绣璀璨而不俗艳火燥,且掩仰绰约,各有风姿。画出了牡丹活泼泼的生命和水淋淋的元气,对牡丹的“历尽严寒更娇艳”和“贬出长安更潇洒”的花格定位,使她的牡丹变得清新脱俗,俨然有了自己的生命和灵魂。
单纯描绘自然形态并不是梅振荣追求的最高境界,通过富有情感和生命的自然形态组合,来表露画家对自然界和社会的体察认识,来反映社会的调子和氛围,这才是最重要的。 她画牡丹力求"传神写照",她画的每一枝、每一叶、每一花都在浓淡明暗处理中,跳跃、鲜活、律动,遒劲的枝干,透露的是牡丹的风骨;墨绿的叶片,传递的是牡丹的稳重;紧簇的花团,绽放着牡丹的雍容华贵;活泼可爱的小花猫,飞舞的蝴蝶蜜蜂,衬托的是一派国色天香。有人说她的画,追求的是一种气势,一种神韵,我读她的画,灵动飘逸中显示神韵;凝重和奔放中饱含气势;蜂飞蝶舞中引发昂然生机。
在传统题材向现代转换方面,梅振荣主要追求的是主观情思的抒发,造境成为创作的一个重要目标.爱花是一个女人的天性,因为平日酷爱牡丹,总希望她的生命力长久,所以梅振荣就借助瓶形为时空背景,.把牡丹放在花瓶中,并以古色古香的花窗格,家具作背景,追求画面构成形式的美感,并把这种美定格在她的画面中,使得画面少了一些板滞,多了一些自如,能更加顺畅地表达绘画的情趣和韵味,对图式进行了结构的重组,融入更多新的元素,以现代审美意识和情趣重新体察、发掘和表现世界,来寻求自我心灵和大众审美意识的契合点,使主观的意识更加收放自如,也使观者从内心深处体验到一种精神愉悦,形成一种特色的艺术氛围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牡丹,让梅振荣倾注了一生的深情,在她的作品中处处都表露出来的是花的韵味、生机、精神和气势;表现的是她对自然、社会、情感的理解;是对时代和生活的拥抱和礼赞,在她的的眼中,在她的心里,牡丹已不是牡丹,它只是一种艺术符号,一种载体,是灵魂对灵魂的对话,是人生真谛的感悟。
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画》杂志编辑:杨小薇
2007年1月25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