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滋龄 1941年生于天津市。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研究生班。师承中国著名画家叶浅予先生、李震坚先生。自幼酷爱绘画艺术,得诸多师长的帮助,继承中国民族艺术精神,融西法与中国绘画之中,以形写神,水墨画南北技法兼之,而立清新、朴厚、洒脱之风格。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美展并获奖。出版有《杜滋龄画集》、《当代中国画家——杜滋龄》等书。曾任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辑、编审、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系主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天津市文史馆馆员、天津市文联委员、天津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艺委会委员。享受国务院国家专家津贴待遇,被誉为中国当代“边塞画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杜滋龄先生最早以绘连环画名世, 练就一手过硬本领, 笔墨技巧老到练熟, 这为他后来创作水墨人物作品奠定了坚实基础。他的传统功底好, 线条流畅自然, 人物造型准确, 真可谓神来之笔, 格调极高。严格意义上说, 杜滋龄作品当归属浙派人物画一路, 但由于他自浙美毕业并离开浙江后, 久居天津, 多受北方画派、尤其是黄胄、蒋兆和、卢沉、周思聪等作品的影响, 画风日渐蜕变, 使他的浙派画中融入北派风骨, 终于形成自家独有的绘画风貌。
从总体上看,杜滋龄先生的创作继承了叶浅予先生以速写入画的创作方法,笔墨注重率真潇洒,淋漓生动,每于疾笔迅行、经意不经意间,让笔墨产生出丰富多彩的变化,或枯中有润,或润中有干,浓淡变化,尽其自然。除了在一般处追求笔墨的变化外,杜滋龄先生还特别着意于人物眼睛的描写。因为一个人的眼睛是他的心灵的窗户,画家对眼睛描写的如何,常常关乎他对对象之神传达得如何。如《卡拉奇妇女》一画在对画面主人公眼睛的处理上,就是特别讲究的,他不仅精细地抓住了牟子的神情,而且,在笔墨上,也利用三皴九染,给人创造出层层叠叠,耐人寻味的效果。
为了丰富自己的创作,多年来,杜滋龄先后深入到藏、蒙、泰、苗、侗、瑶、彝、壮、朝鲜、哈尼、佈依、塔吉克、哈萨克、维吾尔等少数民族地区速写创作,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从上世纪80年代起,他曾多次到西部边陲体验生活。高原上恶劣的自然条件让人难以忍受;和藏犬“搏斗”的离奇经历至今想起来仍惊险无比,但这些困难换来的却是一幅幅笔精墨妙的作品。
在不断的艺术探索过程中,深厚的生活积淀和充足的思想感情,调动了杜滋龄潜在的修养和能力,既创造了鲜明的个性形象,也造就了他作品中丰富多变的表现技法。傣族处于亚热带的绿色环境之中,民族热情,人民朴实,且民族色彩丰富。因此,在创作中,他把西画中色彩关系的变化及表现能力融入了中国画的流畅圆润的笔墨表现之中,恰到好处地体现出了南国的民族特色和人物性格。但是,描绘西藏题材,由于其地理和社会人文环境不同,要把藏民那古朴而深厚的精神内涵体现出来,运用描绘傣族风情的技法表现则远不能达到与之相适应的完美艺术效果。因而,此时此刻便强调和发挥了传统中国画中纯粹的线的作用,利用线在变化中的情感内涵,着重焦笔干擦,以展现那带有苦涩与坚韧的人性中透出的古朴与充实。正是他在生活中善于挖掘新的感受和丰富自己的表现技法,所以,在当今水墨写实人物画创作艰辛的情况下,他的人物作品却常能给人以新意,富有生命气息,让人感奋不绝。
人的精神之美在于竭尽全部能量去完成生活赋予他的崇高使命。作为一个真正画家的杜滋龄,探索、创新、登攀便是他的品格和天职。他曾十分坦诚地说过:“只要拿起笔去画自己所想画的,就是最幸福的,也是人生中最真挚、最美好的时光。”从艺几十年来,他感到绘画已经熔入自己的生命,成为生活中不可缺的一部分。我们坚信作为一位成熟的画家以他一贯的勤奋和对人生、对艺术的深情挚爱,杜滋龄先生在艺术的道路上还将继续攀登,还将带给我们更多的不朽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