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推: 开通会员 艺查网 美术百科
当前位置:美术网 > 美术网艺术头条 > 艺评网 > 书法评论

记中国美协副主席著名画家刘文西

 当第五套人民币发行后,不少人对新版100元人民币面上的毛泽东头像发生了极其浓烈的兴趣。是啊,细细端详,慢慢品味,其笔触是那样的细腻,那般的洗练;形象又是这般的丰满,如此的传神。欣赏着、欣赏着……人们对满脸充盈慈爱的领袖油然而生出无限的敬意。

  欣赏之余,人们关注的则是其设计者了。一个不深刻了解毛泽东的人,一个没有深厚生活积累的人,一个没有精湛艺术功底的人,是无以肩负这一重任的。是的,担纲此重任的不是别人,正是有着酽酽领袖情结、享誉海内外的黄土画派创始人、中国美协副主席、西安美院名誉院长、西安美院研究院院长、著名画家刘文西。

播撒希望满目春

  刘文西,出生在著名的越剧之乡——浙江省嵊州一个叫水竹安的小山村。那里山峦绵绵、水流淙淙,是物华天宝、钟灵毓秀之地。孩提时代的刘文西,在青山绿水间放牧、割草,耳濡目染,早就为大自然造化的诗情意趣所陶醉,他要捕捉灵感,他要抒发情感,他要用画笔为家乡亮丽风景增色添彩,他要用画笔尽情讴歌家乡纯美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刘家自有着耕读传家的良好家风,父母见儿子有此心意和志趣,1950年他们把儿子送进上海育才学校学习美术。在那里,刘文西学得有滋有味,如鱼得水、如虎添翼,自不待言。

  1953年,从上海育才学校毕业的刘文西,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浙江美术学院。在老院长潘天寿大师的亲切教诲下,凭着他浩远的志向、聪颖的天资、特别的悟性、勤奋的钻研,刘文西治学弥笃,学艺日长。

  1957年,刘文西面临毕业创作。到哪里去搞毕业创作?“到延安去?”对革命圣地早就向往的刘文西不假思索,脱口而出。

  第一次来到延安,陕北高原深厚的黄土地、高远的蓝天、婉转的信天游、火红的山丹丹……一下子就深深地打动了他的心,磁铁一般紧紧地吸引着这位青年学子。一段时间的生活体验,令他豁然开朗的是,这里不仅有适合于绘画艺术的环境和人物,更重要的,这里还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中央机关曾在这里住过13年,指挥了抗日战争和前期的解放战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在这里留下了生活、战斗的足迹。这块黄土地,是取之不尽的思想宝库,是用之不竭的艺术宝藏。

  有一天,他在延河畔写生,四周出奇的静寂空灵,正当他凝眸远视、笔走如神之时,突然,随着一阵清脆悦耳的响鞭,一位纯朴、憨厚的老汉赶着羊群从沟坎上走来,头巾、胡子、皮袄、腰带……牧羊老人和那可亲可敬的笑容,霎时令他眼前浮现出毛泽东在杨家岭与农民亲切交谈的画面。他心潮澎湃,激动不已,久久的情感积淀终于撞击出灵感的火花。一年之后,大幅素描《毛主席与牧羊人》毕业习作在浙江美院引起轰动。也就是从这时起,刘文西萌发了永远把陕北作为创作基地的念头,心中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更令刘文西兴奋的是,毕业习作《毛主席与牧羊人》在《解放军画报》公开发表以后,竟赢得了叶剑英元帅的肯定和好评。叶帅对画报总编说:“这幅画画得好,毛主席当年在延安就是这样的气质和神态,一点不错。”当画报总编将这一评价转达给刘文西时,刘文西真的喜出望外、备受鼓舞。根据画报总编的指点,刘文西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又重新创作了一副《毛主席与牧羊人》,并通过延安时期任毛泽东警卫员而其时任中央美院附中校长的丁井文先生,将画作转赠叶帅。

   

阅尽黄土耕耘勤

  1958年,刘文西从浙江美院毕业,抱着满腔的热忱,带着美好的憧憬,从此真正开始了以人民生活、革命历史和黄土地为题材的绘画艺术生涯。

  是宝库,就要利用;是宝藏,就要挖掘。刘文西深谙要实现自己的艺术抱负,就必须深入人民,到火热的生活中去找寻艺术创作的灵感。从1957年第一次到陕北,四十多年来,刘文西已去过58次,走遍了陕北26个县的山川土地,走访了上千个村庄,结交了数百个农民朋友,速写了两万多张画稿,对那里的山山水水、乡里乡亲都充满了深厚的感情。中国美院教授李琦曾说:“如果说战争年代美术界与人民打成一片的代表人物是古元的话,那么,解放四十多年来坚持走这条路的就是刘文西。”在陕北,很多人曾见过一位到处画画的人,他穿着一件破棉袄。可又有谁会相信,这件破棉袄是他特意用自己的新棉衣向一位羊倌换来的。这难以置信的事实,自是体现了一个真正的艺术家的情操和风格,折射了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所具有的忠实和质朴。

  自然,深入生活要有相对固定的基地,与其到处走马观花,不如深入一点,解剖麻雀,真正有所收获。四十多年里,刘文西始终把陕北的二十里铺、周家湾和四十里铺作为基地。在那里,刘文西自然“不是游离于乡亲们之外的看客,而是长辈的儿子、同辈的朋友和孩子们的叔叔”。他一进村子,就走东家、串西家,不仅为大家作画,还帮助解决家庭纠纷;到了工地,挽起袖子就与大伙儿“哼唷哼唷”地干;到了老乡家就热乎乎聊天儿,盘起腿就一起香喷喷吃饭;春节到了跟着秧歌队,看粗犷的农民悠然起舞;正月十五,看串串花灯映红黄土高坡。刘文西深深地爱着这片土地,更爱这里的人们,爱他们的勤劳、敦厚、豪放。他说:“我最喜欢陕北人的性格,他们不为艰难困苦而折腰,很坚强。所以我喜欢生活在他们中间,我感到很愉快,特别的亲切。很多时候,经常会打动我的心,所以我的创作欲很强,很想把我所感受到的东西体现出来。”是啊,腰鼓、窗花、民歌,陕北的一草一木,人民的一颦一笑,自令刘文西留恋,越去越想去,时间长了不去,他就会觉得心里空得慌,于是乎,《拉家常》、《祖孙四代》、《解放区的天》、《山姑娘》、《黄土情》……等作品,便相继诞生。

  刘文西自把陕北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不止一次地到陕北老乡家过年,把乡亲们当作养育自己的父母。然而,他回浙江老家过年仅仅只有几次。要知道,每临春节,年迈的老母亲可在念叨着儿子的名字,盼着儿子归来哟?从小与刘文西一起玩耍长大的堂哥、原浙江上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茶人刘祖香,自打堂弟去了陕北,除匆匆见过几面而外,只能从电话中保持热线联系,叙谈兄弟情谊。

  深入生活,不免十分艰苦。建国后,陕北老区虽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生活条件还是比较差的。那年头,走夜路,住窑洞,睡冷炕,吃剩饭,挨冻受饿,路遇野兽,刘文西并没有少尝过。1959年,他为采访刘志丹的事迹,深夜被炭火熏昏过;1978年,刘文西沿着红军长征经过的梦笔山写生,在晕眩、头痛、呼吸紧促的情况下,他并没有丝毫的退缩,尽管他仅得到了几张速写,然而,刘文西从中切身感受到了长征的艰难困苦,真切感受到了中国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这是怎样的一种不可估量的收获啊!?

  深入生活,仅仅是同吃、同住、同劳动,对一个艺术家是远远不够的。罗丹说过:“生活中原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发现。”要将粗糙的原型变成精美的艺术作品,靠的是艺术家的观察和发现。刘文西正是因为有了劳动人民的立场和感情,有了对于造型艺术的特殊敏感,所以才能够从平常的事件和人物中发现美、表现美。为了创作《历程》这幅画,刘文西竟跑了许多偏僻的山村,画了很多河滩的石头和水纹,还画了岸边的野花、野草。让刘文西惊诧的是,即使是没有生命的石头,也是那样的不同,那样的多姿多彩,何况感情世界无限丰富的人呢?有了这样的一番领悟,这样的一种实践,刘文西的画作不再只是生活的一般描摹,而成了历史、现实和艺术三者有机的统一。 

大浪淘沙始见金

  学生时期的刘文西,就很崇拜毛泽东。他常对人说:“毛泽东和人民一样,又为人民服务,很伟大,这样的伟人应好好宣传。”因为倾注了对毛泽东的热爱,因而这几十年里他收藏了毛泽东的许多照片。由此而令人想到的是,这种领袖情结,又何尝不是当年在浙江美院学习的刘文西选择去延安扎根的直接动因呢?

  在刘文西的作品中,表现毛泽东与陕北人民在一起的,实在太多了。《知心话》该是其代表作之一。秋高气爽、风清日丽,解放区又迎来了一个丰收年,毛泽东和老农拉起了家常。画面中的老农,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和激动,在主席面前无拘无束、侃侃而谈。而主席面带微笑、神情专注地倾听着老农的絮语,就连指间的烟灰都忘了掸磕。地上摆放着白底蓝花粗瓷碗,这既增添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又点明了大生产年月的时代背景。这幅画,无论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上,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刘文西对毛泽东的了解,对毛泽东的挚爱,从中可见一斑。

  1997年2月25日,刘文西在赴北京参加八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期间,领受了为第五套100元人民币画毛泽东头像的任务后,他无比欣喜,夜不能寐。怀着一种特殊的感情,他精心选照片,专心事创作,一画就是二十多天,经过反复修改,方才定稿,并最后通过了中央领导的审定。

  刘文西的领袖情结,是挥之不散的。他画毛泽东,也画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那挂在人民大会堂里的巨幅画作《东方》,四个伟人皆形神俱备,音容犹在,驻足观赏,真令人对伟人们的高贵品质、丰功伟绩肃然起敬,并顿生无限热爱、无比怀念之情。邓小平,作为中央第二代领导核心,自然也在他饱蘸爱戴之情的画笔下。组画“世纪伟人邓小平”:《与大海同在》、《与祖国同在》、《与人民同在》,以及《春天》,更是充分展示了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崇高风范和人格魅力。

  然而,刘文西也曾经有过难以从记忆中抹去的苦痛和波折。“文革”期间,他被戴上了“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并下放到延安牧羊。他迷惘过,也消沉过,然而,他又很快从悲苦、凄惨的阴影中走了出来。他觉得自己对伟人的感情是真挚的,自己的创作观点、立场、态度、方法是正确的。他不信邪,他要坚持创作,创作出一幅又一幅精品奉献给党、奉献给人民。事实上,那段最为艰苦、最是困难的时光,竟成了他最是舒心、最为充实的时期。在没有喧嚣的环境里,在蓝天、白云、绿草的簇拥下,他自是进入了“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浩淼幽远的境界,由此积累起无数的创作素材。

  画伟人像,实是出于对他们的崇爱和敬仰。然而,刘文西竟遭到了权臣无端挥来的棍棒。江青曾指责说:“刘文西画主席像,是别有用心?”天哪,这样大的一顶帽子戴到刘文西头上去,还不把他给压死?然而,这始料未及的指责,并没有吓倒刘文西,相反,他对这飞来的唾沫星只是付之一笑,并像对尘土一样轻轻掸去。因为他心里坦荡宽慰得很,画主席像怎会有错?况且主席“就在人民群众中,人民群众要了解他,他必须生活在人民群众中”。

  “在那里不仅能够捕捉到灵秀阴柔的南方不易捕捉到的雄美形象,而且能够挖掘许多史诗般的创作题材。”刘文西,这位原本土生土长于南方鱼米之乡的青年画家,一旦与那方黄土地结下不解之缘,创作便一发而不可收。如果说,刘文西50年代的作品,主要采用了工笔重彩的表现形式,风格细腻严谨,形象生动逼真,色彩明快艳丽的话,那么60年代,其画风有了转变,笔法奔放、水墨淋漓的大写意取代了他惯用的工笔画法。四十多年来,刘文西几度变法,屡次突破。从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一位真正的艺术家在漫漫的征途中上下求索。在四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先后在国内外发表作品一千余幅,出版画集十余册,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25件,获国家级奖9件。1990年3月上旬,他在西安市举办了毕生最大的个人画展,四百多幅作品使观众驻足惊叹。美术界同仁认为,他以独创的风格在中国画坛上绽放了无可更替的新花,形成了以他为代表的陕北画派。4月17日,李瑞环在西安亲切会见了刘文西,并欣然为他写下了“真善美”的题词。

  刘文西成功了,他在艺术道路上荜路蓝缕、苦心孤诣,终令人难望项背。然而,当有人采访问他:“您认为您一生中最满意的作品是什么”时,他竟答曰:“不好说,因为目前我还在探索。现实主义还没有充分地表现出来,还需要很大努力。”听罢此言,自是让人忆起了他的艺术格言:“你要创作吗?到生活中去;你要激情吗?到人民中去;他们会告诉你路该怎样走。”这艺术格言,不就对刘文西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作了最生动的最完整的诠释吗?

  壮志未酬,任重道远。刘文西在久久地思索、思索。他以无比坚韧的气概和毅力,决心画一幅以《陕北秋收》为题的2米高、60米长的人物画卷。他觉得,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包容他对高原、对黄土地、对陕北人民的深情厚意。丹青不老,黄土情深,刘文西在艺术宫殿里恣意泼墨,纵横驰骋,真可谓“人间过客凡几许,潇洒为画不似君”


注:本站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或投稿者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请浏览者自行判断取舍,若有观点错误或侵权等信息请联系管理员删除,谢谢配合!转发请标注:美术网(meishu.com) ,多谢支持!本文网址:https://www.meishu.com/news/1/2/2019-09-17/48285.html

美术网相关文章 书法评论最新 艺评网最新

陈了了
李小可
马海方
孙温
王元友
侯一民
徐悲鸿
廖静文
齐白石
吴冠中
历史上唐朝时的社会到底有多开放?
人民日报刊文:性教育不是洪水猛兽 应坦然面对
为了画“春宫图”,刘海粟敢跟孙传芳打擂台
这样浪漫的吻只需一次,人间爱情油画
画春宫图的高手,唐伯虎一生足够传奇!
一代帝王-宋太宗让画师现场画秘戏图
如何学术性地欣赏春宫画?
揭秘唐伯虎为什么画这么多“春宫图”?
你以为浮世绘里只有秘戏图?
因“春宫图”一炮而红,朱新建画的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