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结合20世纪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实践,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副主席冯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中国画创作必须面对日益丰富的题材,勇于探索。先把作品是不是一张好的中国画的问题放下,首先应该考虑如何创作出好画。
现在有不少人对提出中国画加入西画材料和技法后是否还是中国画的问题,特别是对大型创作吸收某些西画创作手法提出质疑。冯远从他的20世纪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项目《武昌起义》说起——这件创作拟采用中国画的笔墨、材料完成。冯远说,首先我认为具有中国画特点的大型创作,不宜追求完全写实的手法,尽可能用中国画的表现办法。画面背景是个圆弧形的城门,城门以外是天空、夜空,画得较亮,画出一片红色的火把映照的效果。巨大黑暗中的城墙暗影,体现某种沉重感和压迫感。这个意图我在宣纸小稿上处理的效果比较理想,以前很少这么画,因为中国画的表现方式确实有一些局限,但是要突出起义是在晚上,突出火把的光亮,就必须要用深暗色调来反衬光亮。那火种、火把,及其在夜晚中划过的光亮是富有表现力和情感色彩的元素。必须要找到一种兼容的办法,才能烘托出起义发生在晚上的特点。吸收一些光影的效果,比如说近景几个清兵负隅顽抗的背影。第二层次是起义军的将士,色彩比较凝重。
作品具有西式构图的特点,侧重写实造型,设定的场面地平线比较低,然后人冲进来,因为是逆光,所以人的影子是放射状的。这些构想和设计在中国画中是少有的,因此,创作的过程具有一定的探索创新。
是不是好的中国画可以暂且不论,首先应该是好画。冯远认为,作为国家工程项目之一,优秀的历史画创作既要是一件好作品,又要是好的中国画作品,其中需要把握好两者关系。当然,如果说我们创作,首先想到的是绘画形式语言的自我设定,那么无形中把调动各种手段为主体服务的主观意识局限住了。我的想法是,先把这张作品是不是一张好的中国画的问题放下。不同题材、不同内容,表现的艺术手段和方法应该是不一样的。历史上很多优秀的传统绘画形成了经典图式和精湛的技法、语言,但是不可否认其中不少作品存在程式化的倾向和方法重复的问题。就创作而言,甲作品跟乙作品之间没有可比性,也不存在方法互相套用的必然性。不同的题材,应该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和表现语言、技法。创作《武昌起义》,我首先定位它应是一张好画,其次再来研究如何在作品中尽可能充分保留中国画的优长和特点。同时,如何有效吸收一些西画中有助于表现内容的手法,把它兼容起来。当然,我首先采用的是中国画的材料、工具、笔墨和语言,在保持中国画的审美价值的基础上,兼容了其他画种的丰富性,以利于塑造起义军将士的形象,烘托特定环境的氛围。
全面理解、认识、继承中国画艺术的传统。冯远强调,历史上传流至今的大量优秀作品,除写意画外还有大量的工笔画、重彩画等等,永乐宫壁画就是中国画的一个重要风格样式,这都是当年名不见经传的画工所为,非常了不起。中国画的面貌应该是丰富多样的,水墨写意画成为主流是由宋元开始,至明清才将笔墨提到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画本身处在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中,汉唐也好、宋元也好、明清也好,不能以明清达到的高峰,认为其是万古不易的标准。表现这样一个历史题材,经营一幅大型创作,不是艺术家酒酣耳热之际的笔墨游戏,那重大历史事件表现所需要的丰富性,光靠逸笔草草、寥寥数笔的写意笔墨是不够用的。传统中国画家们完全可以寻找一些适合自身表现的题材,去展示中国画的经典审美元素。我们组织国画家以《同一个世界——彩绘联合国大家庭》为主题创作时,中国画家遭遇的最大问题就是原有的屡试不爽的方法碰到了新问题,你怎么用国画技巧来表现世界各国的风情?西方同行一看,中国人画画难道没色彩?但中国审美价值认为墨分五色,众色之母,是为玄色,玄色是至高无上的颜色,也就是中国艺术表达的境界。当然西方人接受这个观念需要一个过程。别人看不懂的时候并不能代表你的东西不好。这实际上是两种审美价值观、审美趣味取向的差异,最好的办法是不断改进提升艺术本身。
中国画创作要区别不同需求和创作主体对象,力求掌握更多的表现手法。冯远坦陈,自己走的是一条兼容的路子,从美院学习和研究生毕业以后,基本上走的是以写实、写意教学为基础训练,以写生造型为基本功的发展路子。人们评价冯远创作主题性作品时笔墨偏紧,画小品较为轻松。冯远道,这确实有其主观原因的。一是在中国(浙江)美术学院工作、学习多年,必须要把浙派以笔墨见长的一套方法拿起来,浙派中国画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较高的学术品位。我在学校从事教学时,一直在关注着如何掌握更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我有三套思考,一套是用于教学的,告诉学生们什么好,怎么学好。一套是用于主题画创作的办法。大型主题性创作完全靠小情趣笔墨难以达成大目的。浙派画家驾驭大场面作品还需要加强摸索。浙派艺术的优长是对笔墨精艺的领悟,但相对少了一些浑厚和张力。第三,我时常采用一种轻松的画风来创作诗词画意和一些轻松的小品画,这得益于我受过多年江浙精妙的笔墨意韵的熏陶。这三个路数实际上体现了我区别不同需求和创作主体对象,力求掌握更多的表现手法的观点。在北方工作、生活多年,又作为一个人物画家,不触及一点大型题材是不行的,更何况我本来偏爱文、史、哲。历史上像中国永乐宫壁画、八十七神仙卷和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步辇图》等作品,那种大气、雄浑、丰富、厚重,体现了鲜明的文化精神。就技法而言,中国画的源流也是丰富多样的,不仅仅是水墨,中国画的工笔、重彩也同样非常辉煌。冯远表示,确实不认同当下一说中国画就以笔墨二字一言以概括之的含混表述,哪怕是约定俗成的习惯称谓。写意画确是有笔有墨,工笔画、重彩画就没有笔和墨吗?能把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工笔画、重彩画等形式都排除出中国画范畴吗?显然是不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