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画,为了超越
20年前的一天,刘文西的儿子刘丹在杨晓阳的画室里,指着他的一幅近作说:“这是临摹我爸的哪张画吧?”杨晓阳愣住,随即而来的是一阵强烈触动感:自己画了这么多年,原来只是在老师已经开垦出的那块地里种了一些东西而已。
“从写实到写意,我经历了30年的探索、研究过程,我曾经把国画画得像西画,曾经深入研究素描、色彩、解剖等一些纯属西画系统的要素,但是我现在彻底画成中国画,彻底画成一种线描和没骨的,线描和没骨完全是中国的,这些东西跟西洋绘画完全是两个路子,完全是接近中国几千年的写意传统。”
当他第四次走进卢浮宫的时候,这种感觉尤为强烈。“我感觉不到什么艺术性。”那纯粹的模仿让他倒胃口。忽然之间,他兴奋起来,他看见了毕加索。“毕加索的线条很有概括性,很简单、很利落、语言少但很完整。”
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小变化到大变化,从复杂到简单,从颜色丰富到用色越来越少甚至不用色,杨晓阳一直在找寻一个出口。他说,我之所以少用或不用颜色,并不是放弃颜色,而是觉得里面本身就有颜色,墨分五色,它在变化中又丰富无比,黑白两色实际囊括了世界上所有颜色。
2004年的翰海秋拍会,杨晓阳的《黄河艄公》估价20到25万元,最后以46.2万元成交,而另一幅《波斯迎亲》也以24.2万元的价格卖掉了。这两幅一直被公认为杨晓阳的经典作品,前者创作于1983年,后者则于1994年。同场参与拍卖的还有吴冠中、范曾、关山月等人的作品。这一场拍卖会的圆满结局似乎并不是令杨晓阳最满意的,他更看重,这两件作品的售出,是对过去艺术探索的一段总结。“那是别人都会的画法,不是我的画法。”激动不安急需寻求突破路径的杨晓阳要行动了。
“近20年,我几乎走遍了全世界的著名美术学院和博物馆,经过对比后得出结论:‘东方艺术是世界各种文化形态最好的一种形态,它的成就最高,而且从开始就是最高的’。于是就形成了我自己独特的绘画追求——‘大写意’。”杨晓阳开始对自己过去的画法表示出一种叛逆和超越,从写实走向了浪漫,走向象征。
艺术家有保存“价值”的职责
作为一个原本的手风琴、乒乓球高手,如今杨晓阳几乎放弃了所有的娱乐方式,他甚至认为健身运动白白消耗一天里宝贵的精力,花那体力还不如用来工作和画画。他唯一保留下来的不过是喝茶和“到山里走走”。“到山里走走”是为了思考一些问题,而喝茶常常又和工作分不开,同时也是他的一种生活方式。曾经有4个多月,他骑自行车一路考察到新疆,在黄河上跟船跟过2个月。
除此之外,探寻并收藏文物已经成为杨晓阳的标识。他的母亲是文物干部,他从小耳濡目染泡在文物里,目前自己收藏的古玩就有1万多件,最出名的是他到处搜罗来的拴马桩和炕头狮。据杨晓阳介绍,拴马桩原来是宋金时期乡绅富豪拴马的实用物体,一般有钱人家才请匠人到家里刻这些东西。炕头狮则起源于汉朝,流行于西北与华北地区的石雕作品,是在小孩满月时,将它系在上小红绳拴在小孩的脚腕或腰上,意为神兽护卫,祈求孩童平安,同时又有摆放陈列的作用。 贾平凹是作家,又喜好书画,偶然在一个小饭馆里与杨晓阳结识。一次,有人拉了一车石狮子到美院找杨晓阳,他一看正是贾平凹喜欢的那种小狮子,一问价也不很贵,又与卖主磨了一番说定了一个价钱道:“我这里最近小狮子也收够了,你把它们拉到XXX找一个人,那人是我的朋友,他专门收这个,你按这个价给他,他肯定要。”贾平凹果真要下了那一车石狮子,并从此得意地称自己有了一个“狮子军”。
西安美院里有一段路看着和别的不一样。当杨晓阳在雁翔路附近的万亩生态林边看见这堆像垃圾一样的砖瓦时,朋友问:“这些能做什么?”杨晓阳站在垃圾堆边不走,最后,那堆垃圾硬被他认为是秦砖汉瓦而用大卡车拉回美院。他说:“我现在还不知用它作什么,将来就是拿它们来雕塑、砌墙、铺路也好啊。一块地板也要40元一块。就是那么摆在那里,什么也不干,也是历史。”美院的校园里,学生漫步在错落有致的栓马桩之间,拴马桩、马槽、石柱、石鼓、门墩石、上马石、砖雕,以及木铁犁、架子车、马车轱辘……仿佛身置一个天然博物馆。
“我们学校的院子有待进一步改造,但现在我们把钱放在基础建设上了。”杨晓阳指的是用他觅来的“宝贝”布置学校。“这个基础建设并不是修下水道,下水道也要修,但是祖宗留下的现成的古董宝贝是第一位,修房子是第二位,修房子以后装修是第三位,陕西的资源丰富,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应该把这些收藏起来,它的价值大于修房子无数倍。”
看了很多所谓的大收藏家的藏品后,杨晓阳不谦虚地说:“我现在还没见过一个大收藏家”。他在市场里淘东西时,卖家的标准常常与他相反。他从来不屑于看店主推荐的那些完整的物件,反而对一旁那些残缺的大感兴趣,于是再花很少的钱全要了,让店主自以为处理了“垃圾”。“那些东西无使用价值,只有画家认识,一般人认不出来。如果每个艺术家都做的话,就能保下很多东西。”
以10分钟为单位分割时间的忙人
从做刘文西的学生起,杨晓阳与刘文西夫妇往来有30年之久。刘文西在央视《艺术人生》节目里曾谈到,自己当了10年院长,被耽误了10年画画。那么杨晓阳是否也因为担任西安美院院长而受到影响?他似乎对此并不担心,他说,评价是别人、后人的事,他认为“功夫在画外”,工作也是画画,不但不耽误而且更开阔。
杨晓阳的办公室简直就像一个仓库,除了不整齐之外,倒也方便他随手拿起一样来看看。而他的办公桌是学校所有办公桌里最老的。“这是94年我们一起开始用的桌子,我用得比较省,他们的都已经坏了换过几轮了,我的一直没换,是最落后的一个桌子。”
艺术往往产生于感觉。杨晓阳说艺术家的科学是反科学的,如瞎子摸象,那种摸到的感觉就是艺术家的科学,他强调的是艺术感受力。他的画法很大胆,他说:“画画如做菜,凭的就是感觉,在画面上应有自己明确的倾向。”也许因为自己的太爷是一位老中医,他还会借用中医来说画画:“中医靠的是感觉和经验,只有西医靠仪器。西方的光学能严格分出色彩,但中国画强调的是对人心境的表现,人的感觉是人最敏锐细致的,所以说中国画是中国哲学思想的反映,它自由地发挥可表现出无限的艺术效果。”他认为,以科学为基础的绘画,只是艺术的一个初级阶段。写心艺术、写意艺术才是人类所有文化形态中最高的一种形态。
其实,“凭感觉”已成为杨晓阳的一种思维模式,他处理别的事务时也是凭感觉。一件事情发生时他并未在现场,但他处理时似乎什么都知道,自信又能说服人,没人能逃过他的机智。他说这也是凭感觉,加上一种对同行业、对同事熟知后的经验。
他说:“有一种人才是当前人们没有认识到他的价值的,他的作品是超前的,他从艺术的本质上是有独到之处的,但在表面上没有显现出来。”西安美院就有一位彭德,不参加任何学校的活动,只钻研中国的色彩史,他认为西方人对色彩的认识是一个系统,中国人对色彩的认识则不同,为此他3年不下楼。“现在彭德就在楼上,就是我把他封锁起来的。”杨晓阳简直有些自豪。他给彭德创造这个环境,“非典”时期也都让人打电话到楼上,然后送饭过去,还配备一间研究室和一个助手,提供专门的经费。“他的经费上不封顶。中国目前这种状态,如果国家不支持,单位不支持,个人是很难坚持下去的,因为他的生活会有问题。”
杨晓阳最喜欢看的一本书是《老子》,将它读了10年。书架上还有他常翻的《庄子》、《春秋》、《左传》、《孙子兵法》和满地的彩陶、石佛、石狮。他极其信奉老子思想,推崇自然,对“科学”不能绝对相信,人的感觉是最重要的。这种观点自然会被他带入自己的审美、日常事物的处理以及他的创作中,可以称之为“刚柔并济”。他认为,人的感觉应该是物理、生理、心理和文化感受的综合才会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