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徐平羽(1909—1986),原名王为雄,号红豆村人,江苏高邮人。1928年入上海大夏大学;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共青团上海沪西区委秘书;1932年参加左联,与鲁迅先生过从;1937年初赴延安,在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学习,任区队长和政治教员;1938年任新四军战地服务团秘书…
推荐关键字 徐平羽与傅抱石
徐平羽(1909—1986),原名王为雄,号红豆村人,江苏高邮人。1928年入上海大夏大学;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共青团上海沪西区委秘书;1932年参加左联,与鲁迅先生过从;1937年初赴延安,在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学习,任区队长和政治教员;1938年任新四军战地服务团秘书长、副团长,后任山东野战军纵队政治部副主任、苏皖边区政府交际处处长等;南京解放后,任南京军管会文教委员会主任兼南京博物院院长;自1950年3月始,先后任华东军政委员会高教处处长、华东文教委员会秘书长、上海市人民委员会秘书长、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等职;1960年调任中央文化部副部长,分管文物、艺术工作。他团结各方文教界人士,为我国文化艺术及文物事业竭尽努力,特别是领导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建设以及敦煌莫高窟的重大维修工程,及时抢救我国古代艺术宝贵遗产,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山水图》 1956年 荣宝斋藏
徐平羽担任南京博物院院长期间,十分关心文物征集工作,尝利用地利、人和之便为南京博物院征集了若干书画精品。譬如所藏龚贤力作《岳阳楼图》大幅,经、等过目推崇备至,经鉴赏家徐森玉斡旋、洽商,将之捐赠南京博物院收藏。
20世纪20年代末,徐平羽在上海大夏大学读书期间,结识了寓居上海的江苏高邮人、著名书法鉴赏家、古钱收藏家宣哲(1866—1942),开始与艺术品鉴藏结缘。据介绍,徐平羽正式用薪金购买书画始自1946年,时任苏皖边区政府交际处处长。从那时起至1966年“文革”的二十年间,他征得夫人林琳的同意,以自己的全部收入投入书画收藏,生活开支则全靠夫人的薪金,甚至将夫人过年为儿子做衣服的布票买布做了画套,痴迷程度可见一斑。对他来说,书画鉴藏是无比快乐的。所以,有人就感慨徐平羽的一生,集革命、文艺、鉴藏于一体,富有传奇色彩。
徐平羽的书斋名为“玉莲斋”,又名“清箱书屋”,收藏了许多明清书画精品,诸如吴门的祝允明、文徵明、唐寅,徐渭、董其昌、陈洪绶和“清初四僧”、王原祁等人力作。或许出于乡情,徐平羽特别关注“扬州八怪”书画作品的鉴藏,或多或少标示着他的审美取向。
正因与书画鉴藏的不解之缘,长期身居文化界的徐平羽与当时的文化名流、书画名家结下深厚友谊,如、贺天健、、、、谢稚柳等,并藏有大量的名家作品,其中很多藏品往往题有他的上款。
江干秋树图 1945年
徐平羽与(1904—1965)结识当在1950年春天。当时,徐平羽已调往上海,任职于华东军政委员会,但仍兼任南京博物院院长,并托付副院长曾昭燏全权处理院内业务。在交往中,拣选旧作《江干秋游图》赠予徐平羽,题识:“乙酉重庆所写,平羽先生惠赏,即乞教正。庚寅暮春白下记,。”钤印:白文方印“抱石私印”、朱文方印“踪迹大化”。徐平羽得此馈赠,十分喜爱,题签:“山水。一九五零年,时在南京。平羽识。”
《江干秋游图》为1945年在重庆时所作,前景由坡岸、树木构成,右方树木,叶已落尽,暗示秋末冬初的萧瑟。中景水面宽阔,远景山峦连绵。画家以破笔散锋,恣意挥写,树下高士,形象奇古,以形求神,矜持恬静,暗合“游”的心态情境。
其实,由于时局的急剧变化,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在教授中国美术史之余很少创作,用他自己的话说,已“停顿了一段时期”。所以,此时的他往往拣选旧作精品应付一些重要的交酬。1950年秋天,他以1944年7月23日所作《湘夫人图》赠予时任南京市文化艺术界负责人的赖少其,补题:“少其先生惠教。庚寅七月抱石并记。”对于徐平羽这位南京市文化界的重要领导,也如是处理。
事实上,徐平羽与的交往大多围绕书画展开,可谓“书画缘”。1950年冬天,徐平羽邀请鉴赏所藏郑燮《自叙册》并交流心得。《自叙册》书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六月,时郑板桥受丰利文园主人汪之珩邀请赴丰利一游,游园观景,赏花玩月,诗酒不断。当时,他为荫深园主人村写下《村册子》,叙己之生平经历,以“自京师落拓而归”开篇,洋洋洒洒,达一千四百余字,道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内容。
就在完成《村册子》一个月后,郑燮在文园写下了这篇《板桥自叙》。晚年的他大彻大悟,心态极为轻松,开篇说读书:“板桥居士读书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运多”,继而谈交游,再谈自己诗文,甚为自信:“板桥诗如《七歌》,如《孤儿行》,如《姑恶》,如《逃荒行》《还家行》,试取以与陋轩同读,或亦不甚相让;其他山水、禽鱼、城郭、宫室、人物之茂美,亦颇有自铸伟词者。而又有长短句及家书,皆世所脍炙,待百年而论定,正不知鹿死谁手。”末尾他记述:“乾隆庚辰,郑燮克柔甫自叙于汪氏之文园,与村册子合观之,亦足以知其梗概”;“叹老嗟卑,是一身一家之事;忧国忧民,是天地万物之事。虽圣帝明王在上,无所可忧,而往古来今,何一不在胸次?叹老嗟卑,迷花顾曲,偶一寓意可耳,何谆谆也!”
《自叙册》通篇不尚粉饰,不拘细节,文风接近朴实而不失豪宕一路,述事言情,声色激越,而其“六分半书”书体糅合真、行、隶、草,或大或小,或左或右,飘逸飞动,如“乱石铺街”,乃郑燮晚年精品。获见郑燮《自叙册》,直叹:“尤属板桥妙谛,惊喜无量。”也就在这次鉴赏中,徐平羽请为郑燮《自叙册》配作郑板桥小像。
1951年春天,应命而不敢懈怠,连续创作了两幅郑板桥小像图。其一:《板桥先生像》,题识:“板桥先生像。庚寅冬至日,平羽先生雅命,抱石。”钤印:白文回文方印“印”、朱文长方印“印痴”、朱文长方印“往往醉后”。其二:《板桥小像图》,题识:“平羽先生精鉴赏,喜收藏。庚寅冬日,就行箧得享半日眼福,复承示此册,尤属板桥妙谛,惊喜无量。为营是图,借当扉叶,即乞教正。辛卯清明前,并记。”钤印:朱文方印“傅”、朱文长方印“往往醉后”。
板桥小像图 1951年
前者为凭想象而作的郑燮肖像,不施背景,笔法洒脱。的人物画特别注重刻画神态,寥寥数笔,神态各异。郑燮秀骨清相,目光炯炯有神,透露出孤高放逸的气质;书童神情专注,淳朴中流露出敬仰之情。在画法上,树木的“放”与人物的“收”构成了一种对比,渲染出郑燮行走秋林的精神氛围。画面中的一切皆精工细致,足见创作中的一丝不苟。后来,将《板桥小像图》呈送徐平羽。1952年,徐平羽还邀请沈尹默为《板桥自叙》作跋,并将之改装一卷,深藏于玉莲斋中,直至2006年才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