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建民,号砂立。著名中国紫砂艺术家,工艺美术设计师。1962年出生于陶都宜兴。1980年起从事紫砂创作设计;1986年进修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90年创办华氏艺陶;2000年创办“华氏纯正紫砂”品牌并注册。作品曾在全国陶瓷艺术展中多次获奖。2000年10月在香港举办个人作品展,出版个人作品专集;2001年被中国轻工总会评为20世纪紫砂优秀中青年陶艺家。中央电视台《中国风》、《华夏文明》栏目曾作专题介绍,江苏电视台、上海东方电视台、上海电视台、无锡电视台、河北电视台、天津电视台等多次进行专题报道。
纵观紫砂发展史,一代一代陶艺精英不断在紫砂壶的造型上探索求新,追求至臻完美,圆器方器、光货花货等等都有传世经典承传下来。然而,单纯的造型变化使得紫砂壶缺乏鲜明的个性,同一个造型很多人重复制作,即使再经典也会逐渐变得让人审美疲劳。新生代紫砂陶艺家华建民在紫砂创新的探索道路上,突破了前人紫砂艺术的条条框框,着重在紫砂壶的色泽变化上下功夫,用纯正原矿紫砂泥料,开创窑变紫砂先河,在紫砂壶艺的发展历程中写下重重的一笔。
改变紫砂壶的颜色,前人多以色料和助溶剂等化工原料混合烧制而成。众所周知,紫砂壶最大的优点就是紫砂泥料的独特性,透气性好,隔夜而不馊,泡茶保持原汁原味,并能在泡茶过程中使壶越养越光亮。如果加入化工原料烧制,就可能会改变紫砂泥的这些特性,丧失了紫砂壶的根本特点,必然不会被人所青睐。而华建民的窑变紫砂选用天然纯正原矿紫砂泥,不添加任何其他配料,通过火的艺术,烧制出不同颜色和肌理效果,既不破环紫砂泥的独有特性,又展示出了变化多端的斑斓绚丽之美。
华建民对紫砂原料的选购十分重视,对泥料研究积累了丰富经验。他经过对紫砂泥成分和结晶度的分析,发现紫砂矿岩中黄龙山的砂岩最适合进行火窑烧制,其砂料在火焰中烧成以后,其表面的砂状结构在放大镜下排列整齐、均匀,既不是结晶,又有亚光之色,表面手感舒服、色质滋润、光质幽雅。早在十多年前,华建民就亲自到丁蜀紫砂原矿中挑选矿料,囤积起来堆满了三间仓库,足足可以用上几十年。华建民的紫砂壶在用料上非常考究,为了保证紫砂泥料的绝对纯正,不含其他成分和杂质,他自己配有碾泥机,亲自对囤积的紫砂原料进行分类筛选,然后碾磨成泥料。
欣赏华建民的壶,会有一股天然之气扑面而来,因为他是用最纯正的紫砂泥以全手工制作工艺一把一把捏制出来的。他的作品或古朴,或新奇,颜色变化多端,流光溢彩,打破了人们通常认为的紫砂泥有固定色泽和质感的思维,使人眼前一亮,让人不禁感叹原来一团泥烧制出来的东西可以有着这样缤纷的色彩。它可以让你感受到金、银、铜、铁、玉、木等等不同种类的质感,特别是金玉、翡翠类质感的作品,显示出的珠光宝气炫目夺人,真实的玉器摆在它们边上都要黯然失色。而其他质感的作品也是变化多端,“铁”有烧红了的,有氧化了的;“铜”有了发烫的,有生了锈的……
他的《寒夜篝火壶》,紫黑色的壶身在靠近壶底的腹部开出一团红晕,像是烧熟了的铁,似乎还呲呲地冒着热气。他的《牛盖井栏壶》,形似一口古井,摸上去的手感似井壁般清凉;转眼再看,似乎又像是一把放久了的勺,长出一层薄薄的铜绿。他的《上新桥壶》横跨两岸,是青石板的感觉,似乎上面都要长出青苔来;他的《墨梅壶》像是在红土上浇上了黑玉熔成的岩浆,红与黑的接壤处隐约还透着流动感……
经过无数次的实验和研究,华建民对窑变的温度有了技术性掌控,什么样温度出什么颜色有了大致的把握。但紫砂窑变还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在窑火的烧制过程中,形成各种肌理纹路和色泽的随机性非常强,不可能完全被人控制,这就使得他的窑变作品每一件都成了绝世孤品,别人无法仿造复制,甚至连华建民自己也不可能制出两把一模一样的窑变紫砂壶来。这一个特点,无形中也增强了窑变紫砂作品的收藏价值。
没有造作,没有矫揉,完全依靠原汁原味的紫泥和如火如荼的窑变,这是紫砂历史上的空白,是华建民的不懈努力为这个空白画上了精彩的第一笔。时间的度过,积累的是掌握烧窑温度的经验;岁月的流走,沉淀的是运用火的艺术;历史的凝结,垒起的是紫砂文明的续写;紫泥的积聚,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壶身四溢的光彩。
华建民潜心研究紫砂艺术二十余年,对紫砂的材质、造型、制作、烧制见解独树,均有论文发表,成果累累。首创手捏供春百壶和紫砂艺术花盆、紫砂艺术茶海,研究开发成功纯正紫砂窑变,发明紫砂无刀陶刻等,开创了全新的、划时代的紫砂审美,被业内人士誉为“传统与现代的撞击之光”、“生命的火焰”、“梦界的壶艺”、“火的魔术师”、“奇人怪才天壶”、“紫砂圣手” ……正因为如此,新生代紫砂人华建民的作品既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又受到众多藏家的青睐和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