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推: 开通会员 艺查网 美术百科
当前位置:美术网 > 美术网学术库 > 美术史 > 中国书法史

中国书法史话(秦)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的混乱局面自此结束。秦始皇称帝后,采取了一系列有利国家稳定统一的重大举措,其中之一便 是统一文字。战国时代,经济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促使文字应用范围扩大,汉字本身也因之发展勺诸侯各国虽使用相同体系的汉字,却完全可以自行增损,加之 中国幅员辽阔,边缘地区自行其是,也然造成字体使用上的混乱。《汉书·艺文志》载:“古制书必同文,不知则阙,问诸故老。至于衰老,是非无正,人用其私。 ”“人用其私”就是颜师古注中所说的“各任私意而为字”,文字使用随意性很强,各种繁简字、异体字并行使用,作为社会交流工具的文字如此杂乱显然不便。秦 始皇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在中国历史上建立了第一个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战国时期,各国”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同一个字往往有几种写法。全国统一了,文字不同,对于政策法令的推行和文化的传播,是很大的障碍。秦始皇为了巩固中央集权而实行的一系列文化政策(如 统一全国文字),对书法艺术的发展出有深刻影响。根据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的说法,秦代有八种字体: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小 篆是秦王朝统治者极力主张推广的正式通行书体,是在大篆的基础上经过简化、改动等发展而形成的,字形是长方形,结构统一,线条均匀,它是汉字发展史上第一 种具有规范、秩序之美的文字。我国原石尚存的石刻之祖--《石鼓文》,被认为是秦统一之前的战国秦刻石。《石鼓文》在字体上近于秦小篆但组字不规范,故不 属小篆系列。但从它的造型取长方形,结构上多取平行线以作排列装饰、线条圆润等特征上看,它的确是秦小篆的鼻祖。

  秦始皇的“书同文”措施废除了大量的异体字、繁体字,统一到李斯等人写就的字书上,汉字使用第一次在全中国范围内有了统一的标准。

  李斯等人的字书今天我们已无从见到,但用秦小篆写成应是确定无疑的。秦始皇在统一天下后,东巡各地,立石刻铭以歌功颂德,相传石刻均是李斯所 书,为标准的小篆样板。除了东巡碣石一刻早已堕入海中,《之罘》一刻,原石散失无从细考外,尚有四石拓本有传。秦代传世的碑刻,都是对始皇帝赫赫威风的极 力颂扬和歌功颂德的记铭文章。根据史书记载,当年的著名碑刻如《峄山刻石》、《琅琊台刻石》、《泰山刻石》、《之罘刻石》、《碣石颂》、《会稽刻石》的书 体全是工整而美观的小篆。和大篆相比,其艺术内涵相形见绌是一目了然的。篆书发展至秦代,已然完全被统一规范化了,专制的严厉,必然形成刻板,集权统治下 的臣民,就应该是低眉俯首,谦恭和顺的,反映在书法方面,循规导矩、严谨平正、均等的空间分割与严格的左右对称,使其生命的活力与艺术之感染力已丧失殆 尽,即便是表现艺术创作心态,也只能在刻板之中,稍有蜿蜓,但和整体的平正、严整、呆板相抗衡,显得是那样软弱无力,文字的统一为书法艺术带来的却是窒 息,若没有后来汉代书法的磅礴气势和自由浪漫的色彩为书法艺术定名正身,真不敢想象这门艺术是否还能象今天这样眩目于世界。

  且《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字多漫漶不清,《会稽刻石》和《峄山碑》乃后人翻刻,虽说是规整的典范,但却呆板之极,实在不足论其美。
   将摹本和现存原石对照起来看,除了笔画的粗细差别较大外,笔意还是相当接近的,我们以此来综合分析秦小篆的特色是可行的。秦篆用笔束锋凝练而行,线条圆 劲,保持中锋行笔状态;直笔和曲笔交相使用,构成了一定的律动感(也是小篆中唯一可表现动感的技术动作);空间构筑以匀称、中正、严整有序显著,结字大小 一致取纵势,章法纵横有序,整齐划一。向我们展示的是严谨、秩序、肃穆的静态美。

  从这种静态美中我们看到了秦篆非常矛盾的性质。小篆对空间的几乎绝对等距离的切割,用笔的唯一的中锋状态,章法布局的整齐划一,使战国金文里俯 拾即是的灵活多变、富于生机的多样统一的美丧失殆尽;先民们那种郁勃无穷的想象力、生命力在这里变成了趋向于机械的公式。书者可以毫无感情色彩的方式去重 复书写它、制造它。当秦代统治者向世人炫耀自己的成功与权威之时,艺术生命力在这里被无情地扼杀了。其实小篆原本可沿着楚金文美术化的道路走下去,但这条 路被秦王朝的政治需要无情地切断了。但一部书法史未尝不可说是一部文字的发展史,书法与文字在早期本是不可分的,只有文字(字体)发展了,书法(书体)才 可能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秦小篆的规范性在自身过于规整的对比之下,其实倒是为后世的书法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因为在“书同文”之前的大篆,各种 偏旁符号的形体不固定,每种偏旁在字体中的位置也不固定,书写的笔顺及笔画数目也不固定。经过“书同文”有计划、有组织的文字规范整理之后形成的小篆字体 才基本定型,字的书写笔顺的固定和字形的固定对书法的意义尤为重大。有了笔顺的规定,中国书法两大美学特征之一的“线条的运动”才拥有了可靠的基石。

  当然,我们还必须注意到: “秦篆实际上从来也没有真正占领过一代书法或一代文字的历史”。具体而言,它的理由有如下两点:

 第一、秦王朝存世时间太短,它还来不及通过它的行政系统强行让所有的异类文字退出历史舞台,此外有效的文字教育系统尚未形成。

  第二、它没有获得实用的支撑。小篆固然便于辨认,但书写起来却很繁锁。一是在结字上的均匀,二是笔画上的粗细一致。对今天的书家来说,结字均 匀、用笔粗细一致均易于做到,但在当时应该是很困难的事,其道理同于让儿童写正正规规的字很难一样。如此繁锁,非但民间应用不取,即使在官方也很难做到 --秦始皇时代颁布的国家律令和官方文字,便使用相对草化的诏版式篆书。秦始皇在兼并六国之后,为维护统治地位,颁布了许多重要规划,与此同时 又发表统 一度量衡的诏令,多刻于小型铜板之上,后称”秦诏版”,有人誉其为”小篆之宗”。

  诏版的文字内容有两种,基本相同,但规格却是多种多样的,有自由随意,大小悬殊者;也有工整匀齐,一丝不拘者,从书法艺术的要求来选择,当然前 者的审美价值高于后者。其线条瘦硬果断,形体虽然极方整,但大小的参差和中轴线的摇摆却使它显得纵横自如,洒脱姿意,加之章法疏密有变,布局黑白差异颇 大,令其展现出活泼逗人的意趣。尤其那细挺而略带稚拙的刀刻之意,倒和甲骨文之神韵有异曲同工之妙,显示出高古的气息格调,在秦代小篆那匀整,对称、刻板 的主体风格之中,诏版这种”自由分子”,就显得格外突出了。

  可见,在秦当时,官方使用的篆书体系便存在着正、草两种。当李斯等人为秦始皇歌功颂德时,其心态恭谨而虔诚,他们选择了篆书的正书--正楷化的 小篆,一丝不苟而显得拘谨、呆板;诏版主要用于记事,实用的需要决定诏版铭文选择了篆书的草书--“草化”的小篆,字形大小不拘,行列不整,结构疏密不 一。按理,诏版是皇帝用来发布诏书的,用途既正规,书写时应该像《泰山刻石》一样工整严谨。但事实上,秦始皇刚刚统一中国时,有许多法令需要颁布,一项法 令又必须在全国许多地方同时分布,务必要翻刻多件,当时又缺乏今天这样的印刷条件,因而刻手们无法像泰山封掸那样郑重和从容,只能相对急就,而这实际上是 得到了秦始皇的认可。《史记·秦始皇本记》中说:“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即秦始皇每天要看一石的竹木简形成的官文。官文的文字连诏 书的工整也不如,直接是当时民间流行的草篆即秦隶(亦即和我们现在看到的秦简相类似)。可见,即使王朝最高层的统治者内部,也没有办法完全使用正规的小 篆。

  通过上面的叙述,我们便可发现短暂的秦朝实际使用着两个文字体系:一是篆书体系,一是隶书体系。这时的隶书实际上便是篆书的草书体系,而在篆书 体系内部又使用着正规和草率的两种书写形态。实际上,从秦朝开始,“中国文字的发展便走向了复线形态的发展道路”,这也许是秦代书法有别于其他时代书法史 的重大意义所在。

  我们今天能看到的秦代书迹有:刻符、诏版、权量文、墨书竹简、玺印等,著名的有《新妻阝虎符》 、《阳陵虎符》、《商鞍 方升》等。”权”,秤锤也,又叫”斤”。”量”,是斗斛。其上所刻者甚多。其文其风也与诏版之内容形式大致相同。秦代小篆,诏版石刻之外,还有泉(钱) 文,可补二者之不足。也称作”泉权”,是古币上的文字。有诗曰:”琅琊碑灭斯书绝,遗韵区区阿堵传,货币纪秦广闻见,搜罗惜来到泉权。。。。。。”的文 字。从侧面说明了泉文在小篆中的地位也值得一提。秦代刻符、秦诏版、秦权量以及秦玺印文字,都属于秦小篆体系文字,但它们的笔画结构不同于圆转流动的刻石 文字,而是以方折为主。秦代墨书竹简多是秦隶,属于古隶,在篆体中含有隶书笔意,它主要流行于民间,后来有一位管理监狱的小官吏程邈把民间的隶书加以搜 集、整理,使它成为小篆的辅助性书体,便于事务繁忙的小官吏们书写。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湖北云梦泽睡虎地出土的竹简文字,就是秦古隶书法的范例 。秦代虽 然只存在了短短15年,然而在汉字书法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页,对于两汉书法和后世整个书法的发展都有影响。

  1、《峄山刻石》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炫耀自己的功绩,巡游天下,曾在峄山、泰山、琅琊台、之罘、碣石、会稽这六个地方立了七块石碑;秦二世 时,又在这些刻石上加刻了一道诏书,说明这些文字是始皇帝所制。六地刻石文字,相传均由丞相李斯用小篆文字书写后刻石,歌功颂德,以留传后世。

  《峄山刻石》 ,一作《绎山刻石》,原石刻于公元前219年,是秦始皇出巡各地,到达峄山(在今天的山东省邹县境内)时立起的一块石碑,它是秦 代七块著名的小篆刻石中最早的一块石碑。原石早在唐代以前就因为被野火焚烧,已经残缺断裂。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历代翻刻本。后世翻了一番刻本中,以宋代淳化 四年(933年)郑文宝根据南唐文字学家徐铉临摹的本子摹刻得为最佳,因为重刻于陕西西安(当时称长安),所以此碑的拓本世称”长安本”或”陕本”,此碑 现存于西安碑林。《峄山碑》书法以中锋运笔,全用圆笔,匀称圆劲,没有粗细变化,宛转圆活的曲笔和挺健舒长的直笔交叉运用,曲直对比,线条如同一根根圆劲 的铁丝,所以人们又把以它为代表的秦代小篆刻石书法称为”铁线篆”。结体上半部分较紧密,下半部分的笔画延伸加长,较宽松疏朗,字的重心偏上,给人一促高 峻肃穆的感觉,字的左右两边是对称平衡的;在章法布局上,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排列得非常整齐。

  2、《泰山刻石》

  《泰山刻石》 也称《封泰山碑》,是秦始皇东巡时刊立的六地刻石之一,刻于前219年。原石现只存留了10个字,本来在山东泰安泰山顶上玉女 池,乾隆五年被火烧毁,现已移岱庙中。留传下来的拓本以明代安国收藏的共165个字的拓本(又称”安国本”)为最好。作为秦代小篆书法的代表作,用笔上完 全是中锋圆笔,线条圆浑而劲拔;结体上,字体呈长方形,左右两边对称,空白均匀,整齐、严谨、统一;章法布局上是纵横有序,从整体上来看,呈现出一种静 态,显得冷静而肃穆。

  3、《秦廿六年诏版》

  《秦廿六年诏版》 是一块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06年)颁布有关命令的铜版。从《秦廿六年诏版》来看,诏版文字的书法特征与秦刻石有很多差 别,以《峄山刻石》、《琅琊山刻石》等为代表的秦小篆笔画圆转流动,结字匀称端严,章法整齐一致,而诏版文字从形貌上来看仍属直笔,曲笔也不圆润宛转,结 体和章法布局上,左右不对称,上下不平行,字体左倾右斜的情况很多,字的大小不一,疏密穿插,行与行之间,字与字之间参差错落。诏版文字一方面由于铸刻时 比较草率,另一方面也因为受到民间流行的古隶书风影响,所以显得质朴而率直,是秦篆中独具风格的作品。

  4、《阳陵虎符》

  符,是古代朝廷用来传达命令、调兵遣将的凭证,上面刻有文字,由左右两块合成,国君和派出的军事将领各拿一块,用的时候以两块能不能合拢来验明 真假和身份。虎符是虎形的符,秦代的符流传到现在有三件,《阳陵虎符》 就是其中之一,并且它的左右两块都保存了下来,非常罕见,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左右两块分别刻有相同的12个小篆文字:”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它是一件有很高艺术水平的刻符,所刻的小篆笔画圆匀,笔力雄健,对称均衡,结 体紧密,字距较宽,疏朗自然。近代学者王国维认为刻符上的文字由李斯书写,并且对这一刻符非常欣赏,称赞它是”秦书之冠”。

  5、《睡虎地秦简》

  1975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出土了竹简1100余支,字数近4万。据专家研究,这批竹简的书写时间在战国末期至秦始皇统一 中国后五年(前217年)间,是秦国和秦朝的文字墨迹,内容涉及编年体史书、秦国法律等方面 。这些文字的书写时间虽然在丞相李斯奉秦始皇之命整理、推广 小篆的前后,但它们是书法史上所称的”秦古隶”,属于战国末期在民间和低级官吏阶层兴起的”隶书”,许多字虽然在形体上还保存了篆书结构,但写法上已是大 大简化了篆书用笔的严谨性,行笔有方有圆,随意自然,书写便捷,在今天看来是一种成熟而流畅,质朴秀朗的艺术风貌,表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这些珍贵的文物 现保藏在湖北省博物馆。

  李斯 

  楚国人,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李斯做了秦王朝的丞相,由于他精通大篆文字,秦始皇就命令他以大篆为基础,对字体作简 化、改动,使线条圆润匀称,结构统一定型,成为秦代的通行书体-小篆。根据司马迁《史记-始皇本记》记载,当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炫耀他的文治武功, 几次东巡东南诸郡县,每到一地就要树碑纪功,以流传后世。相传共有六处刻石都是李斯书写。李斯小篆”画如铁石,字若飞动”,笔画线条圆凝遒劲,圆转的曲笔 和静长的直笔一起使用,使字呈现出既静穆又飞动的姿态。这些小篆刻石既促进了小篆字体的普及,又以其独特的艺术风貌,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第一位有确切记载 的书法大家。虽然他做人为官不够忠直,终落得个诛连九族,腰斩于咸阳的下场,但他对于书体的变革和书法的发展是有贡献的。

  程邈 

  字元岑,系先秦时代秦始皇时下社人,原为衙县狱吏。自幼学书,精研古文奇字,尤工篆体,最可宝贵的是他善于放开视野,继承创新。增损大篆书,去 其繁复,而自创新体,因其较之篆书简易便写,端庄优美,始授之于民,很快流传开来,秦始皇见之甚喜,令其为御史,历代书法专著偶有评述。

  北魏王愔《古今文字志目》中卷所列秦、汉、吴五十九人中,则有程邈。南宋羊欣的《采古来能书人名》中说:程邈”善大篆”。唐代虞世南在《书旨 述》中称程邈书”朴略微奥”。唐李嗣真《书后品》所列程邈书为之上品,评云:程君首创新体、”规范焕于丹青。”张怀瓘《书断》卷上称赞程邈书”正合文质, 程君是先。乃备风雅,如聆管弦。长毫秋劲,素体霜妍。推峰剑折,落点星悬。乍发红焰,旋旋紫烟,金芝琼草,万世芳传。”

  读古人定评,看程邈真迹法书,人证物证,皆说明一点:首创正体,程邈是先。端庄优美,千古流传。今学正书,切记读看。继之摹临,取法其间。在取 法时,须注意领悟程邈是怎样把篆书的圆转写法,改变为方折的笔画,巧妙运用提、按、顿、挫和轻、重、缓、急的技法,把象形的纵势体制变成正书笔画的方正结 构,已经基本具备了后世”永字八法”的各种笔法,为正体书法奠定了朴实的基础。

  程邈,作为正书杰出的奠基书艺大家之一,是当之无愧的。

来源:网络

注:本站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或投稿者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请浏览者自行判断取舍,若有观点错误或侵权等信息请联系管理员删除,谢谢配合!转发请标注:美术网(meishu.com) ,多谢支持!本文网址:https://www.meishu.com/zsk/zhmss/4/2019-09-18/30330.html

美术网相关文章 中国书法史最新 美术史最新加入会员,免费发稿

陈了了
李小可
马海方
孙温
王元友
侯一民
徐悲鸿
廖静文
齐白石
吴冠中
历史上唐朝时的社会到底有多开放?
人民日报刊文:性教育不是洪水猛兽 应坦然面对
为了画“春宫图”,刘海粟敢跟孙传芳打擂台
这样浪漫的吻只需一次,人间爱情油画
画春宫图的高手,唐伯虎一生足够传奇!
一代帝王-宋太宗让画师现场画秘戏图
如何学术性地欣赏春宫画?
揭秘唐伯虎为什么画这么多“春宫图”?
你以为浮世绘里只有秘戏图?
因“春宫图”一炮而红,朱新建画的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