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八十华诞期间,各地电视台纷纷精心策划,投入强力,一批异彩纷呈的节目亮相荧屏,形成了花团锦簇的壮观景象。其间,北京电视台制作的10集电视专题片《不该忘却的纪念》,因其创意巧妙,构思独特而引起观众的兴趣。
历史题材的专题片,大都从宏观着眼,纵横捭阖,气势磅礴,从某个意义上说,也形成了一套“程式”。而《不该忘却的纪念》却善于从小处入手,选取一批革命历史文物作为切入点,进入主题,然后再通过讲述革命文物的来龙去脉,以及与这些文物相关联的故事、事件,纵观历史,横联现实,完成主题的推进和扩展。一本抗日边区政府的小学课本中,有一篇《股票》的课文,编导即由此入手,展示了一张边区政府发行的股票,继而详细讲述了当时边区的经济形势下,毛泽东同志对当时经济工作和财政问题的主要思想,及其这一思想指导下边区政府经济工作的开展情况,讲到了贺龙同志对毛泽东同志这一思想的赞许。观众从中了解到,我党早期特别是抗日战争期间,通过开展集股事业发展边区经济的大致情况。由此,进一步梳理了80年来我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基本思路,重点介绍了80年代邓小平同志倡导搞经济特区,支持公司上市发行股票的改革进程。以一篇小学课文为由头,将党领导下的经济发展历史联系起来,比较完整地介绍了党史的一个重要侧面。从小文章入手,讲了一个严肃而不容易讲透的问题。
历史题材,由于时间跨度大,主题重大,这一点与电视所要求的具体形象,存在很大距离。操作不好,可能失之空泛,甚至充满说教。《不该忘却的纪念》注意把握好虚与实的关系,尽力搜集相关的文物资料,让观众在叙述和议论之中,获得亲切的、可以触摸的质感,睹物而思源,睹物而生情,从而拉近与观众的心理距离。《明天的希望》一集,向观众介绍了一本由中华苏维埃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1933年出版的《共产儿童读本》,由一篇篇生动活泼、朗朗上口的小学生课文,编导引发出在极其艰苦的战争环境中,党对教育下一代的重视和关心。进而展示了李硕勋、赵一曼等革命烈士的遗书,引述了徐特立创办苏区教育事业的文献资料,采访了原中国妇联书记处书记,从多个侧面展现了共产党人对于教育下一代的重视。正是在这些丰富的资料和详尽的史实的基础上,主持人将新时期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以及第三代领导集体的“科教兴国”战略,作为主题的延伸展开,才显得是那样的亲切自然,那样的顺理成章。
单独成篇,合而成体,是该片又一突出的特点。《不该忘却的纪念》单播每一分集时,观众获得的是党史的一个侧面的内容,比如一张入党志愿书,讲的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信念;一套苏维埃时期发行的货币,讲述的是党的经济工作和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的作风;一册儿童课本,讲了党的教育事业,而一本毛边书则讲到了党的文化事业。《不该忘却的纪念》虽然只有10集的容量,却从党的理想信念、作风、与群众关系等政治方面的主题,一直到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等,涉及到党的事业主要方面。这一点可以看出该片在整体结构上的匠心。
如果说借文物展现80年历史辉煌,由小处宣传重大主题,显示出电视剧编创人员驾驭重大题材的才能,那么,当一件件小小的革命文物,通过编排和讲解竟然蕴藏着如此丰厚的历史内涵,这不能不让人惊讶,当许多人纷纷投巨资收藏珍贵瓷器、家具,有人不厌其烦地搜罗一枚军属牌,一张八路军的传单,其间除了收藏者对于光荣岁月的眷恋之外,在文物收藏方面,其追求和眼光也是别具一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