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并不代表古朽,书法应该融入当代。但是,面对现代社会电脑网络和印刷技术等方面的高速发展,已历经数千年沧桑的中国书法究竟出路何在?作为一种人人皆可参与的民族文化传统和视觉艺术形式,中国书法和汉字书写如何进入当代艺术,成为其他艺术形式的灵感激素和创作资源?在与当今世界风起云涌的各种艺术时尚的互动交融之中,传统的书法艺术最终将获得新生,抑或丧失自我?诸如此类的问题,多年来一直萦绕在艺术界和学术界不少有识之士的心头。
事实上?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艺术家们已经逐渐超越了早期的“书法现代化”的单一逻辑,自觉地把中国书法作为一种本土化当代艺术的资源来实验和利用。
为了交流探讨中国“现代书法”近年的进展和面临的问题,对“现代书法”创作研究的现状及前景进行反思和展望,思考全球化背景下书法作为资源在当代艺术中的新可能性,并对未来几年内中国“现代书法”的策划运作战略进行设想和规划,2002年6月,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及国内主要媒体的艺术新闻工作者约80人汇集北京来德艺术中心,出席了2002中国“现代书法”新思考学术交流研讨会,就相关话题展开了热烈的探讨和交流。研讨会同时,还举办了现代书法作品观摩展,共展出古干、邱振中、王冬龄、张大我、朱青生、曾来德、魏立刚、邵岩、卜列平、张强、徐忠平、朱明、邵戈、魏青吉、马琨、杨彦16位有代表性的中青年艺术家近年精品力作共24件。
艺术策划人、《中国日报》编辑杨应时将“现代书法”发展和观念流变概括为三个主要的历史阶段:1.“变书法”: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在欧美及我国台湾地区华人圈兴起,80年代中期在中国大规模兴起。早期主要受中国书画同源理论、日本现代书法及西方现代绘画启发,着眼书法艺术形式上的变革和创新,基本观念是书法当随时代。在海外亦称“现代书艺”或“新体书法”。代表艺术家有王方宇、曾佑和、熊秉明、董阳孜、李骆公、张正宇、黄苗子、王学仲、古干等人及后来坚持字画派和少数字书法的艺术家如阎秉会、邵岩、曾来德、徐永进等人。2.“反书法”: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在台湾、祖国大陆等地出现的针对书法问题的现代艺术实验。在观念上具有较强的反叛性和颠覆性。较具代表性的有邱振中的空间观念转换理论和王南溟的“现代书法”就是“非书法”或者“反书法”或者“破坏书法”理论。常见的方式有书写伪汉字、俗字、破解汉字、取消书写性、取消人为书写等。代表性的艺术家有白谦慎、徐冰、谷文达、庄天明、邱振中、朱青生、王南溟、张强、邱志杰、洛齐、陈光武、张建富、刘超等人。 3.“用书法”:20世纪90年代以来,书法更多地是作为资源在当代艺术中实践和利用,涌现出众多各异的风格流派。一方面,书法作为元素,融入绘画、雕塑等其他视觉艺术形式。另一方面,汉字书写作为独特的文化符号,进入当代观念艺术,如行为、装置、影像、网络艺术等。但是,“现代书法”概念模糊不清、理论研究严重滞后、缺少与外界的交流和合作。
北京大学教授朱青生谈到了“现代书法”的现代性质,从理论上分析了“现代书法”与现代艺术、当代艺术及后现代艺术的关系。他认为,对“现代书法”有三种解释的方向,代表着三种信念。1.现代书法是书法,是当代人所作的书法。其中包括专业书法家的书法和人民书法(从国家主席到街道退休职工的书法)。2.现代书法是现代化的书法,其性质与传统(书法)相冲突,独立于或反叛于传统的书法的形式、材料和理念,是一种趋向现代人的现代精神在书法活动中的体现。3.现代书法是现代艺术。作为现代艺术的现代书法对于其自身是否为书法完全不关心。
书法理论家傅京生认为,“现代书法”是一个既关系传统文化批评与继承,又关系现代文化建设的双向话题。传统书法中的文化精神及其艺术观念,作为观念性精神资源和现代书法的内部支撑,是现代书法有无文化厚度、有无精神深度的基本保证之一。不仅中国古代道家学说对现代书法形态的形成影响巨大,而且即使是一再被现代书家诟病的古代儒家思想,对现代书法所可能产生的影响,也同样是不能小视的。
针对“现代书法”创作与研究中的运动式操作,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范迪安提醒,不要被一种迅速往前推进的形态变化和运动式的东西所迷惑。对中国来说,我们所从事的任何文化的实践都着眼于一种文化指向或文化理想。有时候,把一种艺术的现象当做一种运动往前推进,可能会推进得太快。不断地把书法的形态变化、方式方法的变化作为书法演进的标志,就会忽视了每种新的形态自身还需要进一步壮大,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还有很多的精神指向要明确。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刘骁纯认为有必要界定“现代书法”创作中的“书法”和“书象”两大部分。书法应当有可识、可读因素。而书象的面则可以很宽,没有必要追究是否可识、可读。书法家曾来德、张明等代表也强调现代书法创作和研究应当充分考虑到书法的本质属性和客观规律,并保持书法与绘画等其它艺术形式的界限。但张强、卜列平、彭俊军等学者则认为不应简单地以是否可以识读作为判断书法的依据,应当从文字和书写关系的更深层面探究,没有必要过分明析地限定“现代书法”的边界。艺术评论家黄笃也认为应当动态地看待艺术问题,允许多种可能性的存在,不应该把艺术的发展看得过死。多年运用录像、新媒体和书法从事实验艺术创作的艺术家兼艺术理论家邱志杰指出:书法想要走出困境,就不可能留在老地方;但运用装置、网络等手段从事创作也并不意味着现代和先进。书法对其他艺术形式的借用,给其创作带来了表面上的繁荣,但其背后隐藏着深刻的问题。他认为,书法有没有前途,书法有没有现代性,书法中包含着多少现代因素,这些问题只是很狭窄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现代书法”通过对传统的自我批判,有没有可能对当代文化作出新的贡献?
可以预见,新的世纪,围绕书法艺术的现代走向和书法作为资源融入当代艺术的话题将会展开更多更深入的新思考、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