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2月20日,建国以来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举行的大规模雕塑展——“中国西部风”雕塑巡回展,历时五个月,行程超过10000公里,从北京至上海走过九座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让代表着中国现代雕塑艺术最高水平的120余件雕塑作品,接受了超过800万的普通市民的“零距离”观摩。
同时,这批中国当代最为活跃的中国雕塑艺术家,在此次活动中还对中国当代雕塑发展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严肃的艺术反思。
在巡展即将闭幕时召开的雕塑研讨会上,众雕塑家及美术评论家就“雕塑与公众关系”进行了研讨。“究竟是受众的审美水平不高,还是艺术家的创作脱离了生活?”以著名雕塑家盛杨、叶毓山、潘鹤、何燕明等人为代表的四十余位雕塑名家,对雕塑界出现的种种怪现象进行了严肃的艺术反思。
现象一 接受 观众看不懂谁之过?
受众水平低?雕塑家活儿差?
专家观点:城雕本身具有纪念碑性质,创作不可单为宣泄个人情感。
虽然雕塑巡回展得到了参观者的普遍欢迎,但也有不少群众表示看不懂某些雕塑作品的涵义。
对这个现象,雕塑家们多数没有对欣赏方提出疑义,而认为问题出在雕塑家自身。
盛杨(中国美协雕塑艺委会主席):“本次巡展最大意义就在于让雕塑家通过自己作品与普通市民的零距离接触进行严肃的艺术反思。如果观众说看不懂你的作品,希望你先问问自己。一件大的雕塑是要流传千百年的,一座纪念碑式的雕塑,怎么容许搞成完全宣泄个人情感的东西呢?”
何燕明(中央美院教授):“雕塑必须具备人民性。城市雕塑本身就具有纪念碑的性质,这一点不容忽视。无论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经典雕塑,还是人民英雄纪念碑这样的中国当代雕塑代表作,深刻的人民性才是雕塑艺术持久不衰的生命之源。
我们现在有些学生、甚至是成名的雕塑家,刻意去效仿西方‘新、奇、怪’的艺术手段,把结构主义和后现代的很多艺术要素杂糅在一起,表现出来的东西就是古怪精灵,缺乏深刻内涵。有些美术院校的学生随便把几个充气的大垃圾袋丢在地上,就告诉他的导师自己完成了一件很‘前卫’的作品。而作为雕塑系的学生,他的基本功怎样,他的手上感觉如何,他的老师是很清楚的。有些人还把这种所谓‘现代艺术’做成雕塑展示在公众空间,难怪群众不理解。”
也有学者提出:有些群众审美水平不高,只对一些求新求怪的作品感兴趣,对有中国特色的雕塑艺术的发展持悲观论调。
现象二 市场 雕塑卖不上价怎么搞的?
市场未形成?缺乏文化传统?
专家观点:新闻媒体、专业画廊、文化公司要共同培育雕塑市场。
原创的艺术雕塑卖不出价,搞雕塑的比不上打石狮子的,是影响雕塑市场发展的重要问题。
专家认为,亚洲没有像西方那样欣赏雕塑艺术的文化传统,雕塑市场尚未成型,问题的解决,还需假以时日。
王瑞霖(北京环宇经典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这些年城市雕塑看上去确实‘火’了,但作为高档工艺品的架上雕塑市场还远未成熟,甚至有些成名雕塑家的作品都还卖不上价。有一次拍卖,我见到一座很不错的1尺多高的铜人像,标价2000元,真的不贵——其实这比雕塑家制作它的成本高不了多少,但愣是卖不出去。最后雕塑家只好又拿回家里去了,白交了不少手续费。”
卫恩科(中国艺术铸造协会会员、山西宇达集团公司董事长):“现在国内雕塑界有一个怪现象——搞雕塑的还比不上打石狮子的。我们铸铜行业是铜塑像卖不过关老爷。我们是一手做着批量生产的铸铜工艺品、一手按雕塑家们的要求量身订做艺术铸铜。可悲的是,我们公司出品的精铸关公铜像,十年来已经在国际市场上卖了一个多亿,可同样出自我们的铸铜厂,而艺术水准和工艺水平都要高得多的原创艺术铜塑,却还往往都留在艺术家自己手里,没能进入市场,不能产生直接的经济价值。
雕塑精品不卖钱,这对执著于艺术创作的雕塑家是不公平的。雕塑的价值得不到市场的肯定,久而久之,势必影响雕塑创作者的热情。”
魏小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家,其作品在国外很受欢迎):“在西方是石像比铜像贵,和国内正相反。其实包括中国在内的整个亚洲本来就没有像西方那样欣赏雕塑艺术的文化传统,而雕塑市场更是要靠雕塑家和新闻媒体、专业画廊、文化传播公司共同来努力培养的。雕塑家目前应该安于艺术创作,等待艺术市场成熟时拿出精品。从经济规律看,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广大民众对艺术品产生自然需求,至少还需要四五年的时间。经过了这个时期,国内的雕塑市场还是很有希望的。”
现象三 观念 传统观念如何打破?
前期共同策划?公共设施当雕塑做?
专家观点:建立我国的“公众艺术百分比”,把每座电话亭都做成雕塑。
与会雕塑家们普遍认为,我国的城市雕塑在近一两年内取得了飞速发展。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配套设施的建设,还将为我们迎来又一次城市雕塑创作的高峰。但如何搞好城市雕塑,除了钱以外,还有其他问题。
许多专家呼吁我国应该效仿西方发达国家,建立起“公众艺术百分比”。
魏小明:“‘公众艺术百分比’的设想,是在进行城市规划建设前,由政府部门出资,合理分配公共基金,将城市规划师、建筑设计师和职业雕塑家的专家意见综合在一起,共同设计出最适合人们居住的美观、实用的公共活动空间。这种做法比目前国内的做法先进得多。目前,我们往往是等城市的建设基本完成,格局已经定死了,大小建筑已经挤满了城市空间,再随便叫来个人来搞一座雕塑放在那里。这样不仅使城市雕塑起不到装点城市的效果,有时反而是画蛇添足。”
还有专家直接提出,公共设施需要美化,传统观念需要打破。
林岗(杭州雕塑院院长):“对公共设施进行大胆的艺术加工,而使实用性和艺术性兼顾的美国朗费罗河栖息地改善工程非常令人敬佩。这项实用工程散发着浓厚艺术气息,并帮助改善2685亩地的滤水。美国设计师乔丹将其中的一组排水管道进行了弯曲变形。当这项灌溉工程完工并运行后,成功地恢复了城郊附近的野生动物和鱼类栖息地。这样出色的构思出自一个由公共设施、艺术设计和公园管理人员组成的专家小组。与会艺术家们认为,美国人用排水管组成雕塑的做法非常有创意,很值得我们国家进行城市设施建设时予以借鉴。不仅独立的大型雕塑可以美化城市环境,大多数情况下,完全可以不必为了雕塑而雕塑。而应使雕塑的观念渗透到公共装置的设计中。让艺术在城市中无处不在。无论路边的电话亭,还是发光的指路牌,如果恰当装饰、构形,都可以把整座城市装点得很艺术,关键在于人们观念的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