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艺术家穿着长满水芹的衣衫,同时还展示出一周以来的制作过程。
一部用旧报纸层层包裹着的电话。
在粗糙的画布上,画着几圈简单的彩色同心圆。(例图 《箭靶》 强斯 1974)
习惯上认为艺术应具备某种传统形式美的人,固然无法接受上述的美国艺术。即便心无成见、包容度高的少数读者,若非熟读艺术书,了解艺术家想传达的理念,也是隔岸观花,看得一头雾水。
究竟一般大众,在未经专家引导,又不太可能阅读大量书籍,记忆一大堆艺术名词、理论的情况下,有无便捷之道能够认知、了解甚至欣赏当代日新月异、变幻莫测的美国艺术呢。
有次在国内的博物馆里听到解说员在一幅名画前,详尽地述说着画家的生平传奇,并用极度褒奖但空泛的形容词赞美着作品的色彩、造型。观众虽听得津津有味,但走到下一幅印象派作品前又是一脸然,等待着新的解说。另有一次,我在纽约大都会美术馆里,看到一位老师带着十来位小朋友,席地坐在毕加索的画作前。她请一位名叫约翰的男生出列当模特儿,告诉大家—般画家都画有特,定姿势的模特儿。随后要求男孩又转了几个姿势,她说:“不论约翰怎么转身都是约翰。毕加索只是把好几个角度的约翰画在一起而已。”就这样,在接下来的许多立体派画作前,小朋友都没问题了。
艺术以及许多领域的知识难为大众接受,一方面受制于过多艰涩的名词,这是专业上的细分,甚至是钻牛角尖的结果;另方面则是肩负信息、知识传达者的失责,这或许是这些人所知有限,或是不懂得将这些知识以较浅显、平凡的语言表达出来所致。为此,本文试图尽量少用不必要的专有名词、人名,而从因果关系、艺术家表达的目的、形式的类型等方面来剖析当代的美国艺术。不从皮相人手,抑或使读者对个别作品无法深入了解,但认知了总体的骨干后,就像如来佛,尽管孙悟空再怎么变,总逃不出他的法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