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scarlett
很不快乐,很不快乐,《立春》相比《耳朵大有福》,那就是用棍棒戳你的心窝和用手饶你的心窝的区别,有多少人能在这样的状态下快乐起来?很佩服顾长卫,都这样了,他还说这不是艺术电影,这样用力的商业电影,倒是真能豁得出去。 艺术最怕什么? 第一;最怕被伪装被误会。多少文艺小青年,以艺术之名,浪荡人生。这不是艺术的问题,这是人本身的熟悉问题。在这个纯粹的殿堂里,天赋和努力缺一不可。假如没有天赋,就不要埋怨人民群众不理解你,就不要埋怨为什么伯乐不生活在你所处的时代。 第二:真正的艺术家很可能会超越时代的审美观。不需要我列举,很多艺术家都是死后才大红大紫。但是他们也是真正有才华的。他们的才华不仅仅在于他们本身匪夷所思的创造力,还在于他们坦率纯真的道德感,所以,他们多数都成为时代的传奇,成为人们世代憧憬的对象。 《立春》里的四个人物,王彩玲、贝贝-歌剧、四宝-美术、胡金泉-芭蕾,这些都是就算今天也依然并没有普及到被国内所有三级城市的普通人所接受的艺术形式。这是否就能说明他们在1990年的时候,都是艺术家怀才不遇,为时代所不容的代表呢? 王彩玲和四宝,一个已经不止一次去过北京希望得到进入学院的机会,不止一次当面唱过歌剧,都被当面拒绝;另一个考过不下五次的美院,初试都没通过。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是否我们可以理解,导演在传达他们怀才不遇的同时,也透露了他们天赋有限的信息?但是他们很努力,一年又一年的坚持,对。我也很佩服,这是梦想的力量,但是请问,他们的梦想是什么?他们的梦想是拥抱艺术,还是掌声和鲜花?他们的梦想是熟悉生活的美好,还是睥睨三级城市的普通人群?影片提到过梵高,但是梵高,但是那些真正名垂青史人所敬仰的艺术家,他们都是以名利作为自己的梦想么?他们感动我们的力量,是权威机构的压迫下,我们盲从所得到的么?显然不是。事实上人民群众再怎么深刻剖析自己不了解艺术的真谛,也无法让原本就才华有限的人,在梦想面前予取予求。社会固然需要艺术来洗涤人们的灵魂,可是并不是曾经穷困潦倒的人就是梵高,梵高只有一个,王彩玲却有千万个,正是有无数像四宝这样的伪文艺青年,才衬托出真正的艺术家的可贵。 胡金泉和贝贝无疑是曲线救国取得成功的例子。但是他们的行为都不光彩。值得迷惑的是,胡金泉的成功,表面上似乎说明了,在90年代的中国,在国家的三级城市里,竟然容不下一个对艺术有爱好的人。政府没有强制人们如何,可是世俗的风气,让他选择了极端的方式。只有这样的方法才能让一个热爱艺术的人获得救赎么?我们的社会真的缺乏艺术土壤到了这个地步么?贝贝的成功回答了我们,是的!同时她还告诉我们,作为一个三级城市没有任何关系的普通人,要想成功,没有点手段不行。就算在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艺术也早就不纯粹了。看到这里,我很佩服广电总局的勇气,虽然影片没有色情(蒋文丽露出的后背,除了让我看出皮肤是黄的,有肉褶,就没有激起任何别的意思)、暴力、迷信、怪力乱神之说,可是对社会愚昧蛮荒功利鞭荅到这种程度,也是很触目惊心的。按照这种理论反推,胡金泉,要生活在什么样的地方,才能为社会所容?按照这样的理论,我们是不是不应该再热爱这样的社会这样的生活? 但是根据顾长卫的很多访谈,似乎主人公不是让我触目惊心的胡金泉,而是心比天高,才华有限的王彩玲。小人物的奋斗和坚持,梦想和现实的拉锯。所以我左思右想,很不快乐。王彩玲没有怀才不遇,虽然我听不懂她唱的歌剧美妙在何处,我是个外行,但是从贝贝向她求教时,她对贝贝的点评就可以看出来,她的水平可能与贝贝相当,因为她说,她教不了贝贝。而且她捏造的调去北京、找北京天桥下的老头办户口,这些举动,我不是鄙视,只觉得悲哀,这是时代的错么?人往高处走,每个年代,都有怀着这样想法的人前仆后继地失败。生活没法让每个人都实现自己的梦想。这是现实,最后导演给王彩玲的梦想一个虚幻的实现,是一种怜悯,对于那些执着梦想的人的怜悯。可是现实生活就是这样,我们首先要有尊严地生存下来,然后才有让梦想实现的可能。但不是所有的梦想都能得到谅解和祝福,像王彩玲这样,在梦想面前骑虎难下,沉醉在自己编织的一个又一个谎言里,我个人觉得,她在艺术面前,是没有胡金泉那么坦然的,她和四宝一样,对于功利,比艺术更向往。 因此,假如说影片要反映的是时代的疾瘤,人性的美好和抗压力,那么该赋予王彩玲更多的艺术天赋和人性的纯洁,假如要揭示人性在梦想和现实前的贪欲、无所适从、坚持和圣洁,那么对社会的写照大可以再立体些。总的来说,影片很有文学作品的味道,也在积极地通过写实的手法来感染人心,就是在丑化人性还是社会之间犹豫不决,以致深度有限,主题朦胧。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