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中国20世纪的历史是以清政府实行“新政”为开端的。正是在这一时期,科举制度的废止、新学制的设立以及新学堂的发展,使现代教育迈出了最初的几步。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制度是伴随着中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而逐渐形成的,考察其发展过程中的课程设置情况,以揭示出近现代学校美术教育课程设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关 键 词:近现代 学校美术教育 课程设置
一、清末各种学堂中图画课程的设置情况
众所周知,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序幕。随着国门大开,西方国家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文化元素,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都一股脑儿地涌进国门。可以说,中国是被迫走上近代化的路程的。①从李鸿章等人的“洋务运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维新变法”,到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都是当时优秀的中国人为寻求国家振兴而提出来的“药方”。其目的就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以及学习他们培养人才的方法,从而培养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式人才。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传统的美术教育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变了以往只把美术当作陶冶性情手段的狭隘观念,而把美术教育当作是富国强兵、振兴国家的措施,重视以美术教育的形式培养出为洋务实用的美术人才。洋务派顺应科学与实业的需求,在全国各地创办了许多具有学校教育雏形的学堂,课程安排上不仅把图画列入正常的教学当中,而且越接近20世纪,美术课程的专业性质越突出。
早期学堂的办学体制多借鉴欧美学校,课程设置亦模仿他们。比如,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设马尾船政局,内设船政学堂。在其教学科目中除一些自然科学的科目以外,还包括画法;值得一提的还有1852年间上海徐家汇天主教堂内开始附设的“土山弯画馆”,虽说是教会开办的,但其开设的课程与西方的美术教学非常接近,被称为中国近代美术教育的摇篮;1867年又设马尾绘事院,培养制图专门人才。此后,开设有图画(制图)科的新式学堂日渐增多。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由于日本与中国同为东方国家,很多方面都比较接近,因而,日本成为中国模仿的首要对象。而办学模式亦转向日本,甚至某些方面照搬他们的模式。从此,各种日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蓬勃而起。比如,张之洞于1902年创办的(1904年正式开学)两江师范学堂,这是我国最早的师范学校之一,图画成为所学课程中的必修课程;保定优级师范学堂、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广东优级师范学堂、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也都设有图画手工科(班)。
1904年1月(农历癸卯年底),由清政府正式颁布完全按照日本学制制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它是第一个在我国经法令公布,正式在全国实行的完整的近代学校制度体系,对整个国家的学校教育系统、课程设置、教育行政及学校管理等方面,都做了详细的规定。《奏定学堂章程》的办学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学制规定:各级学校中的美术课是作为其他各门课的基础而开设的。在初等学堂,美术课作为“加授”的“随意科目”。“随意”者,顾名思义,就是可有可无。图画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练习手眼,以养成其见物留心,记其实象之性情”。手工课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练习手眼,使能制作简易之物品,以养成好勤耐劳之习”②。
高等小学“图画”虽然被列为必修课,每周2课时,但是其图画课的教学目的没有多大改变,只是在初等学堂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其基础的性质。比如,开设图画是为了让学生“观察实物形体及临本”,通过教学“练成可应用之技能,并令其心思于精细,助其愉悦。”而手工课还是加授的随意课,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能制作简易之物品,养成其用心思耐劳烦之习。”③中等学堂,“图画”为必修课,课时却减少了1节,每周1课时,共计4学年。中等学堂图画教学目的是“习画者,当就实物模型图谱,教自在画,俾得练习意匠,兼讲用器画之大要,以备他日绘画地图、机器图,及讲求各项实业之初基。”④
在中小学设置图画、手工课总的目的是“以养成其见物留心,记其实象”“养成好勤耐劳”“练成可应实用之技能”。培养毕业后“以备他日绘画地图、机器图,及讲求各项实业之初基。”⑤可以看出,学校美术教育具有启蒙的性质,由于是“随意”课,可能连这一点有时候都很难保证。但是,人们对于学堂设置图画课程并不感到突兀。原因之一,美术课程能够进入学校,是作为科技的附属物。原因之二,从16世纪开始,在中外交流中人们接触到西洋美术,虽然当时所谓正统的美术家们不承认或一笑置之,但这种与中国传统美术完全不同质的外来艺术却已经开始进入中国人的视野,通过种种形式,如宫廷的外籍画家、广东的外销画、受西洋版画工艺影响的民间杨柳青、桃花坞的年画等,渐渐融进中国人的生活当中,从而开拓了中国人美术评鉴的领域。
新学制颁布后,由于各地学堂竞相开设图画课,解决师资匮乏成为首要问题。1906年,学堂监督李瑞清呈准学部,两江优级师范学堂添设图画手工科,这是我国近代最早的美术系科。图画手工科以教育、图画、手工为主课,音乐、文化为副科。图画包括中西绘画及几何、投影等用器画;手工包括纸细工、黏土细工、石膏、竹、木等工艺美术。学生要通过预科文理普修方可进入图画手工科学习。图画手工科的设立采用了西方国家美术教育体制,所设课程全面而完备,并且注意突出美术师范教育的特点。为我国培养了第一批美术教师,其中汪耒白、吕凤子、沈溪桥、姜丹书、李促乾、吴溉亭等人成了中国第一批著名的美术教育家⑥。
清末的美术教育,由于对科学和物质文化的重视,原本被我们忽视的属于“技”的那一部分美术教育,借助这一时机在我国各级教育组织中迅速出现,形成了与“艺”的教育并举的局面。至此,中国近代美术教育的格局正式形成,也奠定了现代美院与工艺美院并存、基础教育中的绘画与工艺并存、社会中画家与工艺美术大师并存的基本格局。
二、民国时期各级学校美术课程的设置情况
民国建立后,国体的改变对教育现代化进程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给美术教育带来了活力。其实,在民国未立之前已有部分进步人士在奔走呼号,希望建立完全没有封建帝制影响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美术教育。这是中国美术观念划时代的转变,是中国传统美术走出文人自娱自乐的“象牙塔”的开始。随后颁发的一系列政令法令,对现有教育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1912年1月9日成立了中华民国中央教育部,蔡元培被召回国内,任第一任教育总长。蔡元培到任后,立即督促教育部在1月19日发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通令》。随后于7月10日,在蔡元培的主持下,召开了中华民国中央临时教育会议,确定了民国教育的基本框架。9月3日,中华民国第一个《学校系统令》公布,因1912—1913年颁布,故合称为“壬子——癸丑学制”的中华民国第一个学制。
1912年9月,教育部颁布《小学校令》,其中第11条规定:“初等小学校之教科目,为修身、国文、算术、手工、图画、唱歌、体操;女子加课缝纫。”第12条规定:“高等小学校之教科目,为修身、国文、算术、本国历史、地理、理科、手工、图画、唱歌、体操;男子加课农业,女子加课缝纫。”⑦ 1912年11月,教育部颁布《中学校令施行规则》,其中规定:“中学校之学科目为修身、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乐歌、体操。”其中图画课的要旨为:“在使详审物体,能自由绘画,兼练习意匠,涵养美感。”手工课的要旨为:“在练习技能,使制简易物品,养成工作之趣味、勤劳之习惯。”规定课时为:“图画课第1—3学年,每周为1课时,第4学年每周为2课时。”所学内容为:“自在画、用器画。自在画以写生为主,并授临画之法;用器画当授以几何画。”手工课4学年,每周均为1课时,所学内容为:“手工宜授以天然物之模造及简易日用器具、各种细工,并示以材料之性质及工具之保存法。女子中学校手工以编物、刺绣、摘棉造花等为主。”⑧
《中学令》《小学令》中正式把图画课安排进了各级学校的课程中,并对教学目的作了详细的规定,从立法的角度把图画课的地位确立下来。但另一方面也可窥见其在整个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如《小学令》中又有规定:初等、高等小学在排课之时,“遇不得已时,可暂缺手工、图画、唱歌之一科目或数科目”。⑨
从各个教育令的规定中可以看出,民国初年的美术教育课程设置情况,已与清末把美术教育作为科技的附属成分,以培养“技”为目的的状况有了根本的不同,其目的是“涵养美感”“养成工作之趣味、勤劳之习惯”,成为培养具有全面人格的人才的一个组成部分,突出了“艺”的成分。蔡元培先生不仅从理论上全面而深刻地提出了将美育与世界观教育结合起来的国民教育思想,而且身体力行,精心呵护美育团体及学校。为了适应工商业发展的需要,私立美术学校蓬勃发展。辛亥革命之后,当时已建的师范学校如北京高等师范、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成都高等师范、通州师范等都相继开办了图画手工专修科。可以说,这一时期的中学校美术教育无论是在体制上还是在教学内容上,都已基本完备。
三、近现代学校美术教育课程设置的问题
近现代美术教育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为稳定以后的中国发展学校美术教育,奠定了基础,打下了框架。但由于它是在一个比较特殊的社会背景之下发展起来的,所以它仍然表现出一些不足。我们不能用今天的标准去衡量,求全责备,而要正确认识,正确评价。
1.照搬现成的外国模式,造成了与中国实际的不符
比如,第一个学制《癸卯学制》习自日本,而日本的学制是综合了欧美各国的特点,更多取自德国,然后结合日本的特点,并经过长期的实践形成的,在日本国内非常行之有效。而到了民国,由于有蔡元培(蔡氏留学德国,考察过法国)的背景,基本取法于德法。但是弊端也比较明显。各国学制在本国之所以比较成功,那也是各国教育家们经过长期实践探索,并融合进了本国实际情况的结果。各国国情不同,虽然照搬避免了许多的周折,仍难避免生吞活剥之嫌,有许多地方与中国实际不符。清末的《癸卯学制》当中对美术课程的设置,几乎全盘日化,形式上将日本经过几十年摸索后形成的课程体系全盘搬来,看似决心很大,实际上多半流于纸上谈兵,能够真正得到实施落实到实处的,却很有限。关于这个时期的美术课程情况,我国著名的艺术教育家吴梦非在上个世纪50年代撰文回忆,他在小学堂读书时,美术课就是老师拿一张范画,学生在下面临摹,除此之外别无其他。⑩照此说来,虽然在课程设置时明文规定,实际的贯彻并不彻底。
2.课程体系虽然确立起来,但在执行过程中却较困难
首先,是国体,当时的中国封建传统根深蒂固,有一种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形成的文化教育氛围,较难接受外来文化。因此无论是哪一国家的学制,确立的体系都只不过徒有形式而已,全面推行是很困难的。
其次,是中国地大物博,清末政府腐败,对各地的控制开始削弱,全国各州府、县各级官吏敷衍塞责,中饱私囊,很难做到政令统一。因而,当教育政策推行不力时,朝廷只是下文发指示而已,这也导致很难做到真正普及。
再次,美术有它的特殊性。大凡艺术,无所谓孰高孰低,更无孰先进孰落后之说。美术之所以各国有各国的面貌,完全是因为各国的文化、美学背景之不同的缘故。但在当时的情况下,完全是一边倒的状态,在吸收西方文化的同时,其背后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因素很难不发生作用。因此,学习西方美术及其美术教育体制,亦成为学习先进文化的一种,学的人倍加起劲,而反对之人亦感倍加屈辱。因此,作为制度实施起来,也很是艰辛。美术对于当时的国人而言,是那些不愁吃穿的达官贵人们才能享受得起的事情,小民百姓学之有何意义。所以,推行起来很难得到更多正面的响应。
注释:
①吴式颖,阎国华. 中外教育比较史纲[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②③④⑤陈学恂.钦定小学堂章程[C].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第417页、第431页、第506页、第439页.
⑥潘耀昌. 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史[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第19页.
⑦⑨教育部公布小学校令[C]. 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第189页.
⑧教育部公布中学校令施行规则[C].舒新城. 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中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第 521页.
⑩吴梦非. 五四运动前后的美术教育回忆片段[J]. 美术研究,1952(4).第11-12页.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