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像砖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装饰性墓室建筑构件,它是为丧礼服务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态,史学界一般认为始于战国晚期,盛于汉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仍然流行。因其题材内容的广泛和表现形式的多样,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与艺术发展的珍贵资料。“画像砖、画像石,是真正属于汉代的审美奇观和艺术奇迹,也是中国审美文化史上一枝瑰丽夺目的奇葩。”①经考古发现,主要分布在四川、河南等省,在出土数量、砖块形制、题材内容及表现手法等方面,尤以汉代画像砖最为重要。
政治稳定的汉代四川,经济很繁荣,这巨大地推动了四川画像砖艺术发展。四川汉代画像砖不同于山东的庄重典雅、也不同于河南的豪放泼辣,而具有天真质朴、清新明朗的特点,充满着鲜活的世俗生活味道,有较强的地域性特征。其题材也十分丰富,古圣先贤、历史神话与现实生活无所不有,特别是现实生活,内容更加丰富,如水田劳作、有收获、采莲、桑园、放筏、采桐、狩猎和采盐等生活劳动场面,是其他地区所没有的,甚至还有表现男女在郊外野合的画面。②四川画像砖从整体上展现了一个立体的充满旺盛生命力的异常热闹的现实与虚幻图像。四川画像砖主要集中分布在成都平原及其周边的新都、大邑、广汉与绵阳等地。清光绪三年(1877)在新繁出土的一批画像砖,是目前所知发现最早的汉画像砖。③“自解放前发现后,五六十年代曾大批的出土和收集,近年来又陆续有新的发现,其数量已达四百方以上。按其不同的画面,可分出七八十种类别。”④
在美术史上,画像砖是集绘画、雕塑、工艺与生产为一体的艺术形式。不知道为什么,今天很多美术史著作都将画像砖作为绘画对待,但是在古代的画史与画论中则几乎不见她的踪影,如1899年才发现甲骨文一样,可能是当时并没有发现,但是历代盗墓都很猖獗,应该有些蛛丝马迹出现在当时的艺术史家眼睛中;再一个可能就是古代的画家与理论家根本没有把当时地位很低的画匠所创造的东西进入他们的艺术考察的视野,当时可能仅仅属于今天意义上相当于家具设计的设计艺术的范畴,其主要功能是装饰与美化。
限于篇幅,笔者无法比较四川画像砖与其他地区的装饰特色的异同,也无法对四川画像砖的内容与装饰特色的关系作详细的解释,更无法涉及到和之有密切关联的画像石。本文仅对笔者手中所能看到的盛行于东汉中晚期的画像砖进行装饰意匠的特色,如构图、人物造型手法、雕刻技法等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气势开张的装饰构图形式。书画界讲究“疏能走马、密不透风”。但是在汉代的四川画像砖上,很难看到大疏大密相对比的例子,而大都是松散的构图形式,给人感觉开张疏朗,有如同时期布白均匀的印章形式。如著名的《弋射收获画像砖》,上面部分水中的莲花、游鱼,岸边的树木、弯弓搭箭的两人,天上惊飞的鸟儿,都是很松散的,但由于物与人的方向性,又把画面连贯起来了,给人感觉并不散,而有气势开张的感觉。这也可能与当时的生产条件有关,现在激光照排技术,连极富微妙变化的名人书画的印章都可以精确仿制,可以说基本没有技术问题了,而在汉代,如果在方寸间有太多的细节,可能在烧制的工艺上与大批量生产上有难度,所以,就采取了注重表意而不重形体的松散的构图形式,这与西方的美术有巨大的不同。但考察同时期的其他的艺术门类,如骈文诗歌、马王堆帛画、霍去病墓纪念性雕塑,四川地区的陶俑,都是不注意细节的,都是以整体的气势感人,给人大气大美的感觉。所以,这又不完全是技术的问题,而是属于哲学美学与时代气象的问题了。
第二,不事细节的装饰绘画方式。与气势开张的构图形式相对应,四川画像砖的另一特征是不事细节,即是不以对物象刻画的细微为取向,而是在神似的基础上,追求整体形象的准确性,在《淮南子》一书中,也有“谨毛而失貌”的警告,即是不应该因为细节而丢掉整体。四川画像砖的图像造型多洗练而生动,有的与主题有关的主要形象多有夸张,这也与雄健朴拙,博大浑穆的时代特征相合。“也正因为是靠行为、动作、情节而不是靠细微的精神面容,声音笑貌来表现对世界的征服,于是粗轮廓的写实,缺乏也不需要任何细部的忠实描绘,便构成了汉代艺术的‘古拙’外貌。”⑤有的画像砖上的图像呈剪影式,以大的块面或者简练的线条加以表现,这极大地加强了物象的动感,并体现出时代的韵味;有的采用的概括手法,在造型上重形的构成,而不着重细部的刻画,只用尽可能少的曲线或直线把形象勾划出来;对于简单的动植物、器物或建筑等,要么一带而过,要么夸张其特征,如池塘里的鱼、拉车的马等,但使人感觉不到虚夸,艺术性反而更强了。
第三,动感十足的夸张体态语言。如果仅仅有气势开张的构图与不事细节的描绘方式,而没有物象自身的动势,无疑,这样的画面是不协调的。可以说,四川汉代的画像砖艺术是动感十足的艺术,完全是一幅“动”的世界,强烈的动感就像跳动在画面里的一个个音符,十分美妙。画面除了整体的动感外,个体单元也在摇曳生姿,比如要表现一个人在收割禾苗,那么作者总是力图从最好表现的角度、从最夸张的角度来表现,不会描绘与动作无关的诸如人的衣服面目,使人一望便知画面在干什么,而不会引起歧义。如《弋射收获画像砖》,人在动、水在动、鱼在动、鸟在动、树在动而知道风在动,而且动的方向不一样,画面上部的猎人张弓向上动,下部农夫收获则是向下动,鱼向右游,鸟则向左飞。从天到地,上下左右都在向各个方向动,对比又互相呼应,整体是和谐统一的。汉代很多不知名的艺术家的高妙之处就在于准确地抓住对象在各种活动中最具动感特征、最生动最优美的刹那间,删繁就简,遗貌取神,用最简单实用的阴线刻、阳线刻、浅浮雕等造型手法对瞬间即失的精彩动态进行表现,动感十足的画面涌动着时人旺盛的生命力。其表现动感很多情况下是通过对物象进行拙笨的处理而达到的“……如果没有这种种拙笨,也就很难展示出那种种外在动作姿态的运动、力量、气势感了。过分弯的腰,过分长的袖,过分显示的动作姿态……‘拙笨’得不合现实比例,却非常合乎展示出运动、力量的夸张需要。包括直线直角也是如此,它们一点也不柔和,却恰恰增添了力量。”⑥表现动感有时也需要用静来对比,如《采盐图》,人与野兽是动的,而山是静的,更加强了动势感。 第四,多样丰富的装饰雕刻技法。制作画像砖需要事先制作好泥坯,然后放入木模中制成砖坯,待半干后去掉木模,用手工描绘或者用刻有图像内容的印模印出图像与图案。有空心砖和实心砖之分。画像砖的表现手法多为印模压印,部分图像是用锐器刻画出来的,其中某些比较大的砖面上的图像,是由几个印模依次排列并多次压印出来的,具有较强的装饰性,有时不小心,有印反的情况出现。由于模印图像的线条、形体块面凹凸加工手法的不同,其表现手法也呈现多种面貌,一般可分为:阴线刻,线条简练流畅,构图很疏朗;阳线刻,如《丸剑宴舞图》,其印制技术要求较高,因为稍不小心就把线条刮掉了。另外就是减地平面阳刻与浅浮雕,用线面结合的方法,在物象的大的体面上,配以线条,以加强主题的表达和动态的刻画。⑦“四川汉代画像砖主要是用浮雕表现的……其内容丰富多彩,主题鲜明,构图谨严,布局匀称,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形成了四川汉代画像砖独特的艺术风格,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画像砖不仅继承和发扬了先秦的艺术传统,并对魏晋的雕刻绘画艺术有一定影响,也为今天的美术工作者所借鉴。”⑧
第五,色彩与文字相合的装饰手法。古代的艺术家把一样东西做好,是肯花工夫的,尽可能地应用不同形式语言,其中色彩与文字就是重要的元素。先介绍色彩,美术界一般认为,四川的画像砖的形制来源于与之有一岭(秦岭)之隔的长安,后才流入蜀地,在成都平原用于墓葬。当时的地下墓室艺术借助色彩来表达主题应该是普遍的,但由于受到兵火与岁月的沧桑,大多褪去了原来的颜色,偶尔发现的部分画像砖出土时图像上带有颜色,所以觉得弥足珍贵。近年来在由秦入蜀的必经之地川北剑门关发现几座保存完好的古墓,其中有三座彩色菱形条纹画像砖墓,墓的外壁色彩艳丽,图案简练,线条劲健,这在川北属首次发现,印证了专家推测的彩砖由秦入蜀的传播路径。再介绍一下文字的使用,在中国绘画史上,在元代以后渐渐兴起了中国画的诗书画印的完美配合,但在更早的汉代,属于民间工匠的艺术家,就很好地运用了文字来表达其墓葬艺术的主题,现在一般名之做“榜题”,其中有说明画中人的姓名身份的,也有说明画像砖主题的,还有说明建筑物的用处的,有了这样的文字添加,哪怕是寥寥几字,就可以很好地交代画面的主题。如出土于广汉的东汉《市集》画像砖就是这样的例子,砖的左边画有一门,门旁题“东市门”;右边是二层的市楼,楼门题“市楼”二字。市楼是管理市场的官署所在地,由于是市内最高大的建筑,可以在楼上监视。整个画面通过人物建筑与文字说明,表现了市场交易的繁忙情景,是汉代繁盛商业活动的写照。
总之,汉代四川地区伟大的不知名的匠人艺术家,用他们的聪明智慧,在方寸间运用各种装饰艺术的元素,创造出了不愧于时代的艺术,从今天看来,她已经轻易地穿越了岁月的河流,为今天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珍。
参考文献
①陈炎主编《中国审美文化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147页 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版;
②⑦参见蒋英炬扬爱国著(汉代画像砖与画像石)189页文物出版社2001年版;
③参见高文著《四川汉代画像砖》 第1页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版;
④⑧余德章刘文杰《试论四川汉代画像砖的分布地区、刻塑枝法及其史料价值》,《考古与文物》 105页1986年第5期;
⑤李泽厚著《美的历程》138-139页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1年版;
⑥李泽厚著《美的历程》139页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1年版。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