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两千多年的铸币史上,能够铸造货币的地方很多。但是,能够铸造有铸地货币的地方并不多见。大同这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清朝初期曾铸造了刻有“大同”的国家货币“顺治通宝”和“康熙通宝”钱。钱虽小,但为清朝经济复苏和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础,也为古老的大同增添了艺术瑰宝。
大同府是清廷钦定的首批铸造货币钱局之一,也是清早期铸币时间较长的钱局。据史料记载: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定都北京,建立大清国。由于战乱动荡,钱财匮乏,经济陷入瘫痪。清政府为了扭转局面,即恢复铸币。顺治二年,大同府设钱局,开始铸造“顺治通宝”钱,钱文楷书,直读,背后汉字“同”。顺治六年(1649年)八月,大同总兵姜领兵反清,被清政府派军队围城数月后镇压,大同城也因战火受到破坏。大同府和大同钱局被迫搬迁到阳和城(今阳高县旧称阳和卫)。顺治六年,阳和卫升为阳和府,钱局以驻地在阳和城更名为阳和局,并铸“顺治通宝”背上“阳”和背右“阳”两种版式钱。顺治十年,又铸“顺治通宝”背“阳一厘”钱,表示每钱折银一厘。顺治十三年(1656年),大同城重建大同府,恢复大同钱局,并铸“顺治通宝”背“同一厘”钱。顺治十七年(1660年),铸“顺治通宝”背满汉文“同”字钱。康熙元年(1662年),大同钱局又铸“康熙通宝”背满汉文“同”字钱,长达数年。后期由于大同地区铜料来源紧缺,大同钱局铸币逐年减少,所铸钱币轻薄,文字柔弱,版别较多。雍正元年,清政府决定每个省只设立一个钱局,山西省保留太原府铸钱局,更改局名,简称“宝晋局”,大同府钱局被撤销停铸。
笔者是一名钱币收藏爱好者,多年来在收藏钱币时,始终没有忘记收集大同钱,怀着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深深地珍藏着每枚大同钱。特别是近年来,在钱币收藏领域内大同钱同样受到热捧,大同钱的各种版别和有关铸造的历史,也受到学者和学术界的关注,使具有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的大同钱成为新的亮点。今后笔者仍然坚持收集大同钱,从中发现大同钱新的版别,以此推动大同府铸币的历史研究和文物考证。今展示大同府在清朝时期的铸币,供大家鉴赏。同时也为丰富清朝大同府铸币的研究提供有力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