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彝尊(1629~1709年),字锡鬯,号竹垞,浙江嘉兴人。擅长诗词,为“浙西词派”创始人,词与陈维崧、纳兰性德并称“词家三绝”,诗则与王士禛称“南朱北王”。康熙十八年(1679年)授翰林院检讨,纂修《明史》,后罢官回乡,专事著述。著有《经义考》、《日下旧闻》、《曝书亭集》等。
康熙年间举“博学鸿词科”,金农亦列其中。世人眼中,难免认为金农是一个书家,朱彝尊只是一个诗人。朱彝尊的书法艺术成就,清代钱泳《履园业话》中评述:“国初有郑谷口始学汉碑,再从朱竹辈诗讨论之,而汉隶之复兴。”朱彝尊在清初以善隶书而著称,与王时敏、郑簠被誉为隶书三大家。古人常常是多种角色合而为一,亦书亦诗,亦诗亦书,涉猎虽多,但息息相关,相得益彰,今人要么单调,要么芜杂,艺术成就自然难以相提并论。朱彝尊出经入史、博览群书,学识宏富,雅好金石,书法创作自然游刃有余,其主要艺术成就在隶书方面。对照所选作品来看,朱氏取法之立足处在《曹全碑》,用笔流动飘逸、轻松舒展,方圆兼施,结体端庄俊美、疏宕雅致,与其婉约诗词之间有一种难得的默契感。言为心声,字为心画,亦情理之中的事。不仅如此,朱彝尊对于汉隶整体上的审美意韵也有准确的体会和把握,最终获取汉隶平和秀雅、古意盎然之神髓。运笔点画皆从汉碑中来,行笔扎实稳重,不像时人多隶楷笔法相混杂的弊病,用笔并不特别注重蚕头燕尾之势,波磔用笔出之自然,不强作势,终成端庄凝重之态,其娴熟飞动的笔墨令人叹为观止。在朱彝尊笔下没有出现行草诗翰,独以隶书知名,备其古雅,与整个时代背景分不开,最终为振兴汉隶之学推波助澜。
在朱彝尊的隶书作品中,喜用一些冷僻字,常有一些字的结体,不符合汉隶或隶书的书写要求。因而对朱彝尊的隶书,可以更多从情趣上来感受,不可斤斤计较于一点一画。职业书家易有习气,非职业书家难免存在油气。清中后期,朱彝尊隶书逐渐淡出书人视野,归根结底,一是因为他的诗词影响逐渐扩大;二是在那个激烈表现个性的时代,他的书风还具有一种相对的保守。“扬州八怪”中擅隶书者未必如朱彝尊,但他们的书法名声则很大。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风尚,让人不禁想到朱彝尊那首《卖花声·雨花台》词:“衰柳白门湾,潮打城还。小长干接大长干。歌板酒旗零落尽,剩有渔竿。秋草六朝寒,花雨空坛。更无人处一凭阑。燕子斜阳来又去,如此江山!”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