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画的人在一起,话题往往不是谈画,而是谈一些略带色彩的“段子”,大家哈哈一笑,这也是时下的一种文化。也有“谈画”的时候,那就是在一些“艺术研讨会”和“美术座谈会”上。可谈来谈去、争来争去,总像“你拉碾子我推磨”,转不出那个圈圈。要不,就是相互吹捧,又像“木匠锯木头”——总离不了“条缝”。不见“大刀阔斧”,更不见“真枪实弹”,时间长了,人们觉得不谈为好,干脆独自去看去想吧,也许此乃上策。
自然界真美,每一块石头、每一株树木,甚至几棵小草、几片土坡,都别有情致;三月的花丛、五月的麦田、八月的行云,无处不是诗,无自然不是画。
假若你没时间到名山大川去游览,只要你能略微注意一下你的身边,抬头看看向你跳跃的树叶,看看午后太阳挂在树枝上的笑脸,看看流淌的小溪,看看云彩的布阵,看看繁忙的人群,看看丰富的闹市,你一定会有艺术的“发现”,因为你是一个画家。毕加索将自己一生不断变化的艺术风格,都归功于“发现”。他说,我从不探索,只有发现。凡高发现了光在自然界的变幻,为之奋斗了一生,直至扑向太阳;黄宾虹发现了月光下如铁铸成的群山,从而产生了他厚重雄浑的笔墨;傅抱石发现了山水草木浑然一体的精神内涵,发现了大地的律动,从而产生了他的“龙飞蛇走”、一气呵成的“抱石皴法”;陆俨少发现了自然界的装饰性、符号性,从而产生他的“笔法有法”、“笔笔生法”的行云、流水;赵无极、刘国松发现了自然界的抽象因素而产生了他们的偶发性创作和水托、纸印等艺术形式……。
当然,艺术的“发现”,绝不是生活中发现了别人丢失的钱包,也不是在异国他乡偶遇故人,如此的发现是偶然造成的。而艺术的发现如同禅宗中的顿悟,它需要苦苦的修行,需要千百次的碰壁,需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需要心诚,需要善良,需要奉献,需要热爱生活。故作大师状,故作多情状,故作深沉状,故作唯美状等造作之举,都应该唾弃,让我们学习前辈艺术家的精神,练就自己的眼睛,到无尽的大自然中,在美好的人类生活中去发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