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过程划分为三阶段,其顺序是经济型、审美型、教徒型。
具体解释为:经济上的期望;美学上的造诣;宗教式的觉悟。
大多数收藏者的初衷,若无家学渊源的话,多为经济投资与增值的考虑。先是视古物有若股票债券一般,以为今日花一点小钱,他日便能贫儿暴富发迹起来。仅限于此心态,那就要看赵公元帅是否格外看顾于你了。否则,你的收藏不仅不能增值且又不能保值,死守着一堆破坛子、破罐子、几张烂纸片,痛苦便油然而生矣。倘若日积月累,潜心相求,藏品日渐丰富起来,辄萌发了深探究竟的愿望,所谓致知在格物。于是又一种日积月累,乃至于愈积而愈厚、愈加地精识敏求,结果是从经济目的转向了审美情趣。对于古物的认识愈加深切了、也就爱之愈迫切,如此这般,即令经济上不能发达,却也从审美情趣中获取满足。那时,终于苦苦等到了藏品增值,有如股票牛市一般身价百倍,却一改牟利之初衷,虽可获暴利而死活也不愿出让了。此情此景,老夫是有真切体会的,非但不肯出让,甚至还不能满足,总想着多多益善。在别处见着好东西立马浑身血涌不能自持,贪婪之情溢于言表,可谓是进入审美期的典型症状。这一阶段所持续的时期最长,在有些人是能相伴终生的。也有些人,于朦朦胧胧中忽然开了天眼,大凡真正的好东西,都可以闭目去欣赏。而且随时随地、只须闭眼即可清晰端详,而无需物在眼前矣。有这般觉悟者大多上了年纪,不然的话,年纪轻见识少,即使闭上眼睛,除了憧憬之外茫然一片,无甚可供鉴赏,所以年轻人尽可去折腾。荀子云:“多闻曰博,少闻曰浅。多见曰闲,少见曰陋。”多闻多见则广博,但只能去博古而无以去博未来,盖因为古代时空虽然消失,却非空白之存在,就看你有无归返之缘分。所谓“未来”尚未来临,故而是真正的空白。好古者去博“古”,也是很无奈的,因为人寿不如物寿,博古之人终将做古,于是乎无可奈何地臻于至境,怏怏不乐地大彻大悟。一旦觉悟遂修成正果,万物皆可圆融,又岂能斤斤计较于得之乎、失之乎,天地万物一切皆不能私有于我,那里还在乎几件古物。统统拿出来捐赠,让社会百姓所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