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黄收藏早已蔚然成风,自明清开始,田黄石的价值即与金玉相埒。当时就有“一两田黄一两金”的说法,质地上乘、材积稍大的田黄,往往要“易金数倍”,真可谓“黄金易得,田黄难求”。
田黄辨伪要诀
易与田黄类混淆的石材,多为掘性高山(鲎箕田)、掘性坑头、鹿目、掘性碓下黄、碓下黄、蛇匏、水黄冻、溪蛋、牛蛋黄、连江黄以及荔枝萃、鸡母窝等。
一、田黄与其他掘石的区别
1、掘性高山石与田石。掘性高山石有的极似田石,但质多松软,而温不及田,缺乏宝气,“润”不如田,亮度差,腻更逊于田,整日手渍浸摩也达不到田石油光欲滴的效果,且石材须经常泡油保养,只要一段时间不上油,即粗涩变态,失去光润。掘性高山虽有萝卜纹,若桔囊纹或老萝卜皮下的纤维纹,比田黄或白田的纹要略粗而且更显露。掘性高山凝度不够,比重稍轻,比田黄要差得多。掘性高山石外表一层黄色似田黄,但不如田黄的颜色稳定,灯下照射,内则泛白。掘性高山亦多红格,但色略鲜,如血缕,或如白海蜇皮中的红丝,既干又燥,与田黄迥异。掘性高山外层稍比原矿产凝润,其内心多与矿产本色差别不大。掘性高山质地松绵,通透逊于田黄。掘性高山的内心常含有较大的红色斑点,或霜红如粉质的石块。带皮的掘性高山,皮多显赭黄而且极为稀薄,皮质松散如土,干涩乏亮。
2、掘性坑头与坑头田。坑头坂所产的坑头田和掘性坑头,皆为块状独石,常见其外形棱角毕露,多无裹皮。掘性坑头外表酸化层薄,极似掘性高山,无皮,或无纹或带棉花团纹,质地比掘性高山略脆,亮度优于掘性高山。石色浅黄的,比掘性高山石更通透;色带灰黑的,质浑而硬,纹更粗。坑头田石酸化较透,肌理内外色质均似下坂田黄,色黄且略偏褐,有萝卜纹,细匀极近田黄,然罗列略显齐直且较显现,有的纹路略粗如粽粒未化将化。少数有皮的,皮显黄色,稀而且薄。这种石材质较脆,碎裂格多,格线比较挺直。石质温细近田,润亮与田黄无异,惟腻尚不如上、中坂田,与下坂部分田石不相上下。其价值与三坂普通田石等同,人们习惯地称为“坑头田”。山石气重,多粗劣含有砂砾,如鹿目。整块石中往往仅能取一小部分质地较成熟的,成材且色质又好的坑头田,确难求得。其质地优于掘性山石,但大部分仍带有掘性山石的特征。
3、鹿目。鹿目的皮与外表肌层能通透,色泽似田黄,比重大,其肌理若为黄色而透明的,多少会带有蟹灰色调,无萝卜纹,只有少数带有层纹。如果皮下带霜红粉状色晕,山石气又重,多含硬砂的(人称“鸽眼砂”),质坚硬。鹿目中有色浓黄如桐油地田石的,堪为上品,俗称“鹿目田”。鹿目上斤的不少,常裹黄皮,皮或薄或厚,但以薄者居多。皮质凝细,多带纵横交错之大格,又称“鹿目格”,其材积偏小。鹿目材积较大的,质皆浑浊,格少,甚至无格,易于辨认。
4、碓下田的掘性碓下黄。碓下坂中偶尔能采得带微青色黄皮、肌理接近田黄的石材,外层肌质色浓,黄而红褐,似部分下坂的田黄色,至其内心则逐渐趋淡,有较明显而细密的萝卜纹,纹路稍直,外表肌层中常渗杂白色虱卵状渣点,干裂较多,也常有红格,质灵透如上坂田,温润细腻接近于下坂田,仅稍感松涩。另有一种碓下所掘的通透如下坂田黄,通灵度略逊于前者,无皮或有稀薄小块皮,质细嫩,无法寻见萝卜纹,颜色与下坂田黄无异,裂格少,石的温润度比下坂田要差些,外层肌质中也偶有星散小白点如虱卵。这两种石材,特征与价值均接近下坂田黄,通称为“碓下田”。
碓下坂中有肌理不甚透明的石材,质硬而涩,无萝卜纹,亦少有裂格,无皮,质色似连江黄或糖果黄田,多含虱卵状白泡点,比重比前两者大,虽属掘性,但无温润之感,属“掘性碓下黄”。此石系碓下黄石,为本地段所产之石。而“碓下田”是来自上游的石材,性如搁溜田(注:搁溜田是指上游随溪流翻滚而下的田石。)而不被曝晒,与碓下黄石性迥异,两者应有所区别。
5、蛇匏。蛇匏也是掘性独石(注:掘性独石是指非矿洞所产的,是从砂土中挖掘出来的单独存在的零星石块。),质稍近掘性杜陵,亦有似田黄的,但比田黄质地相差甚远。此石带红、黄颜色的不常见,属稀品。多见的是肌理呈灰白色石块,乍看极似白田,然欠温润,又无灵性,也无红格,通灵度差,筋纹粗显,且纹中多混有灰色杂点。其色质多浑浊,石材少裂,比重大,山石气(注:是指石性偏于粗顽坚硬,浑杂不透,缺乏灵气的石材。)特别重,质地硬绵,刀感不畅,“温、润、细、腻、凝、结”都远不及白田。
6、牛蛋黄。牛蛋黄产于高山对面的祺山南麓的小溪涧,质粗顽,皮坚硬,不通灵,无萝卜纹,比重大,易于辨认。
7 、溪蛋。溪蛋外观略似田,无皮,稍往内即呈粉白,无萝卜纹,灵度差,仅有微弱透明感,无红格,其质地属芙蓉石性,与田黄迥异。
二、伪造田黄的分辨
田黄石问世以来,就有人采取各种手段假冒伪制,对于那些不熟悉田黄石、鉴识经验不足的人,很容易上当受骗。
最常见的是利用寿山石中一般品种,色近田黄,似有萝卜纹的石材,将其整成卵石状,并用硬器点凿或置于硬砂中翻滚,然后再沾上土或色,或再加蒸煮,其外表色形似无皮的田,这样就能或多或少遮掩肌理的破绽。乍看,酷似田石,细加观察,其外表密密麻麻凿痕新着,很不自然,而且,只要透过外表细察肌理便知其为何物。
田黄以外的其他掘性石,虽也带有一些田黄样,但远不及田黄石。常见其表面极浅的一层色似田黄,内则或白或红或杂,不失其本来面目。还有人工蒸煮或药浸、染色的假田,色不偏红即偏黄或偏焦,也总有烘染痕迹显现,与田黄的自然色泽相差甚远。而且,这些假田所选的石材,必须容易进色,即色浅淡、质松软的水坑或山坑石。而这种石往往比田黄通透得多,即使用黄色的石材,也多比田黄透明。因此这种假田,仅仅是外观色浓,内里却反而空荡,令人生疑。
另外,常见的还有假造石皮,或用颜料涂染,或用胶水调石粉涂抹其表,诸如假的黄皮、白皮、也有黑皮,磨亮后就像紧裹着石皮的田黄。造假者常常还故意露出部分质好、色佳,又好像有纹的肌理。然而,这种假石皮松且脆,颗粒粗大,浑浊不透,干结如疤,难以受刀,遇刀即脱。还有更高明的手段,先使原石改变成类似田黄,又巧妙地使表层肌质变换成像田黄各色裹皮。有白皮、有黄皮、有黑皮,也有黑黄相间的等等。但这些石皮颜色细看总不自然,往往白的灰白,黄的或显焦黄,或显鲜黄,或显柠檬黄,黑的显得太黑。其皮层往往浅薄如纸,有高温烘烤痕迹,甚至常有干裂,而且不会润亮。皮层与内质没有过渡,皮色往往过于透明,皮质或过于细柔,或过于干脆,分明多为高山一类的肌质。
另夕陋有用掘性高山或掘性山石作原坯,在某些部位粘上或镶嵌一小片或数片真田黄石,骗人耳目。
总之,把握住田黄的各种特征,再摸清与它相似的石材区别所在,从色、纹、质、形诸要素着眼,并以此为主要依据,经常实践总结,积累经验,得出规律性的东西,就会逐步获得鉴别门径。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