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07年,中国人民的理财意识的觉醒度是前所未有的,继股市、楼市持续飙升后,艺术品投资也迅速进入资本的视野,加之海外资本对中国艺术的追捧,使中国艺术市场进入了一个史无前例的高潮年,最高成交纪录不断被刷新,频传的高价不断敲打着人们敏锐的神经。由此,中国当代艺术品的最高价格标度也由去年年初的1000万人民币,陡升到年底的近1000万美元。
在我们为市场的繁荣兴奋之时,“市场泡沫论”又浮出水面,给我们平添了些许忧虑。当我们追问市场繁荣是健康发展还是虚火过高之时,时间已经滑进了2008年。奥运之年,势必会吸引更多的国际目光。同时,艺术界的综合大展如上海双年展、广州三年展等国内知名的双(三)年展也都聚在了今年。奥运之年,艺术繁盛,艺术家在2008年将有何举动?他们的作品价格会不会上涨?谁会成为艺术市场的新兴热点?艺术市场将走向何方?奥运会能不能给艺术市场再添一把火?势必是投资人最为关心的话题。本专题将直接对话艺术家、画廊负责人、拍卖行负责人、收藏家、策展人、美术馆馆长等众多业内代表,看看他们眼中的2008。
……
观察:2008,理性之变
刚刚进入新年,有关艺术市场的话题重新成为了某种的热门,尤其是对其后市如何发展的热议。很多迹象已经表明时人对于艺术市场的关心已达致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而在另一方面则反映出社会各界对此的不同意见与迥异评价。
艺术市场的迅速发展已是既成的事实,艺术品价格的暴涨也是人们不断的经历,而在人民币升值与通货膨胀双管齐下所催生出的“07全民理财意识大爆发”之下,艺术市场亦从原先的收藏性市场正急速地向投资性市场转型。市场属性的转变所带来的变化将会是深刻的,一些专家已经将艺术品与房地产、股票证券并列为“投资性的产品”,而投资艺术品或可视之为某种优化资产配置的方式。当资本开始分享“艺术市场高速发展所带来的成果”之时,艺术市场与经济总体尤其是投资市场间的关联性也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英国《Financial Times》的相关数据支持了这一观点:“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艺术市场与股票市场的关系度指数只有0.1,而截至到2007年7月的过去5年内,这个指数已经上升到了0.48。”或许今后的艺术市场,在为行情持续攀升而欢欣鼓舞的同时,也将不得不对金融投资市场的风吹草动而忐忑不安。
“次案”危机,如果搁在过去或许完全不是艺术市场人士应该关心或面对的问题。因为,过去的艺术品市场,是一个相对封闭的高端市场,大多数的参与者都是拿闲钱来投入其中,这一特性长期以来有效维持着艺术品市场相对的稳定性。然而,当2007年始自美国“次案”风波持续发展,甚至在2008年有可能生成为“金融危机”,“风险压力”与“投资压力”的增加,会让所有的投资行为变得更加谨慎小心。事实是当“次案”所引发的大量对冲基金与金融机构受损既成事实之后,当纽约华尔街和伦敦金融城精英们的钱包在2007年尾急剧“缩水”之后,艺术市场中“一掷千金”的现象随即变得稀见起来了。
……
艺术品是投资还是消费?——艺术投资三人谈
时间:2008年1月17日
地点:《艺术财经》会议室
人物:张平(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于天宏()
赵力(资深艺术市场分析专家)
随着艺术市场的火爆,艺术与财经这两个先前互不搭接的领域,也发生了交集。经济学的原理、规则是否也适用于艺术市场?艺术品投资与消费市场在艺术市场中各自扮演着什么角色?稳健的艺术市场又该如何构建?本刊力邀财经界、艺术界的知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铿锵三人行”。
艺术品消费与投资共同搭建艺术品市场
赵力:张平,据我所知,你也收藏一些艺术品,对艺术品收藏与投资很有发言权。这次你到上海的画廊区,看到了一些新的变化。这种变化与你从前出入拍卖行有什么不同?
张平:从我个人的经历来看,首先我对油画的认识是从消费的层次开始的。我从2001年开始介入这个行当,当时买油画就是为了装饰新房子,并没有考虑到以后要升值。随着对油画介入的加深,我感觉北京的油画市场,越来越像高端投资市场。但是我个人觉得一个市场如果仅有投资市场的话,这个市场是没有基础的。但是,这次我到上海泰康路,看到了一种新的现象。我认为泰康路上有非常好的草根性的艺术画廊,它们形成了一套由咖啡、家居、中国古典雕刻、服装设计、绘画构成的艺术消费区。这里的很多油画作品的价格恰恰是所谓的中产阶级可以消费得起的东西,并且也都和生活密不可分。原来我经常去莫干山、钢厂等相对高端的艺术区,这是我第一次深刻感受到泰康路这样的小型画廊区的氛围。所以,我对这个地方的感触特别深。游客来这里的目的是找适合居住的装饰品,这里油画大概都在他们的消费能力内,价格从四千到两万不等,我认为这是油画价格的基础。
我认为,如果价格差不多是一个月或者三个月的工资,这个属于能够消费的。如果买这个东西,需要花费超过半年或者一年的收入,应该就视为投资型了。
赵力:这个时候,价格和喜好,哪个更重要?
张平:消费型的核心一定是喜欢。投资性未必是喜欢,而是专业性、有回报。消费型艺术品肯定是以我的乐趣和我可承受的范围为基础,而投资型艺术品并非能愉悦我的审美,而是它能使我有投资回报,他们的差异性很大。
尽管说中国人的理财意识有了很大发展,但我更希望看到艺术品有一个非常好的大众消费市场。只有有了这样一个坚实的基础性市场,我觉得艺术的价格梯度和艺术家的存活梯度才能凸显出来。目前,每年中国的艺术院校都会出来很多搞艺术的人,而市场上的当红艺术家还是那么几个,其余的艺术家怎么存活?消费市场能为这些人提供存活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些人存活的基础,我觉得在中国艺术发展的根就没了。当前,中国艺术受海外艺术市场的影响很大,我认为缺乏国内艺术品消费市场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于天宏:现在如果市场分化成收藏市场、投资市场和消费市场,这种分化对未来市场会有哪些大的影响?
张平:我现在还说不清楚这个发展趋势是什么。我认为消费市场是以一个植根于中国社会市场或者中国艺术能够成熟的一个根本。但是,如果没有投资市场的拉动,消费市场的热浪也不会来的这么快。现在人们对艺术品有两种预期,从中央电视台的《鉴宝》等节目就能看出这投资和消费市场的融合性特别强。很多人都喜欢瓶瓶罐罐,除了把它们放家里摆设,也都希望它能有收藏和投资价值。在投资市场来讲,很多大的画廊、拍卖行里面的作品,画幅越来越大,根本不适合在家里。这种大幅作品的趣向明显,都是投资,而非消费。但也有些拍卖行如北京诚轩,他们征集的作品倾向于家庭,画幅都可以被家庭装饰接受。所以在有一个消费真实需求的时候,需要有一个真正的对市场的拉动和区分。这两种的融合确实是加速唤起消费品市场的很重要的特征。如果仅仅是一个慢速演进的消费市场,还显现不出来它增长速度。目前,中国已经隐含了对艺术的一些热爱,但同时,如果有一个投资理财的牵动的话,这个市场发展的会更快。
艺术市场真正繁荣发展,不仅仅是艺术品投资,而是艺术品消费。一定是这两类市场在起作用,如果没有一个艺术品消费市场,没有这么一个草根市场,那整个艺术市场是非常脆弱的。
赵力:你的判断跟我对近两年市场的判断差不多。只有推动你刚才提到的那个草根市场的发展,才能根本上推动一个高价市场的出现。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