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两种异质绘画的交流
中国美术与外来文化大规模的接触、碰撞、交流主要有两次:
一次是魏晋以来与佛教美术的交流。这是中外美术第一次大规模的持久的交流,也是第—次较为成功的交流。由于佛教文化的传人,佛画成为一种最形象、最通俗、最易于被中国各界民众所理解的形式,这使佛教很快风靡了全国,所以佛画在当时是极受重视的,也是极有市场的。中国的画家包括士大夫们顺应了这一历史潮流,纷纷坳口入到画佛画的行列中去,在积极地宣传和普及佛教教义的同时,也大大开阔了自己的眼界和想像力,不仅合理地吸收了佛画的造型规律、构图方法、着色、晕染等技法,大大拓展和丰富了传统绘画的表现题材和技法,而且绘画思想、观念、题材、理论等诸方面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过唐宋数代艺术家的不懈探索和钻研,终于将这种夹杂着浓郁的西觚情和异国情调的佛画逐渐融会在中华民族传统绘画形式中,使传统工笔人物画的面貌焕然—新,并出现了—个仓炸的繁荣期。
另一次是明清以来与西方美术的交流。当时,一些西方传教士带着基督教圣像绘画从海路直接到中国,这种如镜中取影般逼真的油彩绘画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绘画,是一种中国画家从未见过的发展得相当完善的绘画系统,不仅观察角度和方法不同,工具材料不同,效果也迥然不同,又一次震撼了相对封闭、平静的中国画坛。特别是在肖像画领域,这种画风正好符合客户要求真、要求像的愿望,于是在肖像画家中出现了不少模仿者。比较成功的有以曾鲸为代的“波臣派”,他们的画“不先墨骨,纯以渲染皴擦而成”,在当时应该说是一种很新颖的画。另外,有些传教士本身就是技艺高超的画家,并在皇宫里做首席画师,专为皇族画像,如清代的郎世宁等。有趣的是这些洋画家也不是铁板一块,在中国文化传统的氛围里也深受感染和熏陶,逐渐学会了使用中国传统绘画工具和材料,并按照皇族的审美要求创造出一种类似平光照片的绘画样式,中国也有不少画家跟着学,但学得很肤浅,这类画风只局限在宫廷里,影响范围很小。但他们的绘画实践活动表明西方绘画还是敲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开始在宫廷绘画范围内悄悄站稳了脚跟,然后便慢慢地渗透到了“固若金汤”的传统绘画中来。
来源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