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宋文治山水画创作特点
宋文治作画寓激情于平和之中,很有特点。不管画面多么复杂,他都画得清清爽爽,干净利落,丝毫没有浮躁之感。他喜欢追逐创作时的自由,不受既定格式的约束,而凭着自己丰富的创作经验,任意而又合理地组织画面。他作画时注意把握大局,落墨则笔随心运,即兴挥写。画将至半,再根据笔墨落纸后的效果,即疏密、浓淡、枯润的变化,因势利导,进行补充。
宋文治作画喜欢用生宣纸,偶尔也用过皮纸和纤维组织较密的旧毛边纸。一般选用安徽泾县生产的“净皮”或者“特净” (特种净皮)。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他率先用日本生产的“镜片”来创制没骨泼彩山水画。后来也常用其画水墨及设色山水。近年来国内生产的“镜片”纸面略显燥涩,质地较松,虽不如日本“镜片”洁白,但笔墨反应较活泼,宋文治也多有选用。宋文治作画最讲究的是用墨,他一般不用陈墨和宿墨(砚台里久放的墨和隔夜的墨)。他喜欢墨色清新活泼,因此作画时总是用清水研墨,现研现用。即使画大画用一点墨汁,也要用墨锭再磨一磨。
画家要完美地表达胸中的意象,必须对笔的性能把握得当。宋文治习惯用硬毫笔作画,如“狼毫”、“山马”等等。他用山马笔时,常常先蘸淡墨侧锋皴擦山体,再按山石结构的安排,用较浓的墨趁湿在淡墨皴过的痕迹上整理出主要结构及轮廓线条。这样以浓墨破淡墨,浓淡相互映衬,层次丰富,主次分明。淡墨皴的地方疏松散漫,浓墨勾的地方劲健爽利,醒目有神,既显层次变化,又见韵味生动。羊毫笔较软,含水量大,宋文治一般在敷色晕染和画没骨泼彩山水时用。题款则用软硬适中的兼毫笔。
宋先生早年深入学习传统,掌握了娴熟的笔墨技巧,在创作过程中,注意运用笔墨的种种变化,行笔节律平稳,但方圆、提按、顿挫、逆转变幻莫测。下笔往往连勾带皴,中锋、侧锋交替使用。他善于针对不同的表现对象,调动相应的笔墨技巧,最后综合成气韵生动、水墨淋漓的完整画面。有的作品不借色彩,全凭水墨完成,也能灵动饱满,层次分明,获得极好的效果。
墨与色彩是山水画创作中的一对矛盾。色彩运用得好,能够使画面增姿添色,格外生动;运用不当,则淹没了墨的精神。宋文治在现代山水画的变革中对色彩作了深入研究,并借鉴水彩画的某些技巧,逐步摸索出一套独特的色彩使用方法。他用色很讲究清爽,务求体现画面的笔墨精神,增强韵味,即古人所说的“墨不碍色、色不碍墨”,“以色助墨光、以墨显色彩”。他的山水画用色可分为两种类型,即水墨设色山水和没骨泼彩山水。他创作水墨设色山水画一般将墨稿完成以后再敷色。在敷色的过程中,注意使墨与色相让相就,相互映衬,既保持了墨色清新活泼,又使画面丰富多彩,层次分明。宋文治的水墨设色山水充分吸收了传统敷色方法的精华,并在其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特色。他尽量运用不同颜料的长处而避开其短,使用最多的是花青、藤黄、赭石三种颜色,有时用酞青蓝加少许墨代替花青,有时也用石青、石绿等矿物颜料,用时往往用水调得较薄,淡淡地敷染,显得色彩明快活泼。偶尔也会在局部用一点重彩,目的是使原来较为平淡的画面气氛显得活跃。
宋文治敷色的过程较有规律,基本上遵守三遍用色的程序。第一遍先普遍地渲染,从大局出发,将需要染色的地方都渲染到位,取得画面的大效果。第二遍加强重点,将山脚、山坳、树荫、倒影等较暗的部位加深加厚,以体现出山川景物的空间感和体量感。第三遍提精神,以较重的色彩或墨在必要处以干笔点虱皴擦,加强用笔的层次,提神醒目,画即完成。
宋文治没骨泼彩山水画的创作方法正好与水墨设色相反,是先在画面上铺色彩,并且注意浓淡色差的变化。然后,依色彩落纸后的深浅明暗,整理出山石形态的纹理结构,再补上树木、房屋、船帆等作为画面的点缀。接着用同样的方法画远山、云雾,边画边整理,一次性完成画面。没骨泼彩画法以色彩为主,以色代墨,即使整理山石结构也大都用矿物颜料,这样色彩会显得鲜艳活泼。有时偶尔用一点墨,也完全是将墨作为黑色来使用,主要起加强画面力度的作用。(附图为宋文治所作《嘉陵帆影》)
来源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