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推: 开通会员 艺查网 美术百科
当前位置:美术网 > 美术网学术库 > 常识 > 摄影入门知识

浅谈新闻摄影的意境体现

  中国人发明意境这一概念已有一千二百多年。意境,在中国美学中是一个独特概念,也是炎黄子孙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它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艺宝库的一大贡献。对印度、日本、东南亚等近邻国家都产生深远的影响,并展开对意境的研究。在中国人类发展史上,从意境概念产生的那天起到今天已有无数个美学家和艺术理论家涉足这个领域,从不同的角度对意境进行了理解和诠释,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那么,到底什么是意境呢?它对新闻摄影产生什么样影响以及在新闻摄影表现中如何体现?这是新闻摄影美学研究的一个方面,也是本文要阐述的主题。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新闻摄影。

用拍摄照片的形式,以摄影画面的视觉形象,加以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报道新近发生的令党和政府关注、人民群众关心的重要事件,就叫做新闻摄影。

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新闻摄影的意境体现。

一、艺术意境与新闻摄影意境

在中国美学中,意境作为美学一个重要范畴。在审美实践中,对意境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艺术领域中,探讨意境的涵义,特点及构成,是意境理论能否科学化的要害问题。从历史上看,中国唐朝中期意境的基本内容与理论框架已经确立。概括的说:两大因素一个空间,即情与景的因素和审美想象空间。此后,可以说,对意境真正理解的是王国维,他认为意境是真实性的体现,即情真、景真。(清.王国维:《人间词话》)如此看来,意境首先要求的是情感真实、景物真实。这即符合新闻摄影的表现方式,又体现了新闻摄影意境表现的现实存在。对表现真实性的情与景而展开审美想象的空间,是体现新闻摄影审美意识的主要方面。然而,在新闻摄影领域,对新闻摄影意境的研究,虽有涉及但都不深不透。实际上存在的原因首先是熟悉上的偏颇,其次存在着对意境理解的不透,所以才谈得不够深入与全面,不够理直气壮。

(一)意境美

对意境的理解光是情真景真是不够的,对意境的理解,只有锲而不舍的探讨,才能对中国这个独有的概念博大精深的内涵有所窥探。情真景真只是意境的一个真实特征,而情景交融是意境的形象特征;虚实相生是意境的结构特征;韵味无穷是意境的审美特征。因而这几大特征构成意境的总体特征,也是意境美的体现特征。

真实特征。王国维认为:“大家之作,其言情也沁人肺腑,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王国维:《人间词话》)这是王国维对意境深刻的理解。他认为情感的真实是意境的本质也是目的,对情感的描写要“沁人肺腑”;对景真实的描写要“豁人耳目”。这些都必须具有 “见者真、知者深”的真实感,一点假都不能掺和。这样才能创造出真实感人的意境效果。情与景,也是内容与形式的体现。景真也是艺术表现的本质特征,它载荷了本质与现象、目的与手段的全部信息。情真景真,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它体现着意境美的真实性特征。

情景交融形象特征。中国唐代诗人王维在他的《青溪》中写到:“言入黄花川,第逐表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清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王维这首诗自然、清淡、素雅,写景舒情,景真情更真。诗人笔下的青溪是喧闹沉郁的统一、活泼与安详的揉合、幽深与素静的融合所形成独特的审美意境。整个的描写形成了一幅动与静,生动形象的图画,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意境。

在意境的表现中情景交融几乎成了意境的代名词,景中藏情、情中见景,这种形象的创造方式,正是意境美的情景交融形象特征的呈现。

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虚与实,也是一种变化,也可认为是一种主次排序结构,是艺术表现体现着意境的情与景虚实变化的结构关系。从意境本身来看,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因素,一个是实,实即是主;另一个是虚,即是次。相生是一种变化的辩证关系。虚实相生,即是相互依存关系。从表象上看,体现的是一种审美效果。从思维上看,它蕴含着由人的思维产生的联想与想象的审美意识。

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韵味无穷,即情韵与联想;韵味蕴含了无尽美的因素和效果,它含有:情、理、意、韵、趣、味等因素。无穷是由情韵与联想所产生无限的联想。中国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静夜思》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千年佳句,使人浮想联翩,打动了多少思乡游子的心。这种挚朴情真的感情,秀丽瑰特的想象,达到了韵味无穷的审美效果。因此,这就决定了韵味的组成是由:物景与情感、意味与风格、体势与语言等多种因素组成。这种组成是属于整个意境的表现体系,而在意境的具体表现运用中则需要更加突出与集中。

显然,构成意境表现的因素是多种的,对意境的概念与定义的准确把握,确实产生了一定的难度。因而所有对意境的定义都基本上说明了意境的本质特性,只是涵盖的面有所不同而已。因此,通过上述我们也可对艺术意境作适当的界说:意境是对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高度统一,能诱发和开拓出丰富想象的审美空间所构成的艺术形象整体。总之,它是人类创造的艺术表现形式的一种基本形态。

(二)新闻摄影意境

新闻摄影是以视觉形象表现的形式来载荷信息的,是对现实存在的视觉映现,因而具有审美的视觉形象表现性。王国维认为:“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区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必邻于理想故也。”这就是说,意境不管是创造的还是写实其根本是来自于客观事物,都是人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对两者的区分是很难的。王国维又认为自然事物之间的关系是:“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进一步的阐述了写实家也是理想家,“然其写之于文学中也,也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阐述他们之间存在着辩证的关系, “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这就阐明了任何意境的创造,都必须遵照自然真实性的法则。而遵守真实性的原则是新闻摄影的本质特征。

因此,新闻摄影意境是从真实的写实映现中蕴含了人类对理想的追求,这蕴含的审美理想范畴是范广的,它包含了人类对真、善、美追求整体的思维意识。因而意境在新闻摄影中应当属于一种高级的审美效果体现形态。这种意境形态的呈现,能使大众即快速体验到新闻摄影作品的审美愉悦,又解读到了人类对理想的追求,其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意境在新闻摄影体现的另一个显著突出的特征,就是含有重要内涵而又高度概括的标题与说明,它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它对大众解读新闻摄影作品蕴含着的信息,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这种作用是直接的、快速的、深层的、理解的。因此,把意境纳入新闻摄影形式的表现体系,是对新闻摄影审美表现形式的丰富与扩展,使新闻摄影具有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表现形态。可以说,在新闻摄影表现中新闻摄影意境之美,是体现人类审美追求的整体之美。这将对新闻摄影佳作的产生走向世界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新闻摄影意境,是新闻摄影者在新闻摄影拍摄时对自然情感的体验所产生的真实情感相融合而产生的表现形态。王国维对真实的情感描述是借用了尼采的话:“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因此,“故能写真景物、真喜怒哀乐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可见王国维把意境归为对真实情感呈现的范畴,这是对意境实质的阐述。因而新闻摄影意境就具有了真实性的新奇异性、情景交融的形象特征、虚实相生结构特征、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

对新闻摄影意境的体现,可以通过一幅作品来体验一下意境表现的魅力。《皇家的玩笑》这幅作品是美国唐.赖普卡拍摄。尽管他不懂东方意境的涵义,但我们用意境的理念来审阅作品时,却发现在他的作品里却体现了意境的特征,这也许是东西方在艺术表现上的共性吧。这幅作品是在1983年9月,美国总统里根访问英国时拍摄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欢迎的场面。摄影者没有按着一般的传统规律拍摄,而是寻求新的视觉角度。当女王伊丽莎白表情严厉、庄重的在致欢迎词时,而美国总统里根却在开玩笑,这一瞬间时刻被唐.赖普卡拍到。从而创造出了一种情景交融,意与境浑,虚与实、情感对比的生动画面,表现出新闻摄影意境之美:真、景、情、人融为一体,达到了新闻摄影的新视觉,体现了新闻摄影意境的真实与新奇性。至于在图片中所蕴含意义,可能不同的人理解会产生不同的联想结果,这也是艺术表现的魅力所在。

在中国新闻摄影作品意境的体现中,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传统文化作品意境的启发和影响。非凡是新闻摄影者,从孩提时代就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及艺术的熏陶,更是从唐诗宋词的美丽意境中得到的熏陶和感染,这对新闻摄影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许多新闻摄影所体现的标题,直接借用古代诗词、成语的美丽词句,来突出其新闻摄影作品的节奏美和意蕴美。增强其吸引力和艺术感染力。显然,中国大众的接受心里也具有中国传统艺术熏陶的审美心里特征,这些都和新闻摄影者具有同样的审美经验,从而形成了同步的审美信息沟通效应。因此,意境具有这种等同的审美特点。意境的民族性、文化的融合性,反映在新闻摄影者的意境体现上,往往是自觉的溢出。然而,要体现出大众求新求异审美心理需求的新闻摄影图片,还需要立意新、角度新、视觉新等因素。

新闻摄影意境美,更能体现出深层的“心灵之美”,情深景真,境界开阔,富有深意。从另一方面来看,新闻摄影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也为新闻摄影意境的呈现提供了客观条件。诗词入题也是新闻摄影意境产生的艺术条件。新闻摄影意境的表现已成为新闻摄影审美实践中的一个现实存在、一种审美追求。因此,在新闻摄影美学理论中,对意境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是蕴含新闻摄影审美效果的重要方面。

(三)艺术意境与新闻摄影意境的关联与区别

新闻摄影意境是新闻摄影审美体现的一种形态。而艺术意境是对与新闻摄影意境产生直接的启发和影响作用。它们不仅存在着内在的关联,而且还存在着相似性:都具有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等特征。但是,艺术意境与新闻摄影意境是不等同的。它们的不同之处是:具有不同的表现方法,具有不同的要求,遵循着不同的形式法则。因此,就决定了它们在创造手法和表现方式上的某些不同。

在意境的营造上,二者存在着明显的差别。艺术意境的营造,是艺术家通过审美实践所产生的审美经验积累的基础上,通过审美联想、审美想象后运用比兴、夸张等艺术手段,经过艺术的再创造,所营造出的一种艺术境界。而新闻摄影意境,则是新闻摄影者对现实拍摄对象,通过运用光与色、影与调等摄影手段所创造的一种视觉形象的表现形态。

应当说,艺术意境主要体现在以中国诗画艺术为代表的艺术作品中。在中国画类别中,写意画是最具意境的表现形式。它以形写神,抒发画者情感,注重物象的神态描述。表现手法概括、夸张、简捷意蕴,意境高阔深远、韵味无穷。是最具有中国画艺术和民族特色的绘画。也是世界上独有的绘画艺术。如清.郑板桥。人称“扬州八怪”之一,是扬州画派突出的画家,善画石、竹、兰等。并借助绘画抒发自身的理念。他的《竹石图》是体现意境的佳作。

新闻摄影创造意境是一种真实的视觉形象审美效果。然而,从新闻摄影角度来看,体现内容信息固然是主要的表现方式,但是,忽略了形式的表现这一摄影的基础特征,是不能全面的表现内容,过分的强调形式,往往会产生形式与内容脱离。而在新闻摄影意境的表现中,需要的是一种度的均衡。因此,要彻底的摆脱新闻摄影表现的极化困绕,这就要需要达到新闻摄影表现诸因素的统一,更不能忽略图片与标题说明的均衡。如摄影家罗小韵从她的作品里体现了统一、均衡的观感。其作品不但蕴含着时代感,又具有中国传统艺术表现意境的之美。代表作品《天安门广场人们悼念周总理》达到了整体因素的均衡与统一,体现了真实与情景交融的形象特征。而且情感丰富、内涵深刻、扣人心弦,能引发出受众的无限联想,体现了内在与外在统一的意境审美效果。她确实是一位了不起的摄影家,这与她的文化底蕴有直接的关系。因此,也可说,新闻摄影的意境表现的度,就是取得新闻摄影表现诸因素的均衡与统一。

从艺术意境与新闻摄影意境关联性来看,意境内涵的属性是相似的;从各自的表现方法来看是不同的。因而熟悉到了关联与不同,那么新闻摄影就要吸收与融合艺术意境有意义的东西,来充实和扩展自身的审美表现形态。

二、新闻摄影意境的分类

从中国美学史上众多的学者对意境的研究来看,由于角度的不同,对意境就存在着不同的分类。若从量的角度看,学者们曾提出过两分式、三分式和四分式。在这里我们仅对两分式来进行探讨,因为两分式是得到了大多数学者一致认同,所以两分式是讨论的重点。将意境分为整体意境与局部意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王国维);两组分式,(顾祖钊:《艺术至境论》)这两组分式也最适合新闻摄影意境的分类。因此,将新闻摄影意境分为整体意境与局部意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组方式,以此来分别阐述。

(一)整体意境与局部意境

从整体意境来看,也就是由作品的实境与虚境共同构成的不可分割的有机艺术整体。从新闻摄影来看,新闻摄影画面的整体意境是构成新闻摄影主题表现的重要形态,也是新闻摄影表现的主体特征。整体的统一性和完整性是体现新闻摄影内容的主要表现形式。然而,用辩证的方法来看,整体又是由局部组成。而局部意境要服从整体意境。因此,从局部意境开始到整体意境的形成,是新闻摄影表现的必经过程。因而整体意境的体现是受到局部意境的制约。

从局部意境来看,局部影像是组成新闻摄影画面的主要因素,是意境几大特征主要真对的形态;也是画面主体的表现对象。在新闻摄影的表现中,主体局部的选择与表现是关系到整体内容能否得到全面体现的主要方面。从突出主体的角度来看,典型化的局部刻画和其它局部向典型指向是形成摄影画面整体统一的要害环节。从新闻摄影画面形式表现的角度来看,画面形式表现的原则只能有一个主体,其它都是局部的陪体。否则,画面将无法形成视觉中心。因而局部意境的形态组合是体现整体意境的重要因素。

整体与局部意境的关系,它们是不可分割的关系,是依存的关系。如何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这也是新闻摄影者审美创造能力强与弱的体现。

(二)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第三则中说到,意境“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是由这而来的。王国维从情感在诗词中出现的方式来分类的,把意境分成两种。他所举的欧阳修《蝶恋花》中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和秦观《踏莎行》中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等词句,在他看来,诗人感情色彩外露,带有强烈的主观表现意识,并把景物拟成人的情感。景物像人一样两眼流泪,如同悲伤愁绪。

新闻摄影意境对“有我之境”的运用,并不等同诗词意境的“有我之境”。尽管新闻摄影是反映真实存在的事实,不能像诗词画意境那样,进行主观意造。但是,对新闻摄影事件的选择和采用画面形式的表现方式却是主观的。这种主观性是新闻摄影者对客观存在物在意识中的反映,是具有理性的、强烈的感情色彩和个性特征。理性的是对真实性的把握;感情色彩是对审美情感、伦理、道德的判定与赋予;个性特征是对采用形式表现和体现审美效果的选择。因此,新闻摄影意境的“有我之境”正是体现在理性、感情、个性的统一之中,而且主观意识比较突出,是属于新闻摄影意境中的“有我之境”。这实际上是显现在画面上的意境之美。

无我之境,王国维认为,“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在他眼里,诗人情感深藏而不露,表面是隐而不显的。

在新闻摄影意境中的“无我之境”,是情感内蕴的意境画面。也就是说,具有隐讳的意境,表面不显的画面效果。然而,“无我之境”并非无情,在自然的外壳里,蕴含着一种只有凭感觉才能体验到的情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人与景物化为一体,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在新闻摄影意境的表现中,对主观意识深藏不漏,对情感只能意会的“无我之境”表现形式,应当说是新闻摄影者的高明表现手法。即是对客观事实的忠实映现,又要让隐藏的作者情感在起作用。这种隐讳情感的表现方法,是新闻摄影意境中的“无我之境”。然而,在新闻摄影领域中有人极力反对主观性,主张客观性。这绝对化的客观性是不存在的,是违反客观规律的。新闻摄影的主观存在是对现实存在的一种反映,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当人拿起相机对准拍摄对象时,就是主观的作用,否则就不用拍摄了,道理就这么简单。可以说,无论对新闻摄影是多么的客观性把握,都是相对的,不可避免的带有主观性。假如一旦缺少主观判定性,就会失掉伦理性、道德性、人类追求未来的方向性。因此,对主、客观的把握是求得相对的均衡,假如失衡,偏向主观也会失掉真实性。

诚然,不论是“有我之境”或“无我之境”的表现方式,都是在一个原则下所展现的意境表现方式,这个原则就是新闻摄影的真实性。

三、新闻摄影意境的审美效果

在新闻摄影意境表现中,所产生的“所见者真”,“所知者深”的审美意境,是获得良好审美效果的必备条件。并和诗词艺术强调那种“沁人心脾’、“豁人耳目”的审美愉悦和审美效果有相似之处。新闻摄影在带给大众“沁人心脾”、“豁人耳目”审美愉悦的同时,也带给了大众内蕴持久、灵深远阔的审美效果。

(一)内蕴持久的审美效果

一幅充分体现意境的优秀新闻摄影作品,具有内蕴持久的审美效果。内蕴持久是指所内含艺术魅力是长久的,就像中国文学史上《唐诗》一样经过千年来,含蕴隽永,魅力持久。至今仍能给人们以很高的艺术享受。从新闻摄影的角度来看,在世界上产生重大影响的优秀新闻摄影作品,都具有意境的内蕴,其艺术魅力都内蕴持久。

新闻摄影作品意境所产生的内蕴持久的审美情感,是体现着新闻作品对读者具有长久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震撼力。首先体现的是新闻摄影意境的真实与新奇异征,再融合其它意境特征塑造典型事件、典型人物,达到画面表现形式的内容、形式、意境的统一,此时所产生意境马上具有一种强大的吸引力,深深地吸引住受众的视觉,唤醒和激发受众的真实情感,使该新闻摄影作品成为舆论的中心、关注的焦点。如闻名的摄影家吴印咸拍摄的《白求恩》作品,其中的事件、人物、意境形象性呈现在几代人心中扎下了根,至今当许多人谈起作品时,形象总在脑海中复现,仍然被其深深感染和震撼。这产生的内蕴持久的审美效果的魅力是什么呢?它就是由新闻摄影意境所内蕴的真实性情感所决定的。情真景真是新闻摄影意境产生艺术魅力的首要条件。《白求恩》之所以能感人,就在于它描写了真人真事,抒发了真实情感。作品中体现出白求恩大夫为中国人民抗日斗争而抢救伤员的场面所表现出的意境,对人们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新闻摄影意境内蕴持久的艺术魅力产生,不但需要真实性情感的呈现,还必须具有新奇性的特征,这也是新闻摄影表现的重要因素。一幅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对意境形态的体现,是真实性与新奇性的整体统一。新奇性的产生是来源于新闻摄影者对新闻事件的判定、选择与表现。不仅新闻事件自身具有一定的新奇性,在画面表现形式上也应体现出新奇性。而新闻摄影画面呈现出新奇的形象性、思想性、艺术性都能对受众产生新奇感。假如失去了新奇性,新闻摄影也就失去了大众的爱好性,也就无法产生新闻摄影的内蕴持久性。因而新闻摄影作品不但在画面表现上要对焦准确,用光考究,构图别致;而且对画面所载荷的新闻内容要叙事清楚,意义明确。所赋予内蕴持久的、新奇的意境效果,给受众留下思考和想象的空间,让受众去体悟,去联想。如《苦难的眼睛》是1948年冬至1949年春,是布列松的布列松访问中国时拍摄的。这张愁容满面的男孩子照片,是在南京市民买米的队伍中抓拍下来的,照片揭示了旧中国人民的悲惨和苦难。闻名的美国杂志摄影家协会主席B.格林曾说:“看上去,布列松的摄影好象是漫不经心随手拈来。但实际上他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人。” 这幅作品蕴含了极其丰富的内涵,其真实与新奇的视觉表现,使作品产生了内蕴持久的意境效果;使人在联想的空间里,思维随着图片的视觉感受而回到了那个时代。
(二)灵深远阔审美空间

灵深远阔是作为空灵的深远而又宽广空间来理解。新闻摄影意境表现的产生过程,是由人的意识所产生的丰富审美想象空间和审美意象所构成的。这种审美空间是双向的,它是在新闻摄影者及受众的思维意识中形成的广阔审美空间。对新闻摄影意境的审美空间应从三个层面来理解,即局部性、整体性、透明性。这三个方面构成了新闻摄影意境的灵深远阔审美空间。

新闻摄影意境审美空间的局部性,是指在深远而又宽广空间里存在着无数个局部的空间。由新闻摄影者选择最具有意境表现性的审美空间加以应用,并和受众的思维在这空间里相遇,形成沟通空间。对审美空间即空灵的直接理解就是在新闻摄影形式表现中留有空白,局部空白对画面的表现形式是极为重要的,在中国画里叫“计白当黑”,是利用空白让人产生想象与联想,来补充其空间。在新闻摄影画面里是用影调来调节的,这实际上是产生意境的一种方法,是一种结构形式,这种结构形式是由新闻摄影形式表现而开拓出来的。画面中空白所产生的引导力,是非常活跃的,它引导人的思维使其产生联想,通过想象,在头脑中创造出一种现实中不存在的影像,来补充空白处。在新闻摄影中留有一定空间,不仅符合人的视觉规律,还可以调节画面的疏密关系。在东方称为疏密得当;西方称为和谐。东西方的表现是不同的,西方是以油画方式全部覆盖画面来表现景物的每一个细节,不留空白。东方中国画法,讲究的是意境,留有空白,形成“计白当黑”艺术空白。这是中国特有艺术精神的表现,是存在于中国人心里的审美情感。由此开拓出灵深远阔的审美空间,能产生丰富的意境审美效果。所以在意境中以壮阔幽深的空间,来表现新闻摄影作品,能更加体现新闻摄影作品的审美深度感。

审美空间的整体性。是从整体上来考虑审美空间的。一方面体现在人的思维里对审美空间整体性的思维,是立体的、无边的“无极之境”(庄子语),而且存在着深度、高度、宽度。这个空间是新闻摄影者产生灵气的空间,灵气在这个空间里运动,是新闻摄影者在深远而又宽广的空间里产生着审美想象,即指对新闻摄影意境的审美想象是不受空间限制的。因而审美想象是更广阔的、拓展的空间,这也是人类的宇宙观的体现。因此,人类对宇宙观不是抗衡的而是用生命的体验去融解,去求得和谐共存而达到统一。从新闻摄影者思维意识中的整体空间来看,整体空间产生的灵感,需要在摄影画面的体现上,对画面整体观感的表现,需要从整体空间来考虑达到画面局部空间的疏密得当、和谐统一,是形式显现要害的方面,也是新闻摄影意境体现的载体。把新闻摄影者的灵感物化在新闻摄影作品里得以呈现,是蕴含了新闻摄影者审美理想、信念的追求,它是对真善美的总体呈现,也可说是心灵之美的体现。这表现在新闻摄影意境里便是灵深远阔。

空灵透明性是空灵深层的体现。刘熙载认为:“无一语及于事实,而言外无穷”,(刘熙载:《艺概·诗曲概》)表面空灵不是空旷无物的,而是包含了无穷的景物,无穷的意境,层层呈现,清澄透彻。形成了一种含蓄的透明。因而新闻摄影意境也需要的是一种含蓄美的体现,能清澄透彻的形成新闻摄影意境的艺术魅力。空灵透明性在新闻摄影意境的体现中,主要是指表现新闻事件与典型性的透明性。对拍摄事件与典型性的选择应透明清澄的理解透彻,要在全方位的空间里展开新闻调查。正像黑格尔认为典型是透明的,对典型性的表现是透明清澄的,只有这样才能体现真实性与新奇性,才能获得认同性;才能真正的把意境的特征显现在新闻摄影中,这也是意境空灵美的呈现。对于透明清澄性这一点要把握住,非凡是典型性就更需要透明清澄性,这是新闻摄影表现的重要的环节。假如把握的不好,就表现的不好,甚至失实。要清澄透彻的把握,才能全面性、实质性的表现。

诚然,意境。中国独有的这个古老而又神秘的艺术概念,为世界艺术表现领域,增添了一种极具审美价值的表现形态,体现了东方艺术表现的审美理念,对东西方审美理念的融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在新闻摄影中融入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意境表现形态,是国人研究的方向。

注:本站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或投稿者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请浏览者自行判断取舍,若有观点错误或侵权等信息请联系管理员删除,谢谢配合!转发请标注:美术网(meishu.com) ,多谢支持!本文网址:https://www.meishu.com/zsk/5/12/2019-09-17/8766.html

美术网相关文章 摄影入门知识最新 常识最新加入会员,免费发稿

陈了了
李小可
马海方
孙温
王元友
侯一民
徐悲鸿
廖静文
齐白石
吴冠中
历史上唐朝时的社会到底有多开放?
人民日报刊文:性教育不是洪水猛兽 应坦然面对
为了画“春宫图”,刘海粟敢跟孙传芳打擂台
这样浪漫的吻只需一次,人间爱情油画
画春宫图的高手,唐伯虎一生足够传奇!
一代帝王-宋太宗让画师现场画秘戏图
如何学术性地欣赏春宫画?
揭秘唐伯虎为什么画这么多“春宫图”?
你以为浮世绘里只有秘戏图?
因“春宫图”一炮而红,朱新建画的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