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关(生卒不详)初名东阳,字杲叔。安徽歙县人,居娄东。活动于明万历至崇祯年间,为职业篆刻家。万历四十二年(1614)于苏州得汉铜印“汪关”,遂更名。李流芳复为更字尹子,并以“宝印斋”颜其居。
周亮工《印人传》云:“以猛利参者何雪渔,至苏泗水而猛利尽矣;以和平参者汪尹子,至顾元方、邱令和而和平尽矣。”由此可见,平和、安详、典雅为汪关篆刻的主要特征。下面我们着重欣赏汪关的几方印例。
“徐 私印”白文印(图一)遵循了白文宗汉的原则,线条光洁平稳,布局典雅舒展。“徐”、“ ”、“私”三字均为左右结构,如果三字都按照工整的篆法去平均分割画面,就难免显得呆板。这里,汪关将右边的“徐”、“ ”二字采用了工稳平实的篆法,而将左上方的“私”字中的“禾”字旁拉宽,形成左大右小的巧构,与旁边“徐”字右大左小的布白形成对比。而三个左右结构的字又与全印中唯一的一个上下结构的字形成对比。全印采用光洁柔和的基调,一反以往篆刻家所追求的金石烂铜之味,仿佛字不是用刻刀刻出来的,而是用毛笔写上去的,富有立体感。
汪关治印多取完整光洁的风格。无论是仿汉之作,还是圆朱文作品,其篆法皆精致,章法皆工稳,且能于精密处见宽松、工稳处显灵动,是真正得文彭之神且能优化其形者。汪关善使冲刀,再以削刀剥去痕迹,得其净洁。他下刀准,运刀稳,起止干净,作品表现出工整精致、气象富贵的特点。
古朴的汪关印风在明代别树一帜,从偏僻逐渐衍为正宗。他的冲刀以细腻挺拔取胜,他的《宝印斋印式》被奉为印家不二法门。“春水船”朱文印(图二),在篆法上极尽小篆之能事,表现出婀娜多姿的风采。是印三字笔画皆不繁复,容易落入空荡,没有焦点。但作者把每个字的重心往上移,形成上紧下松的格局,这样每个字就飘逸起来。“春”、“水”、“船”三字作横向排列,“春”字、“船”字较为工稳,而“水”字灵动,形成寓工整于灵动的美。
在汪关的朱文印中,线与线的交叉往往留下一个接点,虽说略有“作家”习气,但对于缓解冲刀的猛利、增强线条的力度、体现运刀的准确等方面都是有益的,且与白文作品的风格相统一。
“王节之印”朱文印(图三),“王”、“之”、“印”三字笔画较少,在典型的汉印风格的排列中,与笔画较多的“节”字形成三疏一密的对比。凡是成功的作品,其印面给人的视觉效果往往要超出实际的印面;不成功的作品则完全相反。推究其中的道理,我们认为,当作品的气象和意蕴相统一时,“象外之象”或“无形之象”就具有扩充“有形之象”的作用了。
“消摇游”白文印(图四),得汉满白文之风采。在章法上,“消”、“摇”二字略宽,上下排列;“游”字稍窄,独占一行。该印采用了大量的“并笔”以造成苍莽与朦胧的气象。这种处理方法是指向艺术的,因为它更多考虑的不是印文的可识读性,而是在不太妨碍识读的前提下,通过笔画线条的增损和重组,来造成印面的虚实变化,增强视觉感受的趣味性。
汪关出身低微,后得徽州同乡程嘉燧、李流芳推崇得以名世,明末清初的“三吴”以及海上印人多效仿他。汪关是明人主动追求汉印印式的先行者。他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追摹汉印的开创性尝试。他的印以朴茂稳实为基调,倡导出一种追求醇厚、精凝、高古、浑朴的风气,极大地改变了当时的流行倾向。在篆刻史上,汪关无疑是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