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推: 开通会员 艺查网 美术百科
当前位置:美术网 > 美术网学术库 > 美术理论 > 篆刻基础知识

篆刻技法探索(二)

5.印章的磨制
篆刻系以刻名为主,其它印材如木、牙、角、竹等,有的不适于刻篆体字,故多以隶书或楷书刻之。刻石质印时,所购得的印章,它的印面,不一定就很平坦光洁,大多数因为制作印材的人,用机器切割,所以印面都很粗糙,需要重新加以磨制。

磨印面用的工具是砂纸,砂纸有粗的也有细的,适于磨印的大略可从一百号到两千号。通常我们只备两种,一种是三百二十号的,一种是八百号的。从前人刻印,都采用木工用的砂纸,现在大多采用油砂纸(或称水砂纸),因为后者耐用。

磨制印面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干磨,一种是湿磨。干磨时砂纸应置于平坦的桌面上或玻璃板上,印章才可以磨得平。如果桌面不平,可以将砂纸黏贴在一块平滑的木板上或塑料板上,一面黏粗的,一面黏细的,两面使用,非常方便。湿磨则是用大约五寸宽一尺长的小玻璃板,垫在砂纸下面,在砂纸上面加水,慢慢研磨,先粗后细,印面自然平整。这种方法,最好是用小凳一个,玻璃板放在小凳上,再将砂纸敷平,置于水管下,微微打开水龙头,使水涓涓而下,如此,一面磨石,一面可以用水将磨研时遗留在砂隙里的石粉冲掉,砂纸便格外犀利,磨起来省工省力,比干磨要快了不少。但干磨也有优点;第一是方便,随手取来即可应用,而且携带容易。最多是在磨板下衬垫一些纸张,以免石粉污溅。干磨下来的石粉,可以搜集起来,存在一个小盒子里,以备将来刻完印后,填粉修整之用。

磨印面不外乎“平”与“细”,欲求石面平细,则必需注意在磨的时候,用手把持的稳固与否,绝不可左右前后动摇,亦不可在前推或后带时力量过大,因为石有四面,应由一面开始,向前推磨(图一),推磨的次数,要看印面所需磨制的程度而定。如果此石大约需磨制二十次即可磨平,那么,第一面仅推磨五次,然后再推换第二面,仍用前法推磨五次,至第四面共计二十次为止,则四面均磨五次,四面受力一样,才不致于有偏斜。但无论如何,人手的力量不会非常匀均,总有力量不到之处,于是,在四面推磨之后,还要将石章用食中指与姆指相对撮紧,注意要靠近石章底部,不可撮得过高。撮紧后在砂纸上旋转研磨(图二),旋转的方向顺时针或反时针方向均可,要看个人的习惯而定。旋转研磨时,要先重后轻,至最后几乎不着什么力量,印章的底面才可以磨得平细。切不可一直用大力研磨,那样,不但损伤石材,并且永远不能平坦。

印面磨得平与不平,可以将石章放在玻璃板上,用指轻按印顶,轻轻摇幌,如果有左右前后摆动的现象,则是右面仍有不平处,需要再磨,如果已稳定而不动摇,则印面业已正坦,即可使用了。
学习篆刻的人,除去要自行磨光印面,便于刻制之外,并且还要知道“印身”如何磨光,因为印身是刻边款的地方,有的石章用久了,印身已有不少痕迹,妨碍了刻制边款的工作,所以必需磨平。因为印身在外观上来说,比印面还要重要,所以采用的工具要极细的,以前用接骨草(或称木贼草)、沙叶、漆砖,现在有两千号砂纸与零号砂纸,就更方便了。用两千号的砂纸黏于一寸宽四寸长三、四分厚的小木板上,然后蘸水在印身上徐徐旋转研磨(图三),至印身光平为止。磨印身需要的时间较多,不可操之过急。如果是印身上的痕迹过深,便用磨印面的方法来磨制一道,然后再拿两千号砂纸磨最后一次,即可光泽平坦了。印身磨平后,并无光泽,必需“起光”,起光便是上腊;先将石章加热,然后涂以白腊,待石章稍凉后,加布擦磨,即可光泽鉴人。现在起光,多用一种绿色的光腊叫做“氧化铔铬”,将氧化铔铬擦在一小方毛质料子或皮革上,然后将已磨平的印章,用力在上面磨擦(图四),便会光洁平亮,与打腊有相同的功效,但比加热等手续要方便,所以用这种方法起光的人愈来愈多了。
小启:上期彩印印石图,第二段之说明文字为第三段之说明,且将各种青田误印为各种芙蓉,特此更正。第二段自右为天兰冻两方、田黄六方、鸡血石四方。

6.执刀式
学书法的人,大都知道在学习书法之先,必需要懂得执笔的方法,才能事半功倍。学习篆刻亦要先知道执刀的方法,才能进一步地去刻印。古人讲执刀的方法多用“双钩法”与写字的方式相同,这道理当然是对的,但执刀的方式,不一定就是一种,历代篆刻家执刀的方式也各自不同,而他们的作品,则各有所长,兹就所知,将执刀分为三式:即掴刀式、推刀式与拽刀式。

(一)掴刀式:

用手掌紧握刀干,五指外里而向内用力,刀锋内斜,如握拳状,刻时自前方向怀内刻。这种叫做“全掴式”。另一种是“抵掴式”,以食、中、无名、小指四指握住刀干,大姆指与四指相对,抵住刀干,如此,握刀的力量更实更大,刻起印来,当然就更方便。这种执刀的方式,适于刻大印和气派滂薄的写意印,但不适宜刻制小印或精细的印。齐白石先生便是用此种方式刻印,祝乐山兄亦惯用此法。

(二)搜刀式:

这种执刀的方式与写字执笔的方式一样,有“双钩式”与“单钩式”两种,双钩式是以姆指食指中指三指相对,撮住刀干,以无名指抵着中指,小指抵着无名指,刻印时的方向与掴刀式相同,是目前方向内刻的。无名指在刻制时,可以紧贴印石边缘,使力量容易由大食中三指贯注于刀锋。而小指则可于每一笔划刻就后,将石粉扫于已刻的空隙间,这样,可以使印面上的字迹,黑白分明。这种方式适于刻制一寸左右大小的印章,因为指兴腕的力量,在这种执刀的方式下,可以得到高度的发挥,所以,古人便把双钩式的执刀法列为刻印执刀的不二法门了。“单钩式”与写字的单钩式是一样的,是双钩的变样,一般人都不采用。历代篆刻法采用双钩式执刀方式的人最多,皖浙两派便多用此法,近代印坛巨擘吴昌硕先生也是使用此种方法刻印的。

(三)推刀式:

这种执刀的方式是和现代拿硬笔(原子笔、钢笔等等)的方式相同,用大食中三指自刀干四周撮定刀干,自怀内的方向向前推出,这叫做直推式。如果是横推,就叫做平推式。这种执刀的方式,刻平直的笔划容易得到很好的效果,刻精细的印也可以,所以采用的人也很多,而且,自从硬笔流行以来,用这种方式刻印的人愈来愈多了。赵之谦制印便采用直推法,记得有一篇文章记载了王二南先生(王映霞的外祖父)看到赵之谦刻印,就是使用这种方式,可见古人早已用过这种方法,不是最近才如此的。据说黄牧甫制印是用平推法,我们可以从他的作品中,尤其是边款,可以看出他用刀的方式。

以上所述三种执刀方式,只是将执刀做了一个归纳,若干地方,尚有牵强之处,但古人谈执刀,又太简单,使学者只知其一,不能融会贯通,所以才不惴浅鄙,列举各法,俾便初习之人,有所领会。即以掴刀式而言,它又可以适于凿印,左手以掌握刀,右手以小锤凿刀顶,这是古人凿印的固定方式,如果说执刀只一法,则凿印之术,亦是篆刻之一部份,其执刀式又将安属?故列举历代印人执刀法以阐明其不同,而篆刻之优劣,端赖作品之佳否,执刀犹其次也。

7.如何用刀
篆刻既然是书法与雕刻相结合的艺术,雕刻技术的高明与否,当然是作品优劣的重要关键。于是自文三桥何雪渔倡导篆刻艺术之后,就有人提出刀法之说,因为明末清初之际,篆刻风气甚盛,经过若干名家的传述,把刀法大致分为十三种,分条叙述,语词玄虚,使后来初学的人,往往便被这些刀法的名称搅得莫名其妙。殊不知刻印用刀,归纳起来,也只不过是冲刀与切刀两种方法而已,如果将此两种刀法运用得宜,则任何面目的印章,均可应手而就。

欲明了用刀之法,必先知道刀的结构;平常我们把刻刀分为三部份,用力时最下面的部份称为“刀口”(或称刀刃)。刀口上面的一侧或两侧乃至三侧四侧渐锐的斜面称为“刀锋”,(刻印用刀,普通用平口双锋刀,简称平口双刀,便是两面开锋,刃是平口的刻刀。)刀锋以上的部份称为“刀干”。刀口有平口的也有斜口的;平口的用来刻石,斜口的普通用以刻竹木。刀锋有薄厚之分;薄的较为锐利,可以刻工细一类的印,厚的较钝,宜于刻苍拙一类的印。刀干有方形的也有圆形的;圆干易于把持,方干的需要在干上缠以棉线或藤皮条,便不会挌手了。至于刻石所用刻刀的大小,普通准备两种即可以了;一种较大的,刀口宽度约半公分。一种小的,刀口只要两公厘左右即可。因为石章的大小,最常用的是一公分半至三公分左右见方的印,用这两种刻刀,当可应付裕如。

其次我们所要知道的,是用刀的偏与正。学习书法的人,都知道运笔的方法有中锋与偏锋之说,那么,用刀的偏正,便与运笔的偏正有着极相类似的现象。为了与书法的中锋与偏锋便于区别起见,我们把用刀正的叫“正锋”,把用刀偏侧的叫“侧锋”。普通刻石章,绝大多数,都是用侧锋,用正锋的很少。所谓正锋是持刀入石,刀口与石面接触时,百分之八十的刀口均刻划在右面上,而且刀干与石面向前或向后倾斜八十度角。当用力刻划时,刀口行割于字划的中央,于是刀口两侧的刀锋,随着刀口的割断,向外挤压,而使刻出来的笔划两面呈斑剥之状。侧锋则是召口着石后,刀干向左或向右倾斜七十五度角,于是刀口在石上刻划时,只有一面刀锋贴近印石,而另一面则毫无作用,刻出来的笔划,一面光洁,一面斑剥。用正锋不易刻出粗的笔划来,用侧锋则刻出的笔划较宽。刻印不是仅一刀即可了事,必需善用刀法,因字置宜,才能把印刻好。

现在我们来说刀法,所谓“冲刀法”(图一)是持用正锋或侧锋,向前推进,因为一般皆用侧锋,所以刻出来的笔划均甚爽利劲健。“切刀法”(图二)是持刀向下压切,随着压切的力量,稍微前进之势,每一刀只能刻出刀口二分之一左右的长度,必需若干刀相接连,方可以刻全某一笔划。与冲刀一刀可以刻出一笔的长度完全不同。用切刀刻出的印,较为平实,用冲刀刻出的印,较为流畅爽利。但也要看使用之妙,因为有的篆刻并不是与上面所说的相同;像吴昌硕惯用冲刀而面貌苍浑,徐三庚惯用切刀而印风宛通,便是最好的例子。如果以一般学习的过程来说,应该先学切刀,后习冲刀,因为切刀划短易刻,只要是一刀接一刀的刻,虽然刻不好,毛病也不会很显著。但冲刀就必需熟练不可,初学的人,不易一刀刻就,中间一有阻碍,则刻划必不佳。又常常刻斜,或走刀,刻斜当然即无笔意,走刀很容易伤手。所以治印应由切刀入手。用切刀和冲刀刻完一印之后,仍有未到之处,我们可以用冲切之法,再去修正。这种修补之法,古人称作补刀,其实,补刀亦是用切用冲,只是一个名称,并不是一种刀法。为了学者了解古人刀法,今将其分条例后,并加批注,以求会通。

正入正刀法:正锋入石,刀干与石面略有角度。 单入正刀法:侧锋入石,一刀希能刻一划。 双入正刀法:侧锋入石,两刀成一划,方向相反。 复刀法:侧锋入石,一刀不能刻成一划时,向同方向再刻一刀。 冲刀法:正锋或侧锋入石,向前推进。 切刀法:侧锋入石,向下压切。稍具前推之势。 涩刀法:侧锋入石,磨擦前进。 迟刀法:侧锋入石,用力重,稍退即进,行动缓慢。 舞刀法:侧锋入石,一左一右,回荡前进。 轻刀法:正锋或侧锋入石,力轻浅刻。 埋刀法:正锋入石,刀锋压低,贴近石面。 平刀法:刀口平贴石面,铲平底地用。 留刀法:存意而不存形,故无刀可言,只用于转折处之虚笔。

以上所述用刀十三法,经解释后,即知实在没有多少玄奥之处,而只是切冲两式刀法的活用,正锋与侧锋的不同而已。
最后需要谈的是刻朱文与白文的方法,普通刻朱文与白文,如用冲刀,均系两刀成一笔,运刀方向相反;刻朱文则刀口沿印文的外侧刻划,而留下刻出的笔划。刻白文则是刀口沿印文的内侧向内刻划,并且把划内的余滓清除,成了下凹的笔划。(如图三)但也有运刀的方向相同的,如齐白石所刻朱文,便是相同方向运刀的。刻白文如果一刀刻一笔,普通称为单刀,如果运刀方向相同用一刀以上的方法刻成,称为复力,与前述法则又不同,白石老人亦惯用此法。这里所举的,是通常学习时的一般法则,至于若干特殊的运刀法,在技巧成熟后,其运用之妙,端在一心。

8.刻制程序
我们谈过了持刀、刀法之后,便可以将刻印的整个过程叙述一下了。大致说来,约有五个步骤,即章法之筹布、上石、刻制、修整、具款,兹分叙如后。

一、章法的筹布:

凡刻印,不难于刻制的技法,而难于章法的布置。刻制时只要懂得用刀,刀法熟练,自然可以刻得很好。而熟练的刀法,普通人练习三个月到半年,就可以应付裕如了。但有些人为什么刻了很久也刻不好印呢?大致说来是识字的功夫不够,胸中没有文字形象的基础,一印到手,就不知如何才能配置得宜。章法,便是以认识文字【尤其是篆书】为基础,而运用这种渊博的文字常识,把千万个同一时代的篆书形象,择取其可以配合而能引起美的感受的某些文字配合在一起。于是在刻印之先,印中印文的配置,便要大费周章了。普通我们为人刻制一方印,刻制的时间,或仅仅一小时,或一、二十分钟,但事先的章法安排,则可能想了十天八天,写了一两百个印稿,才能定稿的。所以章法的筹布,除去在脑子里构想之外,还要在纸上划写出来,以便目验。据曾绍杰先生告诉我,乔大壮先生刻印,有时一个印要安排到两百次以上,(也就是写两百个印样子)才能定稿上石。可见治印之难,不难于刻,而难于章法。无怪乎吴昌硕先生说:“治石多能识字难”了,关于章法的布局,因牵涉颇广,留待以后再介绍。

附书写之印样定稿及刻后之印拓六方,以资参考。此六印,左方均为书写者,右方为印拓。左二为二王壮为先生作,余均为曾绍杰先生作。
二、上石:

上石的方法,普通有两种,一种是照着已写好的定稿,反写在印面上,然后刻制的。另一种则是先写在耐水纸上,然后反拓上石的。用第一种方法的,大多是刻印多年的老手,固为在印上写反字,非熟练不可。如果生手用这个办法,也有一个简便的方式可循,即是用很薄的纸来写印稿,定稿之后,把纸翻转过来,因为纸薄,墨迹可以透过纸背,在反面看也很清楚,于是,可以看着那个已经写好的印稿│反字│来摹写上石,自然就容易多了。或是写好后,用小镜子反验字迹的正直与否,均是可采用的方法。第二种上石的方法,是写在耐水纸上,最好先以印章在纸上用力按压,使石章的四边,在纸上压出一个方格来,然后将印稿写在格内。或是先行写稿,定稿之后,再写成与原印相同大小的印稿,反拓上石。因为如果不与印石同样大小,则无法反拓。反拓的方法,系先以水略湿印面,然后将印稿覆在上面,用力压拓,用指甲或其它较硬的工具压拓均可,纸经压拓,则纸上之墨迹便附着于印面上。轻轻揭去纸张,则字迹宛然已在印面之上。有的人用此方法,但不能拓得清晰,大约是没有注意下列诸:(一)书写印稿,一定要用新研好的较浓的墨来写,墨浅或宿墨【隔夜的墨】均拓不清。(二)印面上有油或腊,未能去掉,无法反拓。必需先用砂纸将印面磨平磨细,使之容易上墨。(三)所用纸张不是耐水性的薄纸,则墨易于吸入纸内,即无法反拓了。纸张的选择,以薄而能耐水不渗的为佳。市售之适用者,价格颇贵。普通棉纸行里,有矾纸出售,选其薄的使用即可。反拓上石之后,如有不清楚之处,可以用笔再行描写,至清晰为止。

除以上两种方法之外,另有一种不书而刻的方法,即先将印面涂黑,由刻者任刀直刻,石必书写。这大半都是熟手,我们常见印店的老师傅便是如此刻法,因为他们手法熟,而且大多是刻楷书隶书,章法易于了然于心,所以能够随心所欲。齐白石先生治印,也用此法,但刻制以前,总是用刀在已黑的印面上划出所刻章法的大概。黑地白线,也颇为清楚,然后任刀刻去,便可成章。但刻朱文印便非反写上石不可了。如果不写虽然可刻,但刻出的印,总不理想。



三、刻制与修整:

刻印的刀法已如前述,我们只需看其文字,应该用那种方法去刻才较为合适即可,例如刻两笔相连之处,应以切刀小心刻制,而刻挺健有力且较长的笔划则宜用冲刀刻划。冲切兼用,是古今篆刻家治印的不二法门。至于刻制的精粗,与个人刻制的风格有关,只要得其趣意,自是上品。刻好之后,应该有一番检验的工作,普通我们都以“填粉”的方法来验看刻制的精到与否。所谓粉,即去磨石剩下来的石粉。石粉大都是白色的,平常磨石时,将它集在一起,装入小盒中备用,如有暗色的石粉,便弃之不用。印刻好后,将石粉填入已刻之印面凹处,于是印面上便明显地显示出黑白分明的字迹。有若干未能刻到,或是底地未能去除的地方,便均可以一览无遗了。按照填粉后显示的印面,再加以修整,使之至精美无憾为止。有的人验看的方法,系以坏印泥先钤拓出来,然后再行整修,此法虽也很好,但终嫌麻类,不若填粉方便。此外,尚有一种以镜子来验看的方法,印刻好后,以小镜一面置印下,印文即成正字,可以验看其优劣,也是比较简易的方法。

四、具款:

刻完印面之后,便在印侧左边,刻上边款,如只具刻者姓名年月,谓名单款,如有索刻者之上款,谓之双款。也有在印侧上刻了一首诗或一篇短文的,那要看作者的文学造诣如何了。普通具款均在左侧,是因为钤印时,左侧不易摸到,字迹易于保存之故。刻款之后,需将印面上之墨迹洗净,再行使用。至于边款刻装的方法,则另行详述。

来源:网络

注:本站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或投稿者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请浏览者自行判断取舍,若有观点错误或侵权等信息请联系管理员删除,谢谢配合!转发请标注:美术网(meishu.com) ,多谢支持!本文网址:https://www.meishu.com/zsk/4/9/2019-09-18/24561.html
陈了了
李小可
马海方
孙温
王元友
侯一民
徐悲鸿
廖静文
齐白石
吴冠中
历史上唐朝时的社会到底有多开放?
人民日报刊文:性教育不是洪水猛兽 应坦然面对
为了画“春宫图”,刘海粟敢跟孙传芳打擂台
这样浪漫的吻只需一次,人间爱情油画
画春宫图的高手,唐伯虎一生足够传奇!
一代帝王-宋太宗让画师现场画秘戏图
如何学术性地欣赏春宫画?
揭秘唐伯虎为什么画这么多“春宫图”?
你以为浮世绘里只有秘戏图?
因“春宫图”一炮而红,朱新建画的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