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以传统的创作理念和审美标准来评述当代篆刻现象,无疑将是一件非常尴尬的事。至少,与秦汉玺印、明清流派印已不是同一概念了。
秦汉玺印,是当时通行文字(古籀、小篆、汉隶)和淳朴文风(民风)使然。当时的印工们并没有意识到实用的印章会有那么多审美含量。明代诸贤在间隔了魏晋、南北朝、唐、宋、元之后,终于发现了玺印的审美价值。明季五大流派印是对秦汉玺印整理、发掘,在创作理念上似乎并没有突破,及至后来的西泠八家亦复如是,考究的也只是刀趣。
安庆邓石如的崛起,才使得印章艺术一味“皈依”秦汉的风气开始有所扭转。邓山人强调的是个性。即:以我书入我印。
在邓氏的启发下,赵之谦开始了“印外求印”的探索。这不独是因为赵氏的才学,客观上清季考据学的兴起和地下文物不断被发掘使得赵氏的“生产资料”丰富。
顺流而下,黟山人黄士凌取三代之“金”,吴老缶独钟情于秦砖汉瓦,从而使古老的印章艺术愈加丰富多彩。
现代齐白石以其凶悍劲猛的风格将明清流派印的乐章奏响,可这时的篆刻之“路”已经到了山穷水尽。前人的以秦汉为归、以书如印、印外求印等等,迫使这位木匠出身的艺术家只能背水一战。在邓石如的“书”、黄士凌的“金”、吴昌硕的“瓦”的格局里独张扬一个“火”字,他把篆刻艺术推到了极致。
而齐老先生走后,中国篆刻艺术的20年不堪回首。
上世纪70年代末至整个80年代,是中国篆刻艺术复苏期。其执大纛者,首推海上韩天衡。韩先生以其崭新、雄强、恣肆的篆刻艺术风格形成“韩流滚滚”的格局。与韩氏同时期的印人,如王镛、石开等,也创作了富有个性的篆刻艺术作品。
而当下的篆刻,几乎没有几个能写出有个性、有风格的篆书作品。甚至,有很多作者不仅写不好篆书,就连给自己的印屏“某某篆刻选”这几个行书款也写得非常糟糕;许多人只是复制《汉印文字徵》、《篆刻大字典》等工具书里已有的字。
这给我们一个警示:当今的篆刻艺术创作已步入式微期,忽视古文字学的研究,忽视篆书的练习,过度夸张、变形,过度依傍时下“名流”,最终只是糟蹋日益减少的印石资源。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