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景拍摄
1.拍摄夜景主要是指夜晚户外灯光或自然光下的景物,拍摄时以灯光、火光、月光、霓虹灯、街道上穿梭汽车等主要光源。
2.拍摄时,首先要保持夜晚气氛,保持灯光照射的真实性,要使用三脚架,快门线等附件,利用一次或多次曝光的形式。拍摄清晰景物时,须光圈小一点,快门放在B门或T门上,根据光的明暗去曝光.
雨景拍摄
雨天是摄影者最不喜欢的天气,不论是在下大雨或下小雨,都很少人拿着照相机到外边拍摄景物,甚至有人认为雨天根本不能拍摄风光。
大家都知道,有光线就能摄影。我们在晚上可以拍摄夜景,白天当然更可以拍摄雨景,而且可以拍摄有动态的雨景,就是雨天的晚上,也右以拍摄雨夜景。雨天的景物也有它独特的情调,何况雨天也是人们生活中必有的情景。为了反映更多的生活情景,丰富风光的内容,雨景也是我们不可缺少的拍摄题材。
拍摄雨景时,为要在照片上表现雨景中的雨条,除了选择大雨外,还必须要有较深色调的背景作衬托才行。如果雨中景物的背景是天空,那么雨天的天空必须是白色的浓密云层,即使雨下得非常大,也因背景与雨条同是白色而不能显现。背景越近,雨条越易显现,背景越远,景物场面必然大,雨条也不易清楚显现。因此,拍摄雨景所取的景物范围不宜过大,更要避免白色的天空占据大部分画面,而影响景物中的雨条的表现。
下雨时景物的光亮度,一般是比较弱的。因此,拍摄雨景时一般都要用较大的光圈及较慢的快门速度,才使雨景有足够感光为显出景物空间中还没有落地的雨条和能掌握雨中动态,应站在较高的位置拍摄。一般用1/60秒的快门速度拍摄雨景,就能显现出空间中还没落地的雨条,如果使用较快门速度拍摄雨景空间的雨条变较短,使用更慢的快门速度能获得较长的雨景,便景物中的动态可能就会不够清晰。
在小雨天气下拍摄景物,因小雨在景物中不够显现,故不能表现出雨条。但是,利用毛毛细雨在拍摄深色调的树林或山层,由于景物中没有阳光照射而尽是深圳特区色的物体,毛毛细雨在深色的物体间就会如雾层一样,显现出远浅近深的色调。如果取景范围不很大,以近处的物体明亮度作曝光基调,也能在景物中表现出如雨如雾的烟雨情景。
日出日落
从太阳刚从地平线上升或在太阳即将西沉的时候,地面上都有一定的朝霞或晚霞遮盖着太阳散射的光线,而显现出一轮没有光芒散射的圆圆的太阳,这就是拍摄日出或日落的时候了。太阳刚出或刚落时,地平线上的天空常常会有一些逆光的有色云彩,我们可等到太阳云彩而没有光芒散射时拍摄日出或日落景色。这样,不但可避免太阳散射而底片上产生光晕,并可使景物的天空部分不至仅有孤单的太阳存在。
太阳刚出或即将落逆照山层时,山层间因没有水的反光,就完全与有太阳的天空成为黑的色调的对比。因此,在山峦上拍摄日出或日落景色,只有在云彩遮盖部分太阳或在放大是增加天空部分的曝光,才可使天空与山层的色调较为均衡。
在太阳刚出或将落的时候,天空没有一些云彩也是常有的现象。为避免天空过于单调,利用一些较为稀疏的树叶、枝干作为空旷的天空部分的前景,能帮助景物画面结构的均衡。但枝叶过多或过重,就会遮盖大部天空而影响画面的均衡。
太阳的形象和色调在早晚是没有多大的区别的。如果要从照片上来区别日出或日落,应当通过景物和色调去区别,因为早晨地平线的天空一般都比较清朗,太阳上升时就会很快地散布射光茫。黄昏时候的地平线上天空一般都较为混浊,太阳离地平线尚远时就没有散射的光芒了。从色调来区别,早上天空色调偏红带黄,而黄昏色调带品红。
因此,拍摄日出时,太阳刚升上地平线就应该立即拍摄,不能错过。拍日落就可以从没有光芒散射的时候开始,直到将进入地平线的时候为止,都可以从容不迫地进行拍摄。
建筑物拍摄
拍摄建筑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展示设计者在建筑规模 上,外形结构上都有很成功的设计,反映现时期的建筑风格。
如何拍好建筑,摄影者就得运用多种手段来表现对象。
1.拍摄建筑物时,由于现时期的建筑以高层为主,墙面多用于玻璃,要表现出建筑物的豪华气派,一般多使用 专业相机,镜头和胶片平面之间可以 作多角度的调整,照出片子来建筑物就不会有很大的变形.
2.正面光拍摄建筑物接受平均照明,光线平淡无力,缺乏立体感。逆光可到阳光照射,不能显示建筑物的局部比鲜明立体感强,所以一般适宜于早晨拍摄。
天空阴暗时如何拍照
有些摄影者不喜欢在天空阴暗时拍照,认为这种天气光照不足,偏色,拍不出好片子。其实,阴天有阴天时的特点,了解其特点并灵活利用,也能拍出好片。
特点1:由于阴天时天空中云层较厚,使得光线柔和,方向性差。源于这一特性,拍出的照片反差小、明暗交界模糊、阴影不明显。摄影师根据这些特点,可以拍摄一些需要表现细节清晰,层次丰富的题材,比如这种光线下拍摄人像就效果很好。阴天时拍摄的人像作品可以较好地还原人物面部的肤色,由于阴影不是很明显,所以可以使人物皮肤的质感得以很好的表现。同样道理,有些静物题材也可以在这种光线下到室外去完成。比如有些物体的表面十分光滑,反光性极强,类似于镜面,像不锈钢制品、汽车等。若在摄影棚里布光,对灯具的要求十分苛刻,而在阴天里到室外拍摄,有时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总之,阴天柔和的室外光线,就像为摄影师提供了一个超大的柔光箱,摄影师若能巧妙地加以利用,就一定能创作出层次丰富、影象细腻的好作品。
由于阴天时天空中的云层厚,阳光在穿透云层时,一部分暖色光被云层吸收,这就导致了在用彩色胶片拍照时常会导致偏色,对于这个问题可以通过使用滤镜加以解决,一般多用雷登81滤镜。雷登81包括A、B、C三种型号,其校正偏色的程度有一定的差别,具体使用哪种,需要摄影师通过实践不断积累经验,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
特点2:由于阴天时空气中水气大,物体上的反射光在穿越过一定的空间到达镜头的过程中,光量会有比较明显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有助于表现景物的空间感和距离感,而空间感和距离感正是摄影者拍摄风光作品时所刻意追求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摄影师一般要首先选择好一个前景,如果没有前景的衬托,空间感和距离感就会被削弱,整个画面的感染力也就丧失了。
特点3:阴天时的光线偏暗,这时如果拍照,就要求摄影师要使用大光圈、低速度。大光圈可以使被摄物主体以外的景物虚化,从而创造出虚实结合的艺术效果。
有些摄影者认为在阴天时光线暗,应该使用高速胶片拍摄,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用法。因为高速胶片拍摄形成的影象反差小,颗粒粗,拍摄的结果,使得本来在散射光照射下就明暗不很分明的景物,影象愈加显得平淡无奇,所以要想弥补阴天反差弱的缺陷,就应尽量使用一些中、低感光度的胶片拍摄,以达到通过利用胶片特性来调整拍摄效果的目的。
摄影师在阴天拍照时,常常会发现拍出的照片有时发虚,这是由两个原因造成的——调焦不实、幌动。
调焦不实:由于使用大光圈,造成景物在底片上成像的景深很短,特别是在使用焦距比较长的镜头时,情况更是如此。那么,摄影师在对景物调焦时,如果选择调焦点不正确,很可能就使焦点落在了主体以外,以致造成被摄主体不清晰,因此使用大光圈时,一定要选好调焦点。当景深不能涵盖整个被摄主体时 ,摄影师要明辨出被摄主体的哪一部分是最需要表现清楚的,比如在拍摄人像时,就常把眼睛做为对调焦点,而相对的其他部分则可以稍加忽略。
相机抖动:因为使用用慢速拍摄,手持相机时极易发生抖动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一般要使用三脚架或独脚架,将相机支好后再进行拍照。如果现场情况不允许使用三脚架,必须手持相机时,则要注意持机姿势,要尽量将胳膊夹紧,以尽量减少相机的抖动。另外,这里介绍一种十分方便管用的应急方法——使用“豆袋”。豆袋可以自己制作,缝一个布包,里面装上大半袋豆粒,不要装太满,大小以放在包里不太占地儿,拿起来灵活方便为宜。拍照时将豆袋垫在合适之处,将相机放在上面,十分好用。
景物幌动:使用慢速拍照时,很多人往往忽略了被摄物的幌动,其实在近距离或使用长焦镜头拍照时,景物的幌动对最后成像的影响极大,很多照片所以“虚”,其实就是被摄物幌动的结果。所以在拍照时一定要注意被摄对象的情况,以避免功亏一篑。
阴天拍照时,要求摄影者要扬长避短,首先了解了阴天时光线的特点,再根据这些特点进行发挥,往往能拍出一些好天很难得到的特殊效果。
人像摄影
人像摄影的用光或者说如何照明,既是一种基本功,又是体现摄影师水平高低的重要内容。与调度人物的姿势、安排道具和选择背景相比,用光在人像摄影最终完成的影像上,所起的作用是决定性的。因为摄影本来就是在用光绘图。因此,摄影师们聚在一起,除了谈钱和相机之外,话题往往是使用何种灯具和如何用光之类的事情。
提到摄影室的用光,就自然地会说到四大样:
1、主光,即决定被摄者照明格局的首选灯光,而其它的灯光则只能起到辅助作用。现代影室所用的主光通常是由柔光灯箱发出的。之所以采用柔光灯箱,是因为它发出的光线较为均匀,便于控制。所谓的柔光灯箱,其实就是把一只或数只灯泡放入一个箱体里,通过能使光线散射的柔光箱罩(一般由塑料或纺织品制成)对被摄者照明,箱体越大,灯泡越多,功率越强,照明范围越广。对于一般的影楼来说,口径为一平方米左右的柔光灯箱就能胜任了。其照明的距离和角度可根据需要进行任意调整,而曝光量的确定就以主光为依据。
2、补光,也叫辅助光,顾名思义,它所起的作用就是对阴影进行补充照明,使阴影变得浅淡。其实,补光所用的可以是与主光同样的柔光灯箱,通过照明距离或输出功率来调整它与主光的光比。如果补光的曝光比主光少3挡光圈的话,其光比就是1:3,也就是说其结果将得到较深的阴影。如果补光的强度接近主光的话,比方说相差半级光圈的话,那么阴影部分就变得非常浅淡了。为了简便起见,补光的光源可以固定在天花板或墙上,只是通过调整输出功率的方式来控制阴影的深浅。至于怎样才能使补光取得与主光的最佳光比,则只能靠反复地试验。
3、背景光。在大多数情况下,被摄者都与背景拉开一定的距离。由于光源的照明随着距离的增加而明显地减弱,而背景比被摄者距离光源更远,所以背景的亮度要比被摄者暗许多。如果按被摄者的照明情况曝光的话,则背景就会显得更暗了,结果是被摄者看起来如同融入黑暗的背景之中。如果摄影师不介意这种背景效果的话,当然也就用不着背景光了。但是如果要想把被摄者同背景区别开来的话,则有必要对背景进行单独照明,于是就有了所谓的背景光。然而,背景光的运用要照顾到背景的色彩、距离和照明的角度等等,搞得不好就会弄巧成拙,因此,需要对背景光进行反复调整才能用得恰到好处。为了均匀地照明一个无缝的背景,有时会需要使用两盏灯。
4、头发光。由于人像摄影技术的发展,所谓的头发光已由原来投射到头上的不那么自然的一束聚光,逐渐演变成为一只或多只更加宽广而柔和的灯光,不仅使头发避免成为漆黑一团,而且还能勾画出被摄者的轮廓,因而它又被称为“分离光”。这种用光方法现在已经使用得相当普遍,为此目的采用的是小型柔光灯箱或条型灯具。这种头发光还可以采用把一束灯光通过天花板反射的办法来实施,不过要注意控制布光范围,如果照射到鼻子上就不好看了。
上述的4种照明是人像摄影用光的基本方法,这四种方法根据需要可以灵活应用,既可以同时使用4种或两三种,也可以只用主光加上反光板。至于使用自然光在摄影室或在户外从事人像摄影,所用的光源则是现场的自然光以及反光板,当然,也可以采取自然光与灯光相结合的照明方式。
至此,也许所有的用光方法都涉及到了,这些方法可以说也都够用了,这是摄影师们的常规做法。但是,对于人像摄影来说,现有的照明方法所拍出的人像有时仍然让人感到似乎缺点什么,总之,一句话:不够精彩。那么,有何高招能够解决这个微妙的问题呢?办法还是有的,那就是再用上一种光——强调光。
强调光的功能就是为人像增添一点亮色,一种冲劲,突出被摄者的形态并增强立体感,或者引起人们对被强调光照明部分的注意。在摄影室中这种光通常都是小范围的未经散射的强硬光线,很有冲劲。由此可见,设置这种灯光用不着太大的花费,它甚至用一面镜子把其它的光源,例如一只便携式闪光灯,反射到画面中,就能起到强调的作用。如果使用闪光灯作光源,可以把它放在一个支架上,通过一只伺服开关,即光电启动器,使闪光与其它的照明同步。之所以要利用镜子,主要是为了控制强调光的照明范围。为了获得最佳效果,强调光通常从被摄者的侧后方发出,有时就会射入镜头,结果反而破坏了影像效果。因此,为了确保镜头不受眩光影响,在强调光与镜头之间应放上用黑纸板做的遮光片。
强调光的强度一般并没有非常严格的规定,因为不同的摄影师所追求的效果各不相同,不过不妨以超过主光一级光圈的亮度作为试拍的出发点。然而即便强调光的强度与主光相同,它也会产生一种相当生动的效果,因为其光质比较强硬,而且其照明的角度使光线对着镜头反射。顺便说一句,如果以闪光作为强调光的光源,那么在测量强调光的强度时,应关闭在场的所有其它光源。
抓拍和摆拍都是摄影创作的重要手段。在大跃进和文革期间,摆拍之风大盛,甚至在新闻摄影界也不例外。新时期开始后,思想战线讲求实事求是,摄影界开始贬低摆拍,乃至几乎完全被否定。进入九十年代后,随着文化艺术多元化的发展,摆拍又得到应有的肯定。但在功利意识盛行的今天,摆拍似乎又走入歧途。
其实,摆派和抓拍作为摄影艺术创作的手段,都具有它的特点和相应的生存空间。抓拍的特点是真实、自然,适用于新闻摄影,摆拍的优势在于能够提供更符合摄影师的情景、画面,适用于人像摄影、广告摄影等等。摆拍和抓拍既是对立的,有时又是统一的。
所谓摆拍,就是摄影师根据自己的设想,创设一定的环境,设计一定的情节,让被拍摄者表演,最后由摄影师拍摄完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摄影师还往往充当导演的角色。很显然,摆拍的摄影作品往往具有更好的用光,构图,更优美的背景,更漂亮的模特,更戏剧性的情节。所以,摆拍有了很大的生存空间。
比如在广告摄影领域,广告本身的特点就是要有强烈的视觉冲击,甚至并不拒绝夸张和做作,因此,摆拍几乎是广告摄影唯一的创作手法,这也是无可非议的。再比如在商业人像摄影领域,无论从大众的一般需求还是从摄影师的经营成本上,都要求在室内摆拍的形式。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但我们的摄影爱好者渐渐的对摆拍不甚了然起来,把摆拍扩展到了几乎所有摄影领域。而各种报刊杂志更是充斥着形形色色的摆拍作品,为摆拍作品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摆拍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也许很多影友以为,在艺术多元化的今天,还来讨论摆拍和抓拍的问题是多余的,是的,讨论摄影要不要摆拍是多余的,但是讨论摆拍的存在空间和艺术技巧则是完全合理的,也是完全必要的。
目前摄影界在摆拍问题上存在以下问题:
一、摄影者的摄影目的不明确,或者说有的摄影者根本就迷失了摄影的目的。
摄影界似乎比其他任何艺术团体更具有“上进心”,很多摄影者在学习了摄影不久,就一个心思想得奖、想出名,但艺术眼光的匮乏不可能让这些摄影者找到更多的戏剧性情景,于是摆拍成了最佳的选择。许多地方的摄影协会把摆拍作为进行摄影创作的最主要的甚至唯一的手段。理论界也公然宣称,摄影必需要有“构思”,他们所谓的“构思”就是事先设计好画面和情景,进行“边导边拍”。有些影友出于对大自然的热爱,喜欢走走拍拍,不求出名,不求得奖,只求用镜头记录自然,感受自然,有人就贬之为“浮光掠影”,“没有深度”。
其实,摄影本身的目的不外乎两类,一是对生活对世界的真实记录,二是对美好事物的刻划和再创作。比如新闻摄影用来记录历史,当然要绝对忠实于历史,而像大跃进时期的一些摆拍的新闻摄影作品,简直就是对历史的嘲弄。又如,民俗摄影,是对民俗民风的真实记录,而摄影者如果为了所谓的艺术创作,而自任导演,演出一场场假戏真做的闹剧,那就是对艺术的最大侮辱。不幸的是,这样的闹剧正每天在摄影界上演。
二、表现手法粗陋,思维简单,缺乏想象力。
很多影友并没有真正理解摆拍的优势所在,一味的为摄影而摄影,为摆拍而摆拍。所拍摄的作品既可以由现实生活中抓拍得到,又并不比抓拍得到的作品具有更好的用光、构图和动态效果。他们的表现手法也极为简单化,他们的逻辑总是这么简单:凡是婚纱就是美丽,凡是贫穷就是古朴,凡是怪异就是创新;拍小桥流水,就必需有姑娘阳伞,拍田园风光,就必需有黄牛老农;他们为了拍云雾,可以放火熏烟,为了拍民俗可以乔装打扮。当然还听说为了拍葬礼,还有让死人再葬一次的。那就是道德问题了,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很多影友缺乏生活积淀,所拍摄的作品不符合生活实际,而自己还自鸣得意。
三、摹仿成风,摹仿之作大有用武之地。
我们可以看到,在国内的几本主要摄影杂志上,在各种各样的影赛中,雷同之作比比皆是。希望工程热门,就满目的山区孩子渴望的目光,婚纱热门,就到处是手捧婚纱照骑着摩托兜风。你拍哈欠,我也拍哈欠,你拍喷嚏,我也拍喷嚏。
本来摹仿并不是摆拍的过错,抓拍也可以摹仿。但一方面是由于摆拍的作品容易摹仿,另一方面摆拍这种创作形式又特别适合于去摹仿,再加上摆拍作品又大有市场。所以摹仿者乐此不疲。这样看来,有时摹仿甚至是摆拍的副产品了。
如果要我把拍摄时的那种感觉用笔写下来,我真有些无能为力,因为我知道,那只是一瞬间即逝的感觉而已。我只不过是把自己的梦想用相机变为现实。
我喜欢梦想,所以我拍照时总爱跟模特说一种故事或气氛,这种气氛也许来自我的经历,我的梦想,我看到过的影像等等,所以又有人说我的照片太注重个人色彩,甚至于有些过于灰暗。
我喜欢新奇的东西,所以每次拍完一组照片,我都会问自己:下一组照片是什么?答案是:不重复自己更不能重复别人。为了不重复自己,我都要去想象一个与众不同的场景.记得在拍摄一组具有文革时期气氛的照片前,我特地到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翻拍了一天的旧图片,寻找想要的感觉.在拍摄另一组"追踪"题材的照片时,我在北京站登上了一趟开往长城的列车.去寻找想象中的小站台。
我喜欢那些有想象力的融有摄影师个人情感的图片,我不去强调图片的影像到底有多么清晰,也不在乎它的构图,我只想着这张图片不是我从来没有见到过的影像。一张图片是否具有想象力和创造性.是我衡量它的好与坏的标准。在拍照当中不存在任何规则,可以想得简单却拍出复杂的片子,也可以想象得复杂拍出的片子却很简单,好的片子肯定是最能打动观众的片子。
照片把本来属于生活的片刻给定义下来.表达出拍摄者自己的思想、感觉。创造力在哪里产生呢?这个话题可能已有人写了跟河一样多的文字.我认为每一个人的脑子都像一个仓库.保存有你所有见到的、听到的、做过的以及后来跟个人经验混在一起的记忆,每个人都会有.差别在于每个人都会用不同的方式去表达他们的这种记忆。
如果不是商业用途.我都会选择135相机去拍摄,我不想让相机阻碍我的思维发展.所以我的相机一般都设定在光圈优先.另加一只闪光灯。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摄影技术不重要。
我很庆幸能有大部分的时间让我自由地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影像.可是我却慢慢地有些逃不出自己过去的影子.我知道每个人都会有一个成长的过程.
有前辈增留下一句格言:“艺有法,艺物无定法”。愿我们每个人都能走出一条自己的艺术之路。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