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 泽 东 狂 草 书 法 艺 术 探微“无 限 风 光 在 险 峰”
——毛 泽 东 狂 草 书 法 艺 术 探微
苏显双
作为改变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一代伟人毛泽东,以其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书法家的诸多身份在诸多领域取得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成就,赢得了亿万人民的景仰和爱戴。近几年,随着书法事业的蓬勃发展,毛泽东的书法艺术吸引了更多人关注的目光,其“汪洋恣肆、气度恢弘,充溢着非凡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胆略和豪情”(1)的“毛体”狂草书法赋予了中国书法以全新的艺术风貌,将其代表作品置于书史之任何时期,都堪称独标一帜,不同凡俗。
2000年12月由《中国书法》、《书法导报》联合组织的“中国二十世纪十大杰出书家”专家评选揭晓,毛泽东的狂草书法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征服了专家评委,名列第五,确立了其在现代书史上应有的地位。全面考察毛泽东走过的书法艺术道路,深入剖析其狂草艺术的成就,对于认识二十世纪书法的某些特质及指导当代书法创作均大有裨益。
一 由传世墨迹看毛泽东书法的分期
毛泽东传世墨迹主要收录在《毛泽东题词墨迹选》、《毛泽东手书古诗词》、《毛泽东诗词墨迹选》、《毛泽东诗词墨迹续编》、《毛泽东题词墨迹选》和《毛泽东诗词手迹选》中,以书信、题词、手稿、书自作诗词为主要内容,书体主要为行书和草书(楷书极少,篆隶阙如),从现已发表的五百余幅作品中可大致对其作品予以分期。
(一)1921年以前为第一期。
这一时期,毛泽东尚处于学子时期,他入私塾、进师范,接受了系统的国学传统教育,打下了严谨而扎实的书法功底。代表作有16岁时写给表兄文运昌的还书便条、楷书屈原《离骚经》(1913年)、行楷《讲堂录》(1913年)、楷书《明耻篇》封面16字批语(1915年)、《致萧子升信》(1915年)和25岁举办工人夜校时的题字《夜学日志》四字(1918年)。这些作品以楷体、魏碑体为主,是拟古阶段,可明显看出晋唐大家的影子。总体而言其结体修长峭拔,灵动开张,线条瘦硬刚直,骨力强劲。虽尚未定型,却出手不凡,格调高雅,表现出超凡的艺术天赋。
屈原《离骚》云:“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年青时的毛泽东天姿超迈,勤奋好学,内美与修能两相结合,自然为日后的大器晚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1921—1949年为第二期。
这一时期作品以行草书为主,为风格初步形成阶段。所作已脱略古人樊篱,由平正进入险绝,少了早年的沉静严整,多了些纵逸奇崛。笔画中常出现书家禁忌的“长枪大戟”,显露出独特的个性。初步具备了潇洒奔放、斜向右上的“毛体”特点。
1921—1938年之间由于抗战恶劣条件所限,毛泽东不可能有过多的精力研习书法,所遗留下的墨迹也寥寥无几。1939年后延安的生活相对稳定,毛泽东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不忘寄情翰墨,晋唐小楷一直未离身边。所临《兰亭序》完全以自家法书之,旧瓶装新酒,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与自作词《沁园春 雪》意思相仿佛,为这一时期不可多得的佳作。为我们研究其行草书风格的变迁提供了很好的依据。这一时期毛泽东留下了大量的题词书法,主要有1937年春为陕甘宁边区《边区教师》杂志题词“为教育新后代而努力”,1941年冬为中共中央党校题词“实事求是”和1942年为《八路军军政》杂志创刊三周年题词“准备反攻”等。这些题词多为行书,贴近大众,雅俗共赏,用笔不饰雕琢,率性而为,笔触清晰可见,可谓笔精墨妙,超尘拔俗。“始终贯穿着一种字势倾斜,斜中求稳,劲健有力的气势。”(2)其开张劲健的线条或如利剑长戈,或如鹰击长空,矫健多姿,震人神魄,“往往一幅题词即会发动一次大的革命行动,或提出一个重要的思想”,(3)成为他革命战争中的“投枪”和“匕首”,给人以极大的鼓舞,动员读者去争取更大的胜利。
四十年代末毛泽东住进北京中南海,胜利的喜悦和环境的相对优越使他对书法投入了更多的热情。这期间佳作迭出,如1945年10月重书1936年填写的《沁园春 雪》、1949年4月《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和1949年4月29日《七律 和柳亚子先生》等。这些作品以行草为主,杂以楷、行,字体大小变化丰富,或笔沉墨实,含蓄蕴藉,或飘逸洒脱,锋芒毕露,有“戈戟钴锐可畏,物象生动可奇”。(唐 张怀瑾语)其主笔更是时常夸大逸出,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变动不拘,不可端倪,可谓渐入佳境。但他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知难而上,在行草书领域里奋力地寻觅挖掘,以丰富自己的书法语言。
(三)1949至晚年为第三期。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进入和平的经济建设时期,在“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的氛围下,毛泽东遍览历代名家法帖,最终把目光紧紧锁定在草书上。尤其是1959年卸去国家主席职务后,摆脱了不少日常行政事务的他休息时便练练书法。“黄炎培有一本王羲之的真迹,毛泽东借来看,说好借一个月。那一个月毛泽东工作一停便翻开来看,爱不释手……练到兴头,吃饭也叫不应”。(《红墙内外——毛泽东生活实录》)从文献记载来看,这一时期他从博物馆和私人手中借出大量草书原作、阁帖及印刷品,王羲之、黄庭坚、祝允明、徐渭、傅山、于右任等草书大家之作都曾寓目,渐渐地笔下习气渐脱,由险绝复归平正,向平淡、典雅、闲远的人书俱老的自由之境迈进。毛泽东以他豪放的性格、博大的胸怀和“裂破古
今,纵横天下”的气势专攻草书,是基于他个人性格、气质、喜好上的自然而正确的选择。这一时期他的创作进入了高峰期,主要作品有1950年10月《浣溪沙 和柳亚子先生》、1954年夏《浪淘沙 北戴河》、1956年《水调歌头 游泳》、1957年5月11日《蝶恋花 答李淑一 》、196]年9月《清平乐 六盘山》、1961年10月16日《沁园春 长沙》、1962年4月20日《七律 长征》、1963年2月5日《满江红 和郭沫若同志》、《西江月 井岗山》和《忆秦娥 娄山关》等。这些作品草法规范,结体宽博,动中寓静,平中寓奇,具有大家风范。可谓字字摄人心魄,件件神采照人,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书法艺术遗产。其中尤值一提的是1958年10月16日毛泽东写给秘书田家英一封具有历史意义的信。(4)此信逸笔草草,全以神行,无拘无束,意态自然,充分显露丁其戛戛独造,不与人同的个性魅力,堪为毛泽东的草书代表作。又是重要的历史书法文献,是标志着毛泽东书法历程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现将全信内容移录如下:
田家英同志:
请将已存各种草书字帖清出给我,包括若干拓本(王羲之等),于右任千字文及草诀歌。此外,请向故宫博物院负责人(是否郑振铎?)一询,可否借阅那里的各种草书手迹若干,如可,应开单据,以便按件清还。
毛泽东
十月十六日
这是毛泽东一生中唯一谈及书法的信件,透露出他晚年书法观——决心写草。1959年到1960年,毛泽东一心沉潜于草书经典作品中,向狂草发动“攻势”,反映了他对帖学的重视和对书法美学的独到见解。从中亦可看出他对草书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的重视,这也体现了毛泽东的治学之求实严谨,对传统的尊重和具有‘推陈出新’的创造意识”。(5)
二、从《忆秦娥 娄山关》看毛泽东狂草艺术特征
《忆秦娥 娄山关》作于长征途中著名的遵义会议之后的1935年2月,是描绘红军攻克娄山关的胜利的“长征凯歌第一曲”。此次胜利对全军来说是莫大的鼓舞,它是红军转败为胜,转危为安,变被动为主动的重要标志。作者在“自注”中说:“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氓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此作重写于1963年(一作1961年),虽事移时迁,但重温历史,毛泽东的心情是极复杂的。作品随其情感的波动而起伏变幻,时而高亢昂扬,时而低回婉转,笔墨酣畅,大气淋漓,论者皆以为是毛泽东最伟大的狂草代表作。周俊杰更是将其推崇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认为该作“是毛泽东诗书最完善的结合,是其充满悲壮一生的感情的浓缩,是他书法技巧达到高峰时必然的偶然表现,正像历史上任何伟大的作品不可重复一样,在这以前和以
后,他再也没有写出如此精美的、可与之相媲美的作品。从整个书法史上,此作无疑是狂草书中一颗明珠,也是几千年来最伟大的作品之一”。(6)
《忆秦娥 娄山关》的艺术特色是鲜明而强烈,丰富而又深邃的。可以用“雄奇瑰丽”(7)四字评之,其笔画坚而浑,体势奇而稳,章法变而贯,存在着高迈健拔之韵,深沉刚正之情,坚不可破之质,浩然行空之气。即刘熙载所谓缺一不可以为书的“高韵、深情、坚质、浩气”。
下面试从用笔、结体和章法等方面入手详细分析。
(一)用笔以中锋为主,振笔直书,刚柔相济。
中锋用笔主要源于怀素《自叙帖》的影响,其线条盘钩环绕,多力丰筋,圆融遒逸,外柔内刚,神采飞扬。轻提处多于重顿,以提为按,笔笔离纸,而又笔笔镇纸,如锥划沙、印印泥。由于作品中贯注了作者的主体精神和情绪,故运笔大胆肯定,略无滞碍,但见走墨连绵,势不可挡,有如惊沙坐飞,气势雄浑。即使有些瘦劲夭矫的线条有如游丝袅空(如“关”、“漫”、“苍山如海”等),亦能力悬千钧,并不象有些人认为的“软弱浮滑”,此乃“百炼刚化为绕指柔,柔非弱,刚极乃柔。”(8)非年高手硬者不敢为、不能为也。
毛泽东早年在《讲堂录》中认为:“文贵颠倒簸弄,故曰做;字宜振笔直书,故曰写。”“振笔直书”是他书法上终生保持的特色,故他的书法多凌空取势、不做技巧的卖弄,大胆落笔,直抒胸臆,使得其草书奔腾如电,“以恢宏的气象,昂扬激奋的节奏先声夺人”。(9)
孙过庭《书谱》谓:“草贵流而畅”。但一味使转难免失之柔弱,毛泽东深谙此理,故于回环盘绕运笔中时时参以折笔、断笔,这样圆中寓方,以断为连,大大丰富了作品的审美内涵。狂草书用笔贵在疾速,疾而谨于法度尤难。毛泽东的笔下大与小、曲与直、动与静、长与短、点与线的诸多对立因素很好地统一于一起,其线条舒展处如行云流水,激荡处如瀑泄千里,顿挫处似高山凝云。让我们领略了毛泽东作为一名伟大的辩证法家的过人之处。
(二)结体雄肆开张,正中寓奇,变动弗拘。
汉字作为交流工具具有点画结体固定不变的一面,而作为艺术形式又有变幻不定的一面。对狂草来说更是变动弗拘,一切为情感的渲泄和个性的表达服务。“毛体”最动人处或者说最能表现个性特征处关键在乎其体势开张、雍容大度的独特的结体。
该作的结体仍是毛泽东一以贯之的纵长体势,但向右上倾斜的特征不那么明显,一切的变化都不露痕迹,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可谓“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孙过庭《书谱》语)。 在理法允许的范围内或变形、或离合、或示意、或减省……完全是率意而为,变动如鬼神,不可端倪,但却能和谐统一于宽博大气的整体基调下。有些字如“风”、“马”、“咽”、“而”造型夸张奇险,“铁”更是纵笔直下,大过其他字两倍以上,成为全幅的“字眼”,极具冲击力,给欣赏者以想象和回味的余地。自此作品似乎进入非理性的颠狂状态,自由奔放、波澜起伏、心不知手、手不知笔,却能意到法随,随心所欲不逾矩。
康德说:“艺术的最高成就是风格”。风格的 形成是书家创作趋于成熟的标志,“毛体”书法风格形成虽然很早,但真正成熟完备则在晚年,此作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三)章法茂密自然,波澜壮阔,宛如天成。
全幅云烟满纸,大气淋漓,由最初的有行有列到后来的无行无列,冲破格式束缚,展现出极大的灵活性和伸缩性,饱满生动,无丝毫的局促胆怯,尽管写于三张十六开的信纸上,却一气呵成,天衣无缝,可见其空间构形能力之强。其每一次蘸墨都连写数字,直至枯笔渴笔。润含春雨,干裂秋风,润燥互见,虚实相生,更有一种运动美,气势美。也使得各字之间上下呼应,左右穿插,修短合度,疏密相间,“乍断复连,承上生下,恋子顾母,如人坐卧、行走、奔趋、揖让、歌舞、擘踊、醉狂、颠伏,各尽其态”(10)。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又似众星之列河翰。其“字体大小颇有相径庭者,如老翁携幼孙行,长短参差,而情意真挚,痛痒相关。”(11)达到了孙过庭所说的:“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的中国传统美学的最高要求。
刘熙载《艺概 书概》中云:“书要心思微,魄力大。微者条理于字中,大者磅礴乎字外”。《忆秦娥 娄山关》无论从技巧上还是意境上均达到了后人无法企及的高度。不仅从狂草形质的成熟性和神采的理识上来说是首屈一指的,其出神入化的狂草境界更是至今无人可以超越的。对此当代书家沈鹏在《浪漫主义精神的高扬》一文中给予了准确的评价:“毛泽东浪漫主义行草书的杰作,强调个性,强调主观表现,纯然是高屋建瓴、所向无碍、汪洋恣肆、纵横捭阖的气概,着眼总体战略而不拘泥一城一池之得失,自由烂漫而毫不顾忌胶柱鼓瑟之成规。……都是足以垂诸后世的珍品。”(12)
结 语
狂草发韧于魏晋而盛于唐,张旭首开狂草之先河,体势连绵,笔意奔放,怀素以狂继颠,把狂草推向了最自由、最写意的峰巅。狂草的出现突破了理性的框架,体现出书家超理性的精神气息,使书法艺术成为纯表现的艺术形式。但因其草法难识难记,章法变幻莫测,不仅对技法的要求甚高,还要有盖世之才和吞吐大荒,容纳万物的宽广胸襟以及浓郁炽烈的情感,故敢于涉足者代见稀少。毛泽东以政治家的胆识、诗人的浪漫、革命家的胸襟、超人的天姿和浓厚的国学传统修养勇敢地接过了狂草这杆大旗,他取人之不敢取,得人之不能得,虽于浪漫大化中亦不失自我,虽于千变万化中亦不泯本真,在狂草书创作上表现出非凡的艺术造诣,登上了现代书法史上的最高峰。
注 释:
(1)崔自默:《“横空出世,莽昆仑”——毛泽东草书<长征>巨作真迹展示断想》,《中国书法》,1998年第2期。
(2)(5)李青:《毛泽东书法艺术评述》,载《毛泽东诗词手迹选》,三秦出版社,1993年10月。
(8)(6)周俊杰:《笔落惊风雨,书成泣鬼神——毛泽东狂草书简论》,《青少年书法报》1999年第l期。
(4)《毛泽东书信选集》第547页,人民出版社,1983年12月。
(7)语出“推翻历史三千年,自铸雄奇魄丽词”。(柳亚子《咏诗三首呈毛泽东》)。
(8)姚孟起:《字学忆参》,《明清书法论文选》第910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5年4月。
(9)刘宗超:《中国书法现代史》第14页,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年6月。
(10)宋曹:《书法约言》,《历代书法论文选》第572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
(11)包世臣:《艺舟双楫》,《历代书法论文选》第665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
(12)朱仁夫:《中国现代书法史》第35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