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推: 开通会员 艺查网 美术百科
当前位置:美术网 > 美术网学术库 > 美术理论 > 书法理论知识

何聚川书法暨书学思想析评

何聚川书法暨书学思想析评





作为“陇上谁人不识君”的陇右名儒和学者型书法家,何聚川心真意切地要我写文章对其书法进行“批评”,并坦言再三:“甘肃书法批评,可拿我开第一炮!”在是处赞歌声声的当今书坛,先生反弹琵琶,勇破怪圈,我着实为这种精神气度和学者风范所感动,故对先生的书法及书学思想等谈点拙见。

何聚川原名何裕,因取林则徐名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之意自号聚川,又多以号行,故世称何聚川。1921年生于甘肃临洮。194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曾就教兰州大学中文系。现为兰州医学院离职教授。

先生自从学时代摹习书法,曾得北师大黎锦熙、王汝弼教授赏识和奖掖,幸读大量汉魏碑拓和古今名墨,大增书法嗜趣。 毕业来兰后,与书法大家牟月秋、魏振皆诸先生过从甚密,书法相得益彰;并广涉甲骨、金文、简牍、写经残纸等,遂眼界大开。特别是受魏振皆书风影响,以魏入隶作“魏隶”书体,造化进变,是成家法,已为世人所共识。半个多世纪以来,已然形成精用笔、善榜书、诸体皆能和厚古典雅、谨严沉凝的书风而名噪陇右四方,诚为历代以来甘肃书坛的名家之一。

然而,通读何聚川书法,考察先生的书学思想,品味赞佩之余生发一些思考。此就新近出版的《何聚川书法集》所收书作,谈一些或与他人不同之看法。

看法一:沉凝精微,食古未化

何聚川先生学识之渊博,修养之深厚,敢说在甘肃书法界无与伦比。其在文字学、书法史学及理论研究、哲学、美学、文学、儒佛道学及诗词曲赋的研究和创作等方面,皆可谓才华横溢,其书法内容多系自作诗联词文等即是明证。于书法言,先生功力极为扎实深厚,并主张尊取古法,强调用笔的势与力,力求精谨与提按使转之变化,因此作书总是一板一眼、一招一式皆不失法度规矩,一如形成严谨精致的书法风格。但窃以为,这些特点恰是先生之缺点。因为,书法艺术历来法无定法,势无定势,用笔讲求一个“活”字,线条体现一种质感,构形创造一缕美觉,这样才能达到书法艺术的高境。就用笔和构形讲,《兰亭序》中有二十个“之”字,各具其形,各显神采,正是体现了“活”与“变”。而何聚川先生一如既往地食古反刍,几近囿于程式,恰如蔡元培所释科举时代应试之八股文章:先破题,次承题,再起讲,后全篇,末结论。如先生与其师魏振皆,二人都作“魏隶”且独创书风,但其表现很有不同。其师魏振皆创“魏隶”书体,不断创新求变,晚年时常将本来具有楷意的“魏隶”以行书化出,灵动洒脱不失法度,任情恣肆不失其本,笔力遒强,线条劲美,内涵丰厚,韵味十足,大凡行内书家皆由衷佩叹。何聚川则不同,很少僭越,沉泥师法不甚有变,作品极少率逸之气,显然缺乏属于自己的独创内涵。

平心而论,先生书法还是带有创造、创新成分的。细读书法集,尽管临作比比皆是,但每一件、每一幅都是有创新意义的。无论是《甲骨对联》《魏隶中堂》,还是《楚文条幅》《篆书四屏》,尤其是《拟金冬心隶书条幅》《拟徐三庚篆书出师表十二屏》《行书团扇》《毛公鼎集联》等,其遵法而变、意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审美探索,都印证了作为一代书家所应具备的书法思想和创新精神。这一点,无疑是难能可贵和值得肯定的。但就创新论,明显显得有些薄弱,乃至微小,乃至不足道,读其集子,必此体会。

对何聚川先生的书法作总体观照,窃以为有同现代书法史上的王国维、曾熙、胡小石、张大千诸辈,其本质是沉凝精微、食古未化,缺乏大家气象。究其因,一是与先生的书法阅历全然相关。先生的青年中年时代正值中国书法“断层”时期,即上世纪50~70年代。虽然先生 对书法多有所好,但无书法氛围,所以多只是凭着自己爱好临临法帖、读读碑铭。这种出于“自娱”目的的书法实践,使他形成了从微观上探究笔法技巧的习惯,且能做到精细人微、一丝不苟,常能将用笔的起收使转、提按变化等讲得头头是道、无懈可击;同时,对于史论亦多有探研。可这些都是在当时条件下有所为地翻阅史料,尚不能激活书法思想和创作思维的灵光。条件的限制,只能使他沉凝古法。二是与先生的人生价值紧密相连。即先生所求,倾注于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博识和书法史论的研究,而非书法的创作实践,正如他在作品集《后记》中所言:“本来书法并不是我的正业,只是我正业的余绪而已。”三是与先生的品味、人格不无关系。先生秉性忠直,为人循规,做事蹈矩,所以于书法也是摹习古人,品味古法,时时谨慎,处处小心,亦正是忠实地体现出古人所谓“书如其人”的本义与内涵。

看法二:探研深广,但见偏执

何聚川先生近十多年来一直担任省、市老年大学书法班教授。教学的需要迫使他更多地倾注于书法史论的研究,日积月累亦形成了一套颇有见地的史论观点。比如对书法美学问题,先生引经据典地认为:何为美?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苏格拉底说“美应该是有用的、有益的”;马克思深刻地揭示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感性形式”,是感情上所获得的精神愉悦。中国古代的美从“美”字本身即可见一斑,即徐铉等所谓“羊大为美”,故造汉字“美”;商周时代的书法以其装饰性为美,否则我们何以看到钟鼎文字?魏晋时玄学独帜,“气韵生动”成为人的审美追求,因而产生了像二王那样的追求神、气、韵的书法艺术,进而形成书法审美的准则。这一切表明,书法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汉字的书写过程就是一种对美的体验过程,且自魏晋二王以来千多年承绪未变,这不是谁能改变得了的。因为这是书法发展形成的一条规律。

又如关于书法与读书的关系问题,亦即书法家的学养问题。何聚川认为,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传神。事物无神,艺术中事物之有神,原即艺术家多年读书及生活遭遇所积累之精神世界。胸中无神,不可望笔端有神。不少人自称书法家,而不知真书家腕底之下的气象韵味及神思,不懂书法艺术本质及文化内涵,皆乃读书研史不多之过;或虽读书不善读书,虽读书不解读书之过。更何况,不自诗书,怎得其神?“腹有诗书气自华”。不读书,不研究书法历史和书法理论,虽书法而不解书法,是不成其为书法家的。由是见,先生的论述何等精辟而深刻。

然而,先生对有些问题的认识就有失偏狭和固执。尤其是对新时期以来出现的具有后现代性质的书法思想和书法创作,认识未免过激,乃至嗤之以鼻、无尽指责;对于书法体现时代感问题,也是抱之以排斥的态度;对于一些理论家运用西方哲学阐释书法的观点更是冰火难容等等。窃以为,这一切都归咎于先生的知识更新没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心存固见,对新时期以来书法发展的现状以及新的书法理念、书法创作等有意拒之门外而不接受所致。而这些,也正是导致先生的书法食古而不能化新的重要因素。

看法三:临书主阵,有失格调

书法家的终极关怀和目标是什么?窃以为,当是创作出较多高品位、高境界的具有强烈时代感和艺术生命力的书法作品,为人类带来艺术美感和艺术享受,娱启心灵,净化心灵,进而弘扬、繁荣和发展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建设有益于国家昌盛、人民乐业的精神文明。

何聚川先生的这本书法集,以多年临摹、拟意作品占其主要。尽管先生在《后记》中承认道:“大部分是一些临习之作,谈不上有什么创意……颇感惭愧”,但是,作为八秩老翁大半生的 书法生涯,到晚年出版一本集作品却以临作展现给世人,一是有负众望,有悖自己声誉;二是缺少时代感,古气过于沉重;三 是充其量仅可为初学书法者提供一种帖本。事实上,就我二十 多年对先生之了解,出版一本作品集绝不应该仅此取舍。先生于书法虽属“正业之余绪”,但毕竟操鞭数十载,且探究颇深,曾花多年精力功于《天发神谶碑》及清人郑孝胥等等,见读作品很多而不乏精品力作。但在这本集子里,许多我们认为优秀的作 品被抛置其外。直言说,这是先生的一个大失误。尽管可能因 不少好作品散佚于世难以复收。窃以为,即使先生有意地匡正当今书坛不守法度、任意造变汉字乃至胡涂乱抹现象,以此集中所收而警示后学,但也未必采此下策,完全可以另编教本,这样做实在不是一位誉高书家之明举。总言之,这本书法集格调偏狭,难以构成作为具有创作意识的“书法作品”之结。抑或,提出此批评意见乃偏狭之偏狭,纯属吹毛求疵之管见而已。

何聚川先生是成功的书家,又是失败的书家。这里想说的是,作为晚辈和学生,我们未必苛求先生像当代年轻人一样去迎合时代潮流赶风逐浪,那样的话,抑或会让先生丢失自我,以至于不伦不类。我们提出批评,并非贬损先生的书法地位,只是诚望先生在有生之年像齐白石那样来个“衰年变法”,创作更多更好的书法作品,为人类留下真正有启来者、以励后人的艺术财富。同时企望,自斯能开甘肃书法批评的头儿,并让书法批评真正能够起到推动书法发展的作用。如是,我将不胜荣幸和感激。

孰是孰非,自有公论。愿与方家商榷。

注:本站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或投稿者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请浏览者自行判断取舍,若有观点错误或侵权等信息请联系管理员删除,谢谢配合!转发请标注:美术网(meishu.com) ,多谢支持!本文网址:https://www.meishu.com/zsk/4/6/2019-09-18/27021.html

美术网相关文章 书法理论知识最新 美术理论最新加入会员,免费发稿

陈了了
李小可
马海方
孙温
王元友
侯一民
徐悲鸿
廖静文
齐白石
吴冠中
历史上唐朝时的社会到底有多开放?
人民日报刊文:性教育不是洪水猛兽 应坦然面对
为了画“春宫图”,刘海粟敢跟孙传芳打擂台
这样浪漫的吻只需一次,人间爱情油画
画春宫图的高手,唐伯虎一生足够传奇!
一代帝王-宋太宗让画师现场画秘戏图
如何学术性地欣赏春宫画?
揭秘唐伯虎为什么画这么多“春宫图”?
你以为浮世绘里只有秘戏图?
因“春宫图”一炮而红,朱新建画的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