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届全国版画展是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三届版画艺委会成立后的第一个全国版画展,也是贵州省建国以来承办的第一个国家级美术展览,主办单位中国美术家协会严格的评选规则及程序,版画艺委会评委们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承办地贵州的高度重视,其周到、细致的组织及服务工作,使紧张的评选顺利结束。客观地讲,评选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一些高龄的著名版画家的作品落选,而一些初出茅庐的无名小辈的版画入选、甚至获奖,体现出拒绝平庸、作品面前人人平等的评选理念,其结果令评委及主办方、承办方均较满意。当然,最终还要在展览开幕与画集出版后接受观众与读者的检验。
一、关于评选及金奖标准
作为美术作品展览,其成败的关键,首先当然取决于送件的总体水平,另外的决定因素就是评选。对两年一届的全国性版画展版画家们高度重视,又经过省市的第一轮筛选,送到全国的千件以上作品,整体质量不成问题。但为什么以往入选后的作品常常优劣不一、反差较大、甚至获大奖的作品亦常遭非议。这其中既有接受者- -观众的原因,由于观念的差异、标准的不同,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更有评委的原因,评委的结构决定评选的结果,虽然说当评委最忌以个人好恶取舍作品,但因对评选标准的理解与把握不同,对作品的评判也易于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评委们评选时明确认识、统一标准就显得十分重要,因为严格的评选措施只能对本位主义与人情因素等有所限制,而标准把握的不一致,则易于造成公平中的不公正。本届版画展评选时对金奖标准展开讨论,结合具体作品先议后投,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具有积极意义。
标准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同的展览由于其学术定位不同,举办的目的不同,评选标准也有很大差异。就目前我国版画展览的结构而言,有全国版画展,全国三版展,全国艺术院校版画教学年会展,后两者由于主要对象是院校师生,举办的目的是检验教学成果,推动三版的发展,所以把学术性、探索性、试验性作为一种标准,注重语言、技艺的出新以及观念表现的超前性。而前者是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全国综合性版画展,目的在于展示全国版画的阶段性成果、调动各地版画同仁的创作积极性,共同推动版画事业的发展。而中国美术家协会是一个半官方组织,在评选条例中明确规定:必须坚持“二为”方向与“双百”方针,以作品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为标准。这就决定了其对评奖尺度的把握与三版展、教学年会展的不同。尤其是金奖作品具有导向作用,向来最受关注,因此应该坚持高标准。
根据中国美协的评选条例,我理解全国版画展金奖的评选标准应该包括以下三点:一是题材意蕴应贴近社会、关注生活,情调健康向上,或具有一定的精神内涵。二是技艺精良,印制讲究,就是版画家常说的活儿要做得到位。另外,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新意、创意,最好具有个性品质,否则,模仿他人,无自己的创造,是不应给予最高奖励的。我认为本届展览评出的4件金奖作品基本具备这几项要求。首先从两位年轻作者的作品看,综合版画《记忆工地》(孙锦谊)在近年建筑题材的表现上别开生面,虽然在局部综合技法印痕的运用方面尚留有老师的痕迹,但以独特的形式语言表现了自己全新的艺术观念,因此受到评委的肯定。罗凡的《出海》(PS版)不是简单地转述渔民的生活,而是突现一种与自然博斗的雄强的精神,作品舍弃一切细节,以圆雕般的造型,特写式的镜头,突出人物一往无前的坚韧与劈波斩浪的动感,在造型观念与石版画语言的运用上均具新意。而曹琼德的表现乡土题材的《屯堡记忆》(综合版)则以现代的艺术观念整合传统的物象资源,借助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的语素,对以往的乡土写实主义绘画进行超越,既不同于一般作品的乡土味儿,又有能诱发人回忆与想象的生活信息。作为一位成熟的画家,他虽然作品不多,但已形成了自己的风貌。另一件木刻作品《走过草原》出自著名画家徐匡之手,这件来自他早年藏区生活积累、近期精雕细刻的巨作,虽然在手法上仍是早年代表作的延续,而没有突破,但他以扎实的造型功底,把自己的风格推向极致,其对人物的塑造与衬景、草地的丰富刻划都令人赞叹。可以说这件版画在金奖作品结构中代表了一种类型,即现实主义的类型。简单地用“陈旧”一语评判这类作品是不公平的,因为像这样在美术史上已有定位的画家,其代表作已具有了经典的意义。当然不是说获金奖的作品就完美无缺,但是在本届展品中,这四幅版画肯定是出类拔萃的,而且在风格取向、版种类型、包括老中青作者的年龄结构上,都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关于版画质量及发展状态。
本届全国版画展与前几届比没有明显的超越,可谓平稳发展。其实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版画便进入了常态发展阶段,既无大起大落,也非止步不前,虽然在创作队伍规模、作品数量等方面与80年代比在缩小与减少,但整体水平仍在稳步提升,尤其一些版坛新秀的不断涌现,为版画展注入了活力与生机。
从本届展览获奖的58件作品看,多数为年轻作者,有的是刚从院校走出的毕业生,有的是在读的硕士研究生及本科生,他们或以超前的观念、新锐的创意,或以精纯的技艺、出奇制胜的手法赢得评委的好评。喻涛的《城市1-7》(木版)、李峰的《表层化的融合》(综合版)均以制作取胜。其细密的刀法与考究的印制使画面精致而不拘谨,随意中透出灵性,以抽象的线面组构,编织着迷离的城市映像与幻化的生活物语。周路的《夏》(综合版)给人以小题材大手笔之感,简洁的构图、开阔的空间、嬉戏的人物,营造出一种司空见惯却又异乎寻常的氛围,没有借助西方现代主义的手段,却又极富现代意味儿。胡贤武的《霜降》把惯常沉重的铜版画效果变得轻松、清新而通透,作品以习作的样态出之,却没有习作化倾向,把静物题材的铜版画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还有赵红雨的《牧归》,以丰富的综合技法、多变的肌理效果、以及充满童趣的造型,把纯朴的山乡表现得雄浑而有魅力。当然,不能说这些作者都很成熟,他们有的虽然还未脱去老师的影子,但是其勇于探索的精神及出众的才情,使我们对中国版画的前景充满信心。
本届展览表现出的另一发展态势,是一些较为成熟画家的寻求突破,由于其取向的调整而呈现出新的面貌。铜版画家王连敏曾多次在版画大展中获奖,这次的《汗颜系列・植与物》虽在理性追求上仍保持着以往的惯性并有过之,但在视觉形态上却一改以往的音乐人系列的形体变奏与生物恋系列的物象融合,而追求一种构成因素和剪纸效果,使画面颇具新意。而王家增在《纪念消逝的记忆中》则完全抛开他驾轻就熟的诙谐的人物刻划,而把镜头转向拆迁中即将消逝的残损风景,风格取向判若两人。还有向以娴熟的美柔汀技法刻绘传统家具、乐器等文化符号的范敏,则转为钟情苗族女性,其《苗岭飞歌之一》中以具象写实的手法、细腻丰富的调子展现出的苗女芳姿,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他的创作样式。另外,中年画家靳保平在《多极》中一改过去注重绘画性、手绘感的单纯的石版画技法,而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图像,经过电脑的处理整合,再用PS版、石版重印,而传导当代的多极信息,使作品具有新颖的视觉效果和丰富的人文内涵。
就整体而言,本届选送的作品可谓风格多样,取向多元,体现出一种鲜活向上的开放形态。但因数额有限(入选370件,不包括评委作品。),而使多数作品不能参展。分析落选的原因,主要还是作品平平而缺少竞争力。其中两种倾向较为明显,一种是年轻学生的作品,显得稚嫩,有些与老师的风格趋同,刻意模仿而缺少创意。这反映出学院教学的偏颇与教师指导的失误。另一种是老版画家的作品,虽然积极参与精神令人感佩,但因面貌老化、缺少新意而不能赢得选票。本届评选淡化照顾因素,尽管各省区发展不平衡,应适当考虑落后地区的创作积极性,但还是尽量不降低标准,以免造成恶性循环,这一点在评委中基本形成共识,看来以后的竞争关键在于实力!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