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当代书画作品“实质内容”鉴赏
鉴赏的目的,是了解熟悉作者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特点,同是评判一幅书画作品艺术质量的优劣。而鉴定的目的是识别一幅书画作品的真伪。鉴赏的目的是为鉴定真伪打下基础。但鉴赏的最关键,要在于能够“看得懂”书画本身的实质。即作品的“实质内容”和“创作精神”二大要素。要看懂这二大要素,除了要了解绘画知识和鉴赏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多看历代大师级名家书画作品原作,特别是要多看高深的历代名家书画的代表性作品真迹原作,在观看作品时要着重掌握其作品的“实质内容” 和“创作精神”特点。
所谓“实质内容”,就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反应在画面上的,劲健多变的笔墨线条、沉浑而多变的墨韵、平和而清丽的色彩特点。中国书画创作强调 “以骨为质”。 南齐谢赫在“绘画六法”中提出“骨法用笔”。所谓“骨法用笔”,“以骨为质”,就是“笔法”作为画面的骨架,而笔法之中的“勾勒线条”是其中坚。作者主要是用线的形式加以刻划,从而展现出景物的轮廊;接着对景物的阴凹之处作适当的水墨晕染;然后再以清谈和谐的色彩敷设其上,来丰富中国画的美感内涵,使观赏者在欣赏过程中凭借想象而进入神妙境界。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笔墨功夫”,作者通过笔墨功夫反应出内在的“实质内容”,是我们欣赏中国画时能够产生回味之奥秘的神韵所在。因此,书画鉴赏首先要从作品的“实质内容”了解做起,通过认识了解作品中的“实质内容”去掌握作品创作的特点,这是鉴赏者必须要具有的基本条件和应有的能力。鉴赏中国书画的“实质内容”主要着重在构图、笔法、墨法、设色以下几个方面的了解和认识。
构图、
书画作品的“构图”是给观众的第一印象。它是一幅书画作品多层次审美的第一感受。因此、构图完美与否将直接关系到书画作品的艺术质量。南齐谢赫在“绘画六法”中把“经营位置”(构图)作为绘画六法中一法提出;唐代张彦远则将构图看成是整个作品的“总要”,这都突出表明构图在书画作品中的重要地位。那么我们在欣赏时,怎样来确定构图的完美与否呢?完美的构图应抓住作品表现的主要特征,这些主要特征是体现在,作品中最典型、最生动、最本质的内容里。要按照美学的法则,深刻而细致地观赏其最佳的美感效果。
这种美感效果,譬如,在观赏一幅山水画作品时,可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意境是否深邃,二、气脉是否贯通,三、格局是否新颖。此三者相互关联,缺一不可。其一是表现作品内容的深刻内涵;其二是表现作品形式的总体美感;其三是表现作者手法的独特个性特点。从鉴定学的角度来讲,是确定一幅作品的艺术质量,认识了解作者个人风格面貌的重要途征。也是为进一步鉴赏打下了感性认识的基础。
笔法、
“笔法”,是指勾勒、皴擦、点垛、渲染。“笔法”是由亳端移动而产生的清晰、劲健和细窄的笔迹形态。由于它对画面的构成起着主导作用,因此、被形象地称为画面的“骨”。 一幅有骨气的书画作品,能给人以严谨、坚实、明朗的感觉。如果一幅缺少骨气的书画作品,只能给人以软弱无力、混沌模糊的感觉。这就是,南齐谢赫在“绘画六法”中提出“骨法用笔”的道理。可见,“笔法”在画面中的重要作用。“笔法”是作者创作表现的方法,作者在用笔过程中自然离不开情感的因素。因此、“笔法”是作者情与力相交融的技巧显示。当我们欣赏潘天寿作品时,(图1)往住以“力透背纸”来形容其笔力,其实这是潘天寿先生在恰当地用“笔法”的技巧显示个人主观追求,并非一味用力,一味用力,便是武夫所为。这里所谓的“力”,是一种内在的、含蓄的、精到的技巧显示。是作者把握好用笔中的提按、徐疾的诀窍,来体现笔法的美感。所以有经验的鉴赏家在远远地望一眼作画者的运笔动态就可以判定此人是初学者还是高手。
那么具有美感的笔法,到底是怎样的呢?有如古人所形容:“刚健婀娜”、“浑融朴茂”、“枯藤蟠结”、“奔雷坠石”、“鸿飞兽骇”、“鸾舞蛇惊”等等。而这些效果的出现,全凭作者成功把握好用笔的节奏。而用笔的节奏主要是体现在枯湿、刚柔、方圆、屈直、粗细、疏密六个方面。
A、“枯湿” 的作品效果(见图)
枯与湿的用笔效果,在于作者用笔中要有粗有细,有浓有淡,有枯有湿的变化。这是体现作者是否熟练地把握好墨与水结合所产生效果的关健所在。一形之中若有枯有湿;或上枯下湿,或下枯上湿,或左枯右湿,或右枯左湿便生美感,这是人的审美心理对节奏感的自然追求需要。
B、“刚柔” 的作品效果(见图)
刚与柔的效果,从形态上看,刚健之笔一般较浓墨、较粗重、较挺直、较连贯;柔媚之笔一般较淡灰、较细弱、较柔曲、较断续。刚与柔的用笔方法起伏较大,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又似音乐中的高底音的节奏,这种用笔方法最能体现作者的感情因素。
C、“方圆” 品作的效果(见图)
方圆之笔,是在行笔过程中时常转动笔杆,使扁平或散乱之笔亳重归于“圆”。“画之妙处,在笔圆气厚”。“圆”笔给人以特有的美感和力感。“方”笔是亳笔在扁平状态时的运笔效果。“方”笔一般体现在“圆”笔线条的转折之处,在方与圆之间产生特殊的美感。
D、“屈直” 的作品效果(见图)
屈与直是体现运笔的节奏之美。清·方薰(山静居论画)中云;“树干自上至下,处处曲折,一树之间不使一直笔。”通过屈与直的笔墨变化来体现节奏之美。如枝干形态,在大自然的造化下所呈现的多姿多采的节奏之美与人的审美心理节奏得到和谐统一的需要。
E、“粗细” 的作品效果(见图)
粗和细两种用笔效果,是体现作画的力度。粗线与细线是各种笔法混合运用、交替出现的笔法,他们是中锋用笔、侧锋用笔、交替运用,产生遒劲的节奏之美。
F、“疏密” 的作品效果(见图)
用笔疏密,是指点划之间的关系。点划包括;勾勤、皴擦、点垛的用笔方法。这些用笔方法只要疏密处理恰当,便能呈现出节奏之美。
具有美感的笔法是体现在枯湿、刚柔、方圆、屈直、粗细、疏密六个用笔节奏,而这种节奏尤如音乐节奏的变化。只有作者在作品创作中把握好了以上六个用笔节奏,才能体现一幅作品中的笔法之美感。我们在鉴赏笔法时要特别注意作者笔法中的细微变化特征,而这些细微的变化特征是作者笔法风格的习惯流露,也是我们在鉴定其作品时鉴别真伪的重要依据。这是我们在鉴赏中特别要引起重视的地方。
墨法、
“墨法”是由全亳施笔所产生的较模糊、较柔和、较宽阔的笔墨形态。是由干湿浓淡所产生的复杂的关系而构成的调性较果。中国画中的“晕染”和“设色”都属于“墨法”这一范畴。“墨法”的功能在于使被表现景物更显露出轻重、向背、明暗之感。“能得其道,则情态于此见,远近于此分,精神于此发越,景物于此鲜妍,所谓气韵生动者,实赖用墨得法,令光彩晔然也。”因此,它同“笔法”一样,都是中国画的创作的重要技法。中国书画创作的全部过程——笔法、墨法、设色与水有着直接的重要关系。“墨法”主要有三大要素构成,即浓淡、干湿、多寡。我们在鉴赏时着重要在这三大要素特征入手。
A、“浓淡”的变化特征。浓与淡是作者在创作时深知把握墨色的浓淡程度,在控制好水和墨在笔亳上的含量,在不同部位的渲染,笔亳一经触纸染墨,便产生不同的浓淡效果变化,所谓“墨分五色”,“墨分七色”,即由此而来。
B、“干湿”的变化特征。干与湿是作者,在控制笔亳的水和墨的含量外,主要是把握好运笔的力度和速度。力度小、速度快,墨态就干,力度大、速度慢,墨态就湿。墨法的“干湿”与笔法的“干湿”不同。笔法的“干湿”只是“线”的效果,而墨法的“干湿”却是正幅画“面”的效果,它对正幅画面的美感有着重大的影响。
C、“多寡” 的变化特征。多与寡主要是作者,将适度的水墨晕染在最能表现形物的轻重、向背、明暗之处,需要多时则多、能寡时则寡。恰当的“多”,可使画面气韵生动,恰当的“寡”,可使画面明净清新。
在“墨法”中除要掌握理解浓淡、干湿、多寡三大要素特征外,还要了解掌握“墨法”中的“特技墨法”。“特技墨法”主要运用在山水画中效多,大体分为破墨法、泼墨法、积墨法、蘸墨法四种。
A、“破墨法”多用于表现杂树叶或山头草木、苔点。其效果是对所画物象的层次分外鲜明,增加所画物象的灵动感,尤如雨露滋润的艺术效果。如近代大师黄宾虹、陆俨少、宋文治等常用此法。
B、“泼墨法”分为“泼墨”“泼彩”两种。“泼墨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抒发作者奔放激荡的创作情感。在近现代的山水画作品创作中,己被广泛应用,并且常伴以泼彩,其效果非常感人,其自然流淌和渗化的墨(彩)韵,加上有意图的局部清水引导,使作品出现意想不到的酣润淋漓之美感。近现代艺术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刘海粟、张大千两位大师,在晚年变法中就用泼墨法、泼彩技法。当代大画家刘大为画骆驼常用此法。
C、“积墨法”即皴擦、晕染多遍而成之法,其艺术效果自然明亮,色中有色,墨中有墨,墨色浓重而浑厚,层次丰富而富有变化,色不碍色,墨不碍墨的艺术效果。能极好地表现山水画苍翠的景象。近现代大师黄宾虹、李可染常用此法。当代有代表性的青年画家如贾又福、陈平常用此法。
D、“蘸墨法”此法称为:“一遍墨法”,因为它只需一遍来完成。此法用于点叶,自树梢往下率意点垛,也用于点染山头苍苔,一笔之中由浓而淡,节奏自出,所出物形上浓下淡,自然天成,体现出自然交涉浑含,似分与不分之际的艺术境象,达到墨韵纷呈的艺术效果。此法在近现代中国画作品中被广泛运用。
要看懂“墨法”中的浓淡、干湿、多寡三大要素特征和四种“特技墨法”的特征,主要靠我们在鉴赏实践中要多看多了解来结累经验,并要逐步完善深刻理解掌握。
设色、
“设色”的功能是增加作品的色彩之美,使被表现景物具有色彩的美感,从审美要求来讲,大部分书画欣赏者的审美要求,不仅汉满足于多姿的墨韵丰彩,更需要色彩,来提高欣赏的趣味性,欣赏需要和谐甚至是强烈的色彩对感官的刺激。从艺术效果来讲,能使被表现景物更显阴阳向背,使作品更显有艺术之美。设色也是作者个人创作风格面貌的体现,不同作者各有不同的设色特点,了解设色特点,是熟悉作者个人“面貌”最直接的有效途经,但要注意每个作者在不同时期创作的设色变化,我们在鉴赏时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从鉴定学的角度来讲,鉴定设色也是鉴别真伪的重要依据,通常每个成功的书画家都有自己的用色习惯,有的习惯用天然矿植物颜料,有的习惯用高级丙希颜料,有的习惯用化学吸管颜料等等,只要了解不同画家不同时期所用的颜料习惯,在鉴定时就可以用鉴别颜料来作为鉴别其真伪的依据。如鉴定吴昌硕的作品,吴昌硕习惯使用天然矿植物颜料,如果发现吴昌硕的作品中使用的是丙希颜料或化学吸管颜料,这就可以立判其伪,原因是吴昌硕从来也不用丙希颜料或化学吸管颜料,显然是后人所仿。因此,在鉴赏时准确掌握不同画家不同时期的“设色”习惯特点是十分必要,但在当代书画作品鉴赏时,除一些对设色有比较固定的书画家外,以颜料鉴别其作品真伪,只能作为副助依椐来使用,要从实际客观内容出发,不能一概而论。
通过对以上构图、笔法、墨法、设色这四个方面的“实质内容”了解,使我们对书画创作的“实质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但我们必须还要对“实质内容”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并要全面准确掌握,对“实质内容”的准确掌握与否是关系到鉴赏准确性的关健重点。书画创作的“实质内容”是作者笔墨运用习惯特点的体现,评判一幅作品的艺术质量优劣或鉴定作品的真伪,关健是看笔墨运用的质量和笔墨运用的习惯特点。如果离开对构图、笔法、墨法、设色这四个方面的“实质内容”了解掌握,要想评判一幅作品的艺术质量或要鉴定其作品的真伪是不可能的。
作者:阮肖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