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江南三月》的创作
这幅画与前面介绍的同一题材的作品在画法上有些不同。作者以酣畅淋漓的笔墨,表现江南的春天树木繁茂、大气迷蒙的特点。
完成墨稿。从下边的树丛、坡石画起,从左至右,依次将景色推开。石头上很少用干笔皴擦,而改用湿笔点渐淡。点近处的浓墨选用一支中号狼毫笔,笔头饱蘸浓墨,下笔要有一定的力度,但不是用劲将笔摁在纸上,而是指腕上的力度,拿稳笔,利用笔锋和笔肚的弹性,一下一下很有节奏地点在纸上,腕上要有弹性。点时将笔锋略微散开,不要散得太大,点出的墨点成团状。要使墨迹产生一些变化,笔杆可以在手中转动不同的方向。浓墨点完之后,补上一些树枝,并选择一些局部用水破一破,显出墨色的韵味变化。点较远处的树丛需要掌握好墨色和笔上的水分,用墨较淡,点出的墨点既蓬松又滋润,而且墨色深浅不同,以较浓的墨破较淡的墨。桃树夹杂在灌木丛和坡石中,可作为画面大片青绿色的陪衬。
墨稿完成之后,待墨干透即可敷色。先铺底色,用汁绿(花青兑墨加少许藤黄)染树丛、坡石。石头上可加一点赭石,主要用于石头的根部,体现石头的立体感。为了使水塘中的荷叶最终与树丛、坡石的青绿色调有所区别,可用淡淡的三青先将荷叶染底,然后再用石绿统一画面,会显得既协调又有变化,不至于画得过于沉闷。
用石绿将树丛、破石、水田、远山和水塘中的荷叶普染一遍。近处的树丛、坡石用较重的头绿,远处可兑少许青色,染淡一些,越远越淡。染远山可加一点墨,颜色不要太纯,略带一点青。用较浓的墨青加出一层更远处的山梁,左上角山梁尾部用水拖—拖,使色彩化开,似若有若无。笔上剩下的余色可用来染湖面的倒影。
点桃花。桃花在大片的墨绿色调中不宜画得太跳,先用较淡的曙红沿着树头点,中间夹杂一些较浓的红点。远处的桃花只用淡曙红稍染目”可。房屋、小、船用赭石照应一下。近处的树丛再用墨绿提重一些,使之更加醒目,有分量。这时画面上桃花较红,因此染近处树丛的石绿不宜太纯,要加一点墨,否则与桃花冲突,画面过于花哨显得俗气。用洗笔的水将湖面、水塘、小溪染一染,但不是平涂,要有细微的深浅变化。远山还嫌单薄,再用淡墨加一点青色,抹画出一层最远的山影。
提神、落款。近处的树丛、坡石在整个画面中还嫌平,缺乏层次,用浓绿加重。较远处的淡墨树丛含糊一片,用略深一点的墨干笔擦出些痕迹,加少许苔点,显得画面有精神。至此,这幅画的创作基本完成,在画面左上角落款。
从以上的解析中可以看出,宋文冶在敷色过程中实际上是在不断地调整画面各部位的关系。即敷色之前,心中对色彩的运用已有所安排,但细微处还需边画边调整,以达到最佳效果。此画落款之后,宋文洽将画挂起来,又仔细端详,反复推敲,觉得近处树丛坡石与桃花的关系还不够协调,层次拉不开,于是又用覆盖力很强的浓石绿 (头绿)加在近处的树丛上。这时桃花又显得红得刺目,因此用粉白再点桃花,将红色压住。点桃花的白颜料可用宣传画色,这种颜料比中国画的锌白覆盖力强,便于掌握。局部色彩变化以后,全面还要进行协调,用薄一点的石绿在坡石、荷叶和淡墨树丛上再罩一遍,使画面和谐—致,这时创作才算全部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