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推: 开通会员 艺查网 美术百科
当前位置:美术网 > 美术网艺术头条 > 艺术名家 > 艺术名人

马未都访谈

近日,“马未都说收藏”在央视《百家讲坛》热播。马未都,这位一无家传、二无师从,全凭刻苦修炼自学而成的收藏家,在讲坛上旁征博引侃侃而谈,以学者的视角,透过藏品表象,探究其人文和社会背景,掀起一阵“老马热”。

4月13日,马未都在新街口大众书局南京书城签售《马未都说收藏.家具篇》,热情的市民沿着书架曲曲折折绕了一个大圈,上至八旬老人,下至垂髫孩童,都自称“马扎”,捧着书期待他盖上章,好带回家收藏。

“上《百家讲坛》,是希望让中国收藏界的‘拐点’早点到来。收藏,不要光盯在钱上,钱带来的乐趣是一时的,文化带来的乐趣才是长久的。”在接受本报深度报道组记者专访时,马未都这样说。

谈入行: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记者:您曾将自己在收藏上的成功,归结于一个字——“早”。这是否意味着,现在入行有点晚?

马未都:收藏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晚。我当年确实是碰到一个千载难逢的“夹缝”。1980年开始的10年间,是我积累最快的时候。这段时间,古董价格长时间处在谷底,整个社会不重视器物,简直就像白捡来的。这对收藏来说是个好时机。但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经历,我们不能把它当成“楷模”。在今天,收藏是个正常的事儿,你要是喜欢,随时可以参与,只是不能再用过去的心态。

记者:“过去的心态”?

马未都:“一夜暴富”已成神话。如今市场透明、信息通畅,如果还抱“捡漏”心态,迟早会吃亏。要有冷静的心态,量力而为。你有多少米就做多少饭。只有2斤米,非请10个人吃饭,那怎么行?

记者:您能给入行者提点建议吗?

马未都:要读书。一开始先看些博物馆出版的、不涉及藏品价钱的书,那些标了价钱的、所谓技巧性的书,等有了一定的辨识力再去看。找个好点的专家请教。专家不一定有“唬人”的头衔,要水平高、人品靠得住。就跟看病一样,哪个专家好,听听周围人的评价,自己再接触一下,慢慢就有感觉了。

谈投资:门槛仍然很高

记者:在国外,艺术品被视为和房地产、股票并列的3大投资渠道。有一种说法,目前我国楼市和股市疲软,今年会有大量的钱涌向收藏界。

马未都:香港苏富比和嘉士德刚刚结束的春拍确实超乎人们的预期,大量资金流向艺术品市场,这是一个风向标。但是和股市、楼市不同,没多少文化的老头老太,炒起股、买起房来也会热火朝天,而艺术品投资门槛较高,不会“遍地开花”的。

记者:在财力和眼力相对欠缺的情况下,普通市民怎样选择艺术品来投资?

马未都:我国目前的艺术品投资,供普通市民参与的不多。国外的投资渠道相对多些,比如艺术品拆分基金,能把价值1000万的一件艺术品,拆分成1000份,每份1万块,你可以按自己的能力购买,不需要对真伪作判断,只等着升值。

不过从长远来看,收藏本身就是财富积累的过程,市民可以选择有信誉的拍卖行和文物店,买一些价格不高但有升值潜力的“原始股”。哪些升值我说的不一定准,但可以提醒大家的是,凡是一些变量的、能不断生产出来的,要谨慎介入。还有市面上风行的黄金书、金箔画、钱币之类,买之前多掂量掂量。

记者:刚结束的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张晓刚的油画又拍了4000多万港元。近年来,我国当代艺术市场似乎很火爆。

马未都:从世界范围来看,当代艺术都有一段火爆时期,不光中国,全世界都是这个情况。但是经过几十年的沉淀,最终能载入史册的,很少。现在看我国当代艺术,跟20、30年后再看,是不一样的。热闹的背后,赚钱的永远是少数。

谈鉴定:呼吁司法介入

记者:专家鉴宝现在很普遍,听说您鉴定一次收费300元?

马未都:这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我也算是收藏界老大吧,鉴定一次只收300块,还要被人骂。我为什么收费?第一,博物馆也要维持生计。第二,组织一次鉴宝,瞧那阵势,来的人排着队,都大包小包的,你得维持秩序、管他们喝水,招呼他们参观博物馆。鉴宝过程更痛苦,你说是真的,他眉开眼笑;你说东西不对,他立马跟你翻脸。

记者:前段时间,南京收藏界有人推出“保真鉴赏”,每件藏品收取一定费用,如果有更高规格的专家对鉴定结果提出质疑,双倍退还价钱,并将之称为“规范鉴定市场”,您怎么看?

马未都:要讲规范,必须做出司法意义上的保证才有意义。否则,再多的专家、再多的承诺,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美国有个“艺术品评估”小组,受国家税务局委托,由法律界、古董商、学者等组成,评估和鉴定报告具有法律效力。比如,张三要继承一笔艺术品遗产,小组评估1亿美金。他如果同意就按这个数交税;不同意就公开拍卖,不管拍2亿还是5000万,都按实际拍卖价交税。拍卖价丝毫不影响“艺术品评估”小组的地位。还有,它们的社会监督机制非常有效,评估小组的人很难被“买通”。

记者:程序和执行的公正,是艺术品司法鉴定的关键?

马未都:是的。一提到鉴定,人们首先想到找个高水平的专家,专家确实重要,不过在程序和执行公正的前提下专家才能发挥作用。只有规范了程序,鉴定才会逐步健全。

规范程序理论上讲比较简单,但操作起来很复杂。以陶瓷领域为例,按我的设想,专家就得包括众多古董商、经纪人、博物馆研究人员等,他们的水平、人品、口碑都得考虑,还得设计规则,以提高鉴别准确率、降低鉴定员“被买通”的几率等等,如此一来成本太高了。

记者:也有一些科学方法鉴定文物真伪,不过争议颇大。

马未都:目前碳14和热释光是全世界公认的文物鉴定技术,其他诸如光谱分析、微量元素分析,都是一种相对的方法,先建一个数据库,再用对比法分析。这些方法说白了跟人眼差不多。也有一些科学鉴定技术相当厉害,但是成本巨大,鉴定一件藏品花几十万上百万,谁干啊?

记者:北京大学等高校开设文物鉴定专业,劳动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也启动了文物鉴定资格培训计划,经过培训就能拿到文物鉴定资格证书。这种“速成”的培养能发挥什么作用?

马未都:打个比方,北大的像音乐学院学唱歌,劳动部的就像工人文化宫学唱歌,一段时间培训后,你知道该怎么发音、怎么唱。但是出来后能否登台,是个问题;能否让观众认可,还是个问题;能否唱成刘欢那样,就是个终身问题了。

谈私人博物馆:不能指望政府输血

记者:您建立了国内第一家私人博物馆,以公益为目的,运营怎么维持?

马未都:观复博物馆不以赚钱为目的,目前展出4000平方米,最终要达到15000平方米,那样的话一年光维持费用就要1500万。怎么办?我得靠博物馆的品牌来拉赞助。上海博物馆有终身冠名,比如徐展堂陶瓷馆等,我们是找企业冠名,按年计算。目前,美国IDJ风险投资、奥迪、瑞士信贷银行都和我们有合作。

记者:南京有一些藏家,也想建私人藏馆,可是苦于“无钱、无场所”。

马未都:全世界有个通行标准,将博物馆拥有量作为衡量是否进入发达城市的标准。就像装饰家居要插鲜花一样,博物馆展出的收藏,就是一段鲜活的历史。私人藏馆在提升城市形象方面也很重要。不过既然是公益,就不能指望政府“输血”,要靠自己去想办法。

谈产业: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记者:艺术品产业涉及拍卖、经纪、鉴赏、会展、人才、教育等各个环节,我国目前的产业发展如何?

马未都:我国的收藏还是“散兵游勇”,距离产业化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这中间,经纪人制度的缺乏是根源。经纪人是艺术市场的桥梁。但我国历来看不起“掮客”,现在也如此,谁愿意为经纪人付钱?他们宁肯花几千万去吃亏上当。在西方,但凡大的藏家都有经纪人,“出钱”和“出眼力”不是一个人。但在我国,有钱的都想“身先士卒”冲到收藏一线。

我们国家的拍卖行和画廊等机构,兼有经纪人作用。不同的是,经纪人只为客人服务,拍卖行、画廊一手托两家,买家和卖家哪边利益大就倾斜到哪边,很难做到公平。

记者:南京的拍卖行不少,但始终欠一把火,同样的拍品,拍不出最理想的价格。

马未都:这不是哪个城市的原因,说到底是品牌的作用,是人们的戒心作祟。如果把苏富比和嘉士德请到南京来,照样能拍个好价格。实际上,艺术品消费不是均衡的,是指标性消费。再有10年、20年,全国的拍卖行将由一两家统领天下。你看西方的艺术品市场,发展这么多年,有名的也只有苏富比和嘉士德两家,其余的都加起来也比不上这两家的零头。

谈自己:一生做成一件事就够了

记者:很多文物专家都有主攻方向,您似乎可以和各领域专家对话?

马未都:长期以来,我国文物研究注重纵向深入,研究人员一到单位,分配你干一行,别的你就别想插手。所以往往有这样的现象,同一考古队,主攻玉器的,对陶瓷一窍不通。这是历史的局限。我不属于正统文物研究系统,我在纵深研究的同时,喜欢横着比较。同一时代的文物有许多关联,比如说,一个不知道年代的家具,我拿乾隆时期的瓷器作为标准物对照后发现,它们纹饰如出一辙,这至少说明它们之间有密切联系。

记者:您最擅长的和最不擅长的领域是什么?

马未都:陶瓷、玉器、家具等器物类我都有把握,平面书画类的,我看的相对较少。

记者:您希望读者怎样看待您本人和您的著作?

马未都:我不反对读者怎么去做。但是我觉得,我是对专业负责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我对得住自己的良心,不为钱财去说假话。

记者:您之前说过,要通过您的传播来“输出文化”,让大家对收藏从关注金钱往文化上转移。上《百家讲坛》是出于这个目的吗?

马未都:是的。这么多年来,谈起收藏,大家都很关注钱,这个乐趣应该淡一点。也就是说,眼里不能尽是钱。我做过多年编辑,对文物的理解和判断力超过一般人,我始终认为,一个人对文物的理解必须依赖文化,文化的传播是收藏的根本。《百家讲坛》中,我要讲的50课都尽量回避钱,而把观众的关注点往文化上转移。拿我这次签的书来说,是讲家具的,月底还要出一本瓷器的,这两本都侧重文化研究,关注文物的成因和背景,让大家从中悟出收藏的道理。一个人的努力,也许不会有什么效果,但是我希望通过这个主流频道,让收藏发出文化的声音,让中国收藏界的“拐点”提前到来。

记者:您从收藏中最大的获益是什么?

马未都:人生的乐趣。俗一点来说,我便宜买的东西升值了,甭管我卖不卖,心里总是高兴的。炫耀的乐趣也有,能上《百家讲坛》给全国观众讲课,虽然备课很辛苦,但是我很满足呀。最重要的是,按照我的理想,我的博物馆将有效地留给社会,这是我最大的乐趣。对我来说,一生能做好这一件事就足够了。

人物简介

马未都,观复博物馆创办人及现任馆长。曾任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十余年里发表小说、报告文学等上百篇,后由作家出版社结集出版。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收藏中国古代器物,至20世纪90年代,他的收藏已具规模,藏品包括陶瓷、古家具、玉器、漆器、金属器等,建立了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观复博物馆。出版过《马说陶瓷》、《明清笔筒》、《马未都说收藏》、《中国古代门窗》等收藏类书籍。

来源:网络

注:本站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或投稿者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请浏览者自行判断取舍,若有观点错误或侵权等信息请联系管理员删除,谢谢配合!转发请标注:美术网(meishu.com) ,多谢支持!本文网址:https://www.meishu.com/news/meishujia/qianlifaxian/2019-09-18/51380.html

美术网相关文章 艺术名人最新 艺术名家最新

陈了了
李小可
马海方
孙温
王元友
侯一民
徐悲鸿
廖静文
齐白石
吴冠中
历史上唐朝时的社会到底有多开放?
人民日报刊文:性教育不是洪水猛兽 应坦然面对
为了画“春宫图”,刘海粟敢跟孙传芳打擂台
这样浪漫的吻只需一次,人间爱情油画
画春宫图的高手,唐伯虎一生足够传奇!
一代帝王-宋太宗让画师现场画秘戏图
如何学术性地欣赏春宫画?
揭秘唐伯虎为什么画这么多“春宫图”?
你以为浮世绘里只有秘戏图?
因“春宫图”一炮而红,朱新建画的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