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余载的砚耕不辍,造就了今日的书法圣手。
已近花甲的朱有德,可谓将毕生的精力关注到古今之间、笔墨之端。在洒满阳光的“砚耕居”里,朱老依旧沉迷在和笔下文字的交流之中,与窗外的喧嚣相比,温文尔雅的朱老显得那样恬淡,甚至是单纯。
或许就是这样的处子之心,造就了朱老今天的艺术成就。一个人的精力和心思是有限的,对于利来利往的熙攘天下,朱老的心思显得过于简单,但是,正是那里的简单,才有艺术境界的不简单,才诞生出五十余载苦心孤诣后的书坛圣手。
自弱冠之年,受其父影响的有德便独喜翰墨,犹爱金文。早年间,由于金文资料甚少,有德便在各种能够找到的文物杂志上搜集剪裁金文资料,经多年的努力,汇集成册。随着金文资料日渐增多,有德便将铭文每个字的写法搜集到一起,比较,归纳,取出自己认为好的写法和结构来参习。这个看似苦行僧的学书之路,为有德日后的厚积薄发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十余载,有德广临汉碑,从众法帖中吸取精华,潜心细致刻苦学习研究,“学习古人的碑帖不能学死,汲取精华,为己所有,但不能作字奴,要有自己的东西面貌和自己的特点。”如今朱老的书法,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其作品或儒雅蕴藉、古朴遒仕,或整齐多变、轻盈神秀。著名书画大师陈叔亮曾有评价:“有德的隶书,自成风格,独辟蹊径,有古今神趣之意。”
在统一中追求变化,追求创新,有德将篆法入隶,“写隶容易呆板,不活泼,求熟则易甜俗,求妍多漂浮,行笔不踏实,吃墨浅,力度小。以篆法入隶,有入木三分之效果,在统一的前提有变化,行距字间要清郎,字的结体要有新意,拙中求巧,力求镕古铸今”,朱老如是说。已故著名书画大师对有德书法点评道:“有古容今貌之感,贵有新意,取古味,破古形,师古不奴”,并为有德题写斋号《砚耕居》
有德书法堪得此高评。观有德之书,其熔铸篆隶之笔,化帖为肉,敷碑壮骨,枯润相伴,稳中有肆,苍笔醇墨,以情动人。采众长之秘,师造化之灵,成一家之风,其字既豪情奔放,又厚重隽永,有金刚之硬朗,有烟云之飘渺。其书风凝重稳健,俊逸潇洒,每每挥毫,成竹在胸,果断泼墨,酣畅淋漓。
艺术的造诣取决于人品的修为,曾任牡丹江市书协副主席、秘书长的朱老,可谓是德高望重。望着朱老恬静的笑容,听着朱老质朴的言语,赏着朱老绝尘的书法,怎能让人不感叹朱老,为艺的入定,为人的风范。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