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学院雕塑》是我们清华美院雕塑系创办的系刊,它是我们向外界展示师生整体面貌的媒介,也是对外交流的平台。系刊的创办对于全系师生来说是极大的鼓舞,大家的热情都被调动了起来。这是您上任后的一项举措,请您谈谈创办之初的想法?
曾:创办系刊是我担任系主任后的想法。我认为刊物是一个学术单位建立自已的话语权和展示学术成果,对外进行交流的平台。系刊对系学术建设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于:一能及时的呈现和传递雕塑系的最新的学术成果和教学动态。比较充分的开展快捷地进行文献资料互动与交流。二能够调动全系的师生学术研究和创作热情,提高和培养系师生理论水平。三能够记录教学活动的重大历史事件印记,增加团队荣誉感和凝聚力。鉴于这些理由,我上任后,经研究决定把创办系刊立为“六一个”工程之一,并以最快捷的方式启动。得了到全系师生的支持和响应。我很高兴,我相信“学院雕塑”这本系刊在全系师生的同共努力支持和参与下,一定能够办出特色,办出风彩,办出名堂。
施2009,崭新的一年,系刊选择在此时发行,我想也是我系对外的一次崭新亮相,之前我们呈现给外界的形象比较模糊。那么,除了创办系刊您还有其他规划吗?(教学空间改造:展厅,阅览室)
曾:近几周来,我和雕塑系老师忙着开会讨论和研究雕塑系教学发展规划,是阶段性的,我们提出较清晰的工作思路,明确的教学目标,通过建立理合的教学管理机制、学术科研机制,充分调动发挥教师各自的优势和特长,形成多元的学术建树,努力将雕系建成为一流的雕塑教学大本营。拟定了“六个一”工程实施计划,一是成立教授委员会,二是建立博士点,三创办系刊,四举办学术展览,五是举办高研班,六是建设专业图书资料室。拟待解决的教学问题是“七要”。一要明确教学理念与方法,二要加强教具建设,三要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四要加强教师队建设,五要完善教学与课程设置,六要完善外聘著名专家教教授制度,七要完善教实习基地。我们希望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加大力度推动雕塑教学,创作,理论三者互相同共发展。尤其是这三者是紧密关联和相互促进的。我认为教学的目的是为出创作成果,理论是教学与创作实践的开导与总结。在教学过程中理论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毛主席说过:“没有理论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我们认为提高教学和创作的质量的同时加大力度搞理论建设。这也将是形成研究型雕塑系特点之一。
施:系刊和展厅是大家得以展示自我的物质媒介,我们的同学大都比较低调,或者可以说得直接一些,是比较不自信。自信心来自于自身及外界,并且我认为外界的影响会更大。系刊和展厅这样的物质媒介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使自我表现的欲望是非常有帮助的,我想自信心的增加是从学生转换到艺术家这一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条。美院教学培养的是艺术家而不是仅具备某种技能的工匠,以您从事教学工作多年的经验来看,怎样能够使学生掌握技法后将其引导进入艺术家的角色?什么样的课程安排能够更加全面些?
曾:我知道,也能完全理解同学们的心情和愿望。从你的谈话中认为我们系的同学大都比较低调,我觉得做人,在学习过程中保持一种低调是一种境界。但如果对自己不自信或者没信心,是万万不能的。我们必须鼓足勇气加强信心,加强自信,我认为做人做事首先是情绪饱满充满信心。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没有自信与做事激情就没有想象力。如果系刊和展厅的建设能给同学们多提供一个展示自己才能的平台,增强自信心,那是太好不过!但我想我们学习艺术一定要立志,要有一条道走到黑的志向。这是我的信念。只有这样,才能在这坚持的过程中,历经痛苦与磨难,强其骨得其志,从学生的状态逐渐转换到独立艺术家的层面上来。
关于教学课程,我认为不能面面具到,也不可能在这短短四年学期间,学完所有的艺术所及的问题。这要求课程必须是科学、合理、奏效、可行。所以,要周密地设置每个单元课程,并要课程的内在逻辑。寻找最有效的训练方法,是我们础基教学的根本问题。我认为基础训练是非常重要的,没有良好基础一切都是空谈。就基础而言,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唐尧先生曾提问过这样类似的关于培养“真正艺术家”的问题。我说了,意思是培养艺术家是我们教学的最高目标。这需要走很长很长的路!
施:我系长期以来开设传统雕塑临摹课程,这是我系的一大教学特色,请您谈谈开设传统雕塑课程的重要性?仅凭课程上对于传统文化的接触显然是不够的,很容易造成肤浅的解读,盲目的套用,如何避免进入这个误区?如何提炼传统语言的精神呢?使传统语言经过重新解读得到升华,而不是糟蹋它们。
曾:雕塑系开设中国传统雕塑临摹课,这是了解中国传统雕塑一个非常必要的功课。中国传统雕塑,跨越上下五千年历史长河,浩瀚无边,无限丰富和多姿多采。如何对些传统雕塑进行承传和发展,我们必须精心地梳理和研究。我觉得学术界对中国传统雕塑的研究是远远不够的,研究中国雕塑史完全成系统的著作甚少。通过开设传统塑临摹课,以此培养和开导同学们对中国传统雕塑的兴趣,为展开专题研究作铺垫。当然,仅凭几周的传雕塑临摹显然是不够。避免肤浅,避免误区,就要下功夫潜心学习。“重新解读”传统语言这是至关重要的。这里解读,而且是重新解读,是以我们的角度眼光去审视去解读。解读是一种有特效学习方法,通过慢慢地理解,反复地琢磨、比较、研究。并用专业的方法去验证,加强对本质的体悟和理解。另外更重要的是我们以何种态度来学习传统,以何种方法来吸纳传统,以何种目的来对待统传。学习传统做什么用等等,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努力思考。
如何提炼传统文化语言的精神,这也是我们学习研究传统的主要问题。我认为精神是一种理想信念和信仰。如果一个人没有理想追求,没有信念或信仰那将惶惶不可终日,就无精神可言。如果一个民族失去了理想追求,没有信念和信仰,那将民亡国破。中国传统语言是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理想信念和信仰的语言格式和结构。这语言格式和结构随着时代与历史的变迁而变化。因此,要对传统语言进行研究,深刻理解传统的核心精神,这一点在当今的中国非常重要。所以,我提出一个研究课题,传统雕语言的现代转化。以形成一种创作研究的方法和体系。这样才能善得传统,而不会糟蹋传统。
施;那么,您对于开设实验艺术这样的课程怎么看?
(以下为我的一些小见解)上学期开设的实验课之后,上课的同学们反响非常好。因为它完全改变了思考问题的方式,为大家打开了另一片天地。我们掌握雕塑技法,学习传统文化,再结合当代,通过理解消化整合,创作出的作品会具备民族特色又具有当代性。
曾;开设实验课程,这是雕塑系一个大胆的尝试。这个课目在我们的课程表上大概已有九个年头,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确定那位教授来教这门课,好象是彻头彻尾地成了试验课了。现在我们设立的实验艺术研究室,教学内容和教师,是我们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也许你会问现在缺乏师资为什么还要空设位置呢,这是因为我们教学的需要。我认为实验艺术课正因为它的不确定性,给我们结果和答案也是不确定性的,而且充满某种不知底的期待。这课我带过一次,和梁朔一起上的。开始我给同学介绍关于实验艺术的观念和作品的点评。具体的铺导梁朔来上,经三周课程,同学们非常投入而努力。同学们打开了非常的想象空间。完全改变了思考问题的方式,开通另一片天地。这个课程无疑是传统雕塑教学序列中一个很好的课程补充。
施:很多艺术工作者一谈到写文章就很为难,做一名真正的艺术家一定不是光具备本专业的才能就行的。我们学院的一些老先生,比如吴冠中先生,庞薰琴先生,雷奎元先生,还有陈丹青先生都写得一手好文章。我认为,艺术家更重要的是在于思考,并且思考的内容只有记录下来成为物质资料才更有意义。本科教学中,毕业论文和毕业创作是占同等重要地位的,可是绝大部分文章较单薄,由此也可以看出在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您对于这个问题有何看法?
曾:这种象现是存在的。文字语言和专业艺术语言一样,是需要训练和长期的积累。吴冠中先生写一好文章,吴老先生是从老中文科班出生,受过正统的文学语言训练。陈丹青为了写文好章在美国专门拜师为徒。要写好文章跟学画画、雕塑一样,需要基础。除此之外,多读多写,也都是明白的道理。就看我们是否努力地去学做文章。大概我们都有一些通病,不愿动笔,如果勤快一点,记下我们所思所悟、所言所行、所见所闻,日经月久,要写好文章就可能有望,不一定是难事。因为,我们有雕塑的艺术事业在琢磨,有形象思维,有形象审美,有生活的体验,艺术的感悟,情感的激荡等等。太多太多的东西可以让我们象南方的春雨一样泻个不停。人人都能写一手漂亮的文章,是何等畅快的事!
施:每个美院都有自己的教学特色,我们如何走出属于自己的路子?培养有我系特有优势的人才呢?
曾:所谓的教学特色,是因教学历史和教学整体学术理念走向形成的。清华美院的前身是偏于设计,加盟清大华更名清华大美术学院。着意加强美术和设计学科并重发展。经过美院内部教学理念结构的调整与磨和,美院师资资源的加强,这意味着清华美术学院将走向新的阶段。雕塑系借助这一大平台,要走出属于自己的路子:一建立明确教学理念和办学方针。二要建立一支同心同德的有高度学术理想的教师队伍。三要有一个科学的教程结构设置。四要营造一个生态的学术环境和评价体系。五要有一套合理管理制机。清华雕塑系是要在做好基础教学的同时,加大力度做好高层次教学,目标是培养高精尖的创作研究型的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