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头耕耘,积极进取;老老实实做人,千方百计作画;靠忠诚交友,让作品说话。
●画画就像走钢丝一样,不能左顾右盼。你不用管别人怎么画,要向上看,向前看。
●勇者脚下路千条,怯者有路也无路。迈开坚实的脚步,开拓一条无尽的自我之路。
——吴家硕
吴家硕从内蒙古自治区美协理事、赤峰市美协副主席、赤峰市画院院长岗位上离休后定居北京。1999年,唐山中国陶瓷博览会期间我们曾见过一面。时隔两年,在荣宝斋精品画廊,我见到的吴家硕仍然那样温文儒雅,谦恭随和,眼睛里闪动着睿智的目光,只是耳朵有些背,谈起陈年往事,说话声音显得有些大。
吴家硕1932年出生在玉田县托船沽村。苦涩动荡的童年,家乡留给他的印象是连年发大水,村子里可行船;日本鬼子清乡,孩子们经常跟着大人四处“跑反”。8岁时,闯关东的父亲,把全家接到内蒙古林西县躲避战乱灾荒。他天资聪慧,小学跳了两个年级,只上4年就毕业了。沉静好学的吴家硕爱好美术,经常跑到当地画家关恩广先生的住处看画画,一看就是大半天。一来二去,关恩广先生喜欢上了这个有灵性且执著的孩子,便留下他教一些基本技法,这算是他的美术启蒙教育了。
1947年,刚刚小学毕业的吴家硕便参加了“土地改革”运动。当时解放区缺少师资,经校长动员,他“旱地拔葱”,留校当了教师。两年后,领导看他是棵好苗,抽调他到县政府秘书科当了会计。他手头麻利,工作干完了便往县文化馆跑,帮助画画搞宣传。一天,县长对他说:“你愿意调到文化馆画画去吗?”吴家硕求之不得:“当然愿意了。”一周后,他便到县文化馆报到。1953年,经县政府推荐,吴家硕脱产到内蒙古民族自治学院美术系学习。他珍惜光阴,勤奋刻苦,虚心向老师求教,两年下来,奠定了坚实的理论素养和绘画基本功。
回到林西县文化馆,吴家硕担任馆长,但他从不放过任何一次外出写生的机会,不断积累素材。同时翻阅了图书馆几千册图书,系统地研究了远古崖画、彩陶、壁画、青铜器,以及宋、元、明、清诸大家的绘画风格,并撷取当代名家之长,融会贯通。他还从鲁迅先生关于中国木刻要有出路,必须向汉画像砖学习的论述中受到启示。1955年,他的处女作,木刻《农牧图》、《打马球》一炮打响,入选“全国第五届版画展”。《农牧图》参加了北京、上海、南京、哈尔滨、重庆5城市版画联展;以草原民兵师名义推荐的《打马球》参加了“全军第三届美展”,《健康报》予以刊发。
1960年,吴家硕参加“华北局年画、版画展览”,与周思聪等画家集体创作了连环画《焦裕禄》。同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合影留念。参加国庆10周年美术创作活动后,吴家硕调入赤峰市艺术馆,他的活动范围更大了。面对神秘、粗犷、浩瀚的草原大漠,他陷入深深的思考。如何透过表层的可视表象,用笔墨把蕴含在其背后的那种深沉、亢奋、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发掘出来,在中国画坛再增添一个“瀚海文化”或“大漠画风”,以充实“北方草原画派”?他以身处这个地域的画家义不容辞的责任感,开始探索北方民族文化的潜在内涵,梳理北方地域文脉的影响,以草原生活、民族风情为主题,全身心地投入了创作。
20世纪80年代,吴家硕的艺术日臻成熟,进入了创作的旺盛期。1982年创作的《奴隶的遗产》参加“内蒙古自治区进京汇报展”,《彩陶颂》入选“内蒙古美展”。1984年创作的《草原情》、《踏遍青山人未老》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为亚运会创作的丈二匹《雄风着力》、6尺《大漠驼韵》等力作,引起美术界的关注和赞誉。
考取中国画研究院研究生班,是吴家硕艺术生涯的一次大的转折。1986年,50多岁的他到校报到时,李可染先生相劝:“你的画我看过了,很有功底,还是回去画你的画吧。”吴家硕固执地说:“我是拜大师学艺来了,……”可染先生终于被这位班里年龄最大的学生所打动。吴家硕留了下来,并且担任了花鸟组组长。
在中国画研究院,他得到李可染、叶浅予、刘勃舒、刘凌沧、潘絜兹、何海霞、田世光、秦岭云、孙大石、高冠华等大家的亲授。特别是可染先生的精心指导,使他受益非浅。可染先生曾对他说:“要用最大的精力,解决最小的问题,一生只画一种,练到最精顶尖,而后再画其他,亦随之上升矣。”可染先生进而举例说:“齐白石画虾、徐悲鸿画马、黄胄画驴,我画牛,你画什么?动物中画的最少的是黄羊和骆驼。你熟悉草原沙漠,不如画骆驼。”可染先生还说:“你的画只有一线之差。你现在山水、人物、动物什么都画,不如盯住骆驼,笔墨达到纯熟,其他也就迎刃而解了。”
吴家硕既画骆驼,也画大漠。他认为,人们把骆驼称之为沙漠之舟,只有那神秘莫测、浩瀚无垠的大漠瀚海,才能衬托出骆驼的本色雄风。他从美学原理出发,将沙漠和骆驼化成一种形象符号,再把这些符号有序地排列、组合或错位。从而拉开了与表层文化的距离,挖掘出大漠文化的潜在内涵,创造出一个深沉博大的“小宇宙”,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故而,吴家硕曾多次在画中题句:“驼也,仰首无傲骨,沙碛识风候;一步一印迹,负重千万里。吾崇其性、爱其形、尊其品、敬其德,故屡屡写之,以唤起吾辈以此为师耳。”
承恩师之教,吴家硕再画骆驼,便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层面。1997年,为庆祝香港回归创作的《瀚海涌月》;1998年,应天安门管委会之邀创作的巨幅《民族魂》;1999年应外交部钓鱼台国宾馆之邀创作的丈二匹《中华魂》、《驼韵》;以及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5周年创作的揭露控诉日本军国主义罪行的《勿忘昔日烽火急》等一批力作,确立了他在中国画坛的重要地位。特别是这个时期创作的《百驼图》,堪称其扛鼎之作。这幅经过长期酝酿,呕心沥血完成的22米长篇巨制一展出,即为名家所称道。
骆驼的体态不像马、驴、老虎等动物那样辗转腾挪、窜爬蹦跳,有丰富的肢体语言。它天性温顺好静,可发挥的艺术空间较小。为画好《百驼图》,他翻阅了大量照片资料,进入牧区画了近千张速写。落墨时,着力处理好整体与单体的关系,使整体构图完整、壮观、宏伟,单体丰富多变、百姿百态、神采万千。同时在技法上做了大胆的尝试,首先用浓墨渲染出骆驼脖子上的长毛,然后用淡墨处理体肤,再以重墨干笔画出骆驼的四肢和骨骼。通过笔墨结构的变化,百匹形态各异、若走若停的骆驼便被他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在成绩面前,吴家硕没有飘飘然,他走的是一条努力拼搏、不断进取之路。他说:“画画就像走钢丝一样,不能左顾右盼。为什么?向左看,你不如我,会骄傲起来。向右看,他比你强,又会产生忌妒心,气馁了。你不用管别人怎么画,要向上看,向前看,把标杆立在齐白石、徐悲鸿、李可染那里。他们的艺术成就你赶上没有?没赶上,就要继续努力。”正是这样一种心态,促使他不断进取。
继1987年在中国画研究院、1998年在北京市政协两次举办个人画展之后,2001年5月,吴家硕在北京琉璃厂“宏宝堂”举办了“百扇展”。展览以大漠风光、骆驼为主题,在形式固定、表现空间有限的情况下,他在该繁处多著笔墨,反复渲染勾勒,把一些不常用和不协调的手法统一起来;当简处则一笔成型,干净利索,着力表现环境的艰苦,大漠的雄浑,给观者以信心和力量。从而创造出“自家之驼”,形成了鲜明的个性风格,令观众耳目一新。
2003年深秋时节,被誉为大漠画家的吴家硕在北京隆重推出“十万图册”画展,一时名家云集,好评如潮。
“十万图册”是吴家硕仿效明清大师而创作的书画佳作。据《石渠宝笈》载,明代文征明的10幅作品,名称均以“万”字打头,亦有篆书题图,意境高远,乃其得心应手之作,即称“十万图册”。清代任熊得文征明诣趣,所绘“十万图册”各图均结构严谨,笔法细密,设色浓而不艳,光彩照人。吴家硕是历史上第3位画“十万图册”的画家,题目分别为《万峰无语》、《万方坦途》、《万倾风涛》、《万籁遗音》、《万里云烟》、《万林秋色》、《万絮飘雪》、《万潮涌日》、《万乘递情》、《万壑争流》。其中沿用任熊“十万图册”中的《万林秋色》和《万壑争流》两题。与先贤不同的是,他每题画6尺、4尺、斗方各一幅,虽属同题,但构图各异。这30幅作品,均以骆驼为主题,反映大漠风光,表达瀚海博大深沉、神秘雄浑的文化内涵,匠心独具。
草原、大漠、骆驼既是吴家硕表现的主题,又是他艺术生涯的起点。他不会忘记,是苍茫辽阔的草原大漠养育了他,牧区淳朴豪迈的民俗陶冶锻铸了他坚韧的性格。
人们常说“画如其人”、“文如其人”。吴家硕有一方闲章:“躬耕力行求一粟”。他从艺50多年,孜孜以求的,不只是卓而不群的画品,还有高尚的人品。在“百扇展”的开幕式上,他曾写过一首小诗:“埋头耕耘,积极进取。老老实实做人,千方百计作画。靠忠诚交友,让作品说话。”在北京市政协举办的个人画展上,他和夫人林荣华女士,将精心绘制的10米长卷《群驼图》捐赠给中华慈善总会,受到首都各界人士的赞扬,《人民日报》等新闻单位做了报道。
吴家硕每画必题自作诗词,现已有百余首有关大漠瀚海的诗词散见于报端。如题画诗:“大漠沙如雪,戎关荒野。八极雄图轮生灭,九重风云星斗移,西天弯月。瀚海人烟绝,驼铃声悦。一身浩气走山岳,千里情怀送绢绡,誉满朔野。”诗书画连袂,相映成趣。
1998年离休之后,他每年都要携夫人林荣华回内蒙古住上一两个月,体验生活、写生作画。采访结束时,吴家硕向我透露了一个“内部消息”:明年他要搞一个以草原风情为主题的山水画展,过几天就要到郊区静下心来搞创作。加上已办的“百扇展”、“十万图册”展,这可以算作他艺术成果的“三部曲”了。2008年前,为迎接奥运会,他还要再精心创作一幅反映北京风情的长卷,办一个综合画展。
吴家硕没有停步,仍在努力向更高境界攀登。你看,他带领着那浩浩荡荡的驼队又出发了;你听,那清脆悦耳的驼铃声……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