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推: 开通会员 艺查网 美术百科
当前位置:美术网 > 美术网艺术头条 > 艺术名家 > 艺术名人

林永康专访:艺术与人生

采访时间:2009年8月15日
采访地点:广东画院

综观林永康的作品,属于现实主义的创作范畴,他是以个人的经历体验、用写实的手法、,切入现代社会的生活之中,以他坚实的造型功力,着力于作品精神内含的发掘和意蕴的表达。从艺术表现上看,无论是肖像作品还是历史画创作,都具有一种凝炼、简约、单纯、含蓄的气质,绝没有一般写实绘画中刻意描绘和细节堆砌的流俗。人们常说“风格即人”,林永康的画无论是《自梳女》、《杏姑》、《青春》、《小陶》,还是历史画《缫丝女》、《碧血巾帼——陈铁军和她的战友》、《革命将领黄兴》等都透出一种凝重、悲怜的情调,画面冷峻的笔调和厚重斑驳的色块也都具有一种历史感和沧桑感。他的肖像画作品多采用强烈黑白对比,似乎画中人物直逼在聚光灯下向你诉说,让人感受到这些妇女的忧郁与抗争、悲哀与希冀。无疑这与他的经历有着直接的关联,熟悉他的朋友都了解,林永康早年的生活充斥着不幸:13岁丧母,而后父亲又被打成“右派”,生活的蹉跎和磨难形成他深沉内向和多思的个性,然而心灵的悲伤非但没有泯灭他的上进之心,反而使他对生活有了更深的体味。他的作品就是心灵的诉说,在他反映现代生活时必然会流露出他对人世沧桑的感悟。

在这里我必须提到的是,林永康在十余年间孜孜不倦的努力,创造出了可贵的业绩,这和他严肃的创作态度、自强不息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少年时代的阴影,使他把对艺术的追求当成人生的寄托,他从在佛山地区文团担任绘景工作内向、勤奋好学的大男孩,到上海戏剧学院四年寒窗苦读的大学高材生,再到广州画院从事油画创作的专业画家,曾数次获得全国性的重要奖项,一步一个脚印,终于在同代人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当代著名的青年油画家。正是一颗不竭的上进心和对艺术不懈追求的热忱造就了他的今天。幸运的是,他的努力适逢了当今国家改革开放的大好时代。良好的艺术环境和油画界的宽宏氛围,为他提供了一个可以充分展示才能的广阔天地。

记者:您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绘画的?在绘画过程中使您印象最深的人和事是什么?
林永康:我9岁的时候开始画素描、水彩画和速写,我的艺术和生命中有两位老师对我产生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一位是启蒙老师梁树春,另一位是国际著名雕塑家吴信坤。

有一件事印象很深:13岁那年,我母亲刚去世不久,我和小画友们一起背着画夹从佛山乘船到肇庆写生,同时出发的还有另外一艘船,结果其中一艘船沉没了,此事当时震惊全国,家里人以为我出事了,父亲、哥哥都跑到肇庆认尸……写生后我回到家被父亲狠狠骂了一顿,无奈,那时通讯不发达。

吴信坤老师那时常常带着我画油画人物写生和做雕塑,我们常常画至凌晨,他很注重体积、空间、结构,也强调如何做人,这些一直影响着我。

记者:您有很多关于女性题材的作品,请您谈一下您在创作这些作品时融入了怎样的情感。
林永康:十几年来我的确画了很多女性题材的作品,有历史人物肖像,也有现代女性肖像。人通常是缺乏什么就追求什么,在我的生活中非常渴望和珍惜纯朴真诚的情感。我13岁时母亲去世,过早失去母爱是我生活经历中的重大缺失,在创作《嫂嫂》、《小陶》、《杏姑》等作品时,我就是在努力地寻找,填补这种生活中的缺失。

在这里我想说一件事,我母亲参加单位组织的龙须沟劳动,离家很远,有一天她中午跑着回到家,给我带回一份伦教糕(一种乡土点心的名字),这是她的午饭,母亲知道我在家里,她舍不得吃,特意省下来给我……类似的事情有很多,虽然几十年过去了,但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这件事的所有细节。一直以来,我把对母亲的种种思念、对母性的依恋都倾注在作品里。母亲身上有着那个时代女性所特有的质朴善良的美德。我一些女性题材的作品,保留了我的这些情感和情绪记忆。

记者:您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幅作品?谈一下它的创作过程。
林永康:我想重点说说《嫂嫂》这幅画,这幅画采用具象写实手法,从整体意念上去把握形象,着力挖掘中国妇女特有的那种博大宽宏,给予奉献的内在美德,是一个母亲形象的升华。制作上采用多层直接画法,用笔轻松洒脱色调明快和谐,画面强化整体的视觉效果。妇女的形体以正面直视前方端坐着占据了整个画面,脸部表情静穆,而稍有变化的双手却传递出丰富的情感,背景与人物边线造型及色彩都注重对大的形和细微的情感因素的挖掘,这里没有什么情节,也不作过分的雕饰,一切都统一在单纯含蓄的语言表达之中,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实地呈现中国妇女平凡而伟大的心灵世界。

记者: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都是距离我们比较遥远的时代中的人物,看您的作品,使我眼前禁不住出现一些老照片和老电影中的场景,您为什么对那个时代的人物情有独衷?
林永康:在我的油画创作中始终贯穿怀旧、忧郁的悲剧色彩,这可能与我曾经学习戏剧以及人生经历有关。我非常喜欢读莎士比亚的悲剧,其中的许多描写非常动人。我自己的成长历程和从小生活的环境,也早已在我的内心储存了一种残缺、遗憾的情感。旧时代女性的身上那种特有的内敛气质和中式的传统味道也是我所要表现的,想要在作品中力图把这种感觉定格、凝固。

距离产生美,旧的味道能让人产生故事感和历史的距离感。用油画这种材料来表现是最好不过的。

记者:在生活和艺术创作过程中您遇到过什么困难和坎坷,您是怎样面对的?
林永康: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情感是创作的动力。从少年丧母到第一次婚姻失败,我经历过一次又一次巨大的打击,这些情感的冲击和震憾造就了我和我的艺术。

艺术家生活的定位很重要,以艺术为中心,生活乃至生命本身都应围绕着艺术。这样,一切的挫折、困难最终都会成为创作的丰厚资源,周围的人曾经认为我是通过画画来回避生活中的问题,其实我没有回避什么,只是借画画这一方式释放自己,让自己从困难中走出来,把对生活和生命刻骨铭心的感悟融入艺术,思考人生、思考生命存在的意义,在痛苦中寻找快乐。

记者:我在很多大型的展览中见到您的作品,感觉您是一个勤奋而多产的画家,我非常想了解您作为广东画院的领导,是如何协调画院工作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的?
林永康:从佛山画院到广州画院再到广东画院,说实在的,我常常感觉自己像一个业余画家,除了处理画院的日常事务外,还有广东油画艺委会的工作要做,画画只能见缝插针。但无论多忙,我都会到画室坐一下,画几笔,只能是牺牲睡眠时间以及与家人一起的时间了。但是,我始终处于创作状态,说形象点就是在发烧的状态中,一个艺术家处于“发烧”状态才能有创作的热情,这很重要。高标准要求自己是我的一贯作风。

记者:您目前正在着手创作的是哪一幅作品?
林永康:近期先后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几幅邓小平南巡系列的大油画创作是我最近刚刚完成的。现正着手创作《外来工》、《自梳女》系列作品。

记者:您认为艺术家应具备什么样的特质?
林永康:感受生活、勇于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才能把生活的体悟升华为艺术。艺术家的品德也很重要,俗话说:先做人,再做艺术!德艺双馨以及先天赋予、后天培养的独特气质,另外刻苦、勤奋也很重要。

记者:您在自己的艺术之路中信奉、追寻的是什么?艺术给您带来的是什么?
林永康:信奉真、善、美,喜欢带有悲剧色彩的文艺作品;喜欢有力量的作品。能够把感受通过画笔表达出来是最大的满足。

记者:在生活中,您有哪些爱好?
林永康:打乒乓球、看书、看电影、听音乐。

记者:您对于当下的艺术氛围有哪些看法,对正在成长的青年画家们有哪些寄语?
林永康:艺术市场活跃导致艺术家的浮躁,功利心比较强,求名心切;生活的积累少了,发酵期短,当下的文艺批评多数是吹捧多真实性少。

林永康

1959年生于广东佛山,1982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

曾任广东佛山画院院长、佛山市文联常务副主席、广州画院副院长,现为广东画院副院长、一级美术师、国务院授予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广东省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油画学会理事、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主任,被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列为“跨世纪第一层次优秀人才”。

代表作有:《缫丝女》、《自梳女》、《蒸汽时代》、《主权是不能谈判的》、《嫂嫂》、《革命将领黄兴》、《战利品》、《青春》、《小陶》、《杏姑》、《1992•邓小平在广东》。

重要参展:

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全国美展”;“首届上海(美术)双年展”;“首届北京国际双年展”;“20世纪中国油画展”;第二届、第三届“中国油画展”;“大河上下——新时期中国油画回顾展”;“中国油画肖像百年展”;“首届中国油画学会展”;历届“全国画院双年展”;历届“金陵油画百家展”(特邀);1994年以来历次“当代中国美术国际巡回展”;“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全国美展”(评委特邀)。

大型历史油画《1992•邓小平在广东》特邀参加“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全国美展赴京优秀作品展”

大型历史油画《于无声处听惊雷》特邀参加“2008中国油画金陵百家展”

组织策划“广东省第三届当代油画艺术展”

大型赈灾油画《地恸•重生》(55米)主创人员之一

主要奖项:

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全国美展”最高奖优秀作品奖、银奖、铜奖;

第八届、第九届“广东省美展”金奖;

“第五届广东省鲁迅文艺奖”;

“首届广东省宣传文化精品奖”。

“正义•和平——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国际美展”铜奖

广东省美展最高奖优秀作品奖

“第三届中国油画展”二等奖优秀作品奖

“第二届中国当代山水画•油画风景展”油画佳作奖

“孙中山与华侨国际美展”金奖

“纪念建党80周年全国美展”最高奖优秀作品奖

广东省美展金奖

广东美协50周年50经典作品奖

出版与收藏:《林永康油画集》、《当代中国风格——林永康油画集》,作品入编《20世纪中国油画》。
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广东美术馆、广州博物院以及日本、香港政府、澳门博物馆收藏。

记者:伟子

注:本站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或投稿者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请浏览者自行判断取舍,若有观点错误或侵权等信息请联系管理员删除,谢谢配合!转发请标注:美术网(meishu.com) ,多谢支持!本文网址:https://www.meishu.com/news/meishujia/qianlifaxian/2019-09-16/31800.html

美术网相关文章 艺术名人最新 艺术名家最新

陈了了
李小可
马海方
孙温
王元友
侯一民
徐悲鸿
廖静文
齐白石
吴冠中
历史上唐朝时的社会到底有多开放?
人民日报刊文:性教育不是洪水猛兽 应坦然面对
为了画“春宫图”,刘海粟敢跟孙传芳打擂台
这样浪漫的吻只需一次,人间爱情油画
画春宫图的高手,唐伯虎一生足够传奇!
一代帝王-宋太宗让画师现场画秘戏图
如何学术性地欣赏春宫画?
揭秘唐伯虎为什么画这么多“春宫图”?
你以为浮世绘里只有秘戏图?
因“春宫图”一炮而红,朱新建画的美女!